成都武侯祠的孔明庙大殿两旁,有一副楹联远近闻名、蜚声中外。一百多年来,有无数政商大佬曾驻足其前,沉思轻吟,反复玩味。它就是著名的“攻心联”,内容如下: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名联的作者是清末四川盐茶使赵藩(1851-1927,白族),撰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此联言简意赅,形式完美,不仅是武侯祠所有楹联中位居第一的上品,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算是不可多得的名联之一。联意也好理解。上联说的是,若能采用攻心之策,那些反对你的对立面自然会烟消云散,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者都不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下联说的是,如果不能审时度势,那么其政策无论宽松还是严苛都难免误事,后来治理四川的人一定要深思。赵藩撰写此联的用意,乃借颂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睿智英明,规劝地方官(比如他那位“学生领导”即新任四川总督岑春煊)施新政、行仁政,对正起事于川内的白莲教信众和革命党人不要大开杀戒。但是岑春煊总督大人对“老师”的规劝并不领情,反倒有些恼怒,于是找了个机会借故将赵藩贬到了一个偏远地方去做官。赵藩从此仕途暗谈,逐渐受到排斥冷落,遂愤而辞官归里办起了图书馆和书院。赵藩虽然为说真话付出了代价,但却因这副传世名联而享誉中外,受到了后人的崇敬。放大上图可见大殿两旁的攻心联“攻心联”中那句“从古知兵非好战”,让我联想起了著名的《孙子兵法》中的那些传世名言。2500年前诞生的《孙子兵法》,系当年一位来自齐国、名叫孙武的兵法大家献给吴王阖闾的军事战略著作,计13篇,共6000余字。很多人以为《孙子兵法》就是教人怎样打仗,如何“百战百胜”,其实不然。《孙子兵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思想其实是“慎战”,它花了很大篇幅去讲如何避战、不战——比如那句耳熟能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出自《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孙子兵法》的13篇文章,其实可分为5个大类:第一类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第二类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第三类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第四类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第五类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而《谋攻篇》则系第一类中的第三篇,它讲的就是如何以智谋而非单靠武力去战胜敌人。其中最重要的段落中有下面这么三句原话:1,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上面第一句的意思是:所谓“百战百胜”并非最好的用兵策略;无需兵戎相见就能迫使敌人屈服,这才是顶级高明的用兵之道。第二句的意思则是:所以最好的用兵之策是以谋取胜,其次是靠外交手段挫敌,第三才是出兵征伐,而攻城则是最下之策。攻城是万不得已才使用的法子。而第三句的意思是: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才能百战不败;不了解敌人但清楚自己之短长者,胜负各半;既不知晓敌方,又无自知之明,那么肯定是每战必败。第一句说明,那些被无数人膜拜的“常胜将军”,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真正的“战神”每每靠攻心制敌。第二句说明,用强攻甚至“围城”之法拿下对方,一点也不高明,而且还不道德,因为无辜百姓为他们的胜利付出了惨重代价。第三句说明,我们常挂嘴上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其实错得离谱,因为所有的战争其实都没有赢家,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败”而非“百胜”,“百胜”只是意味着生灵涂炭以及各方面的牺牲程度非常大而已。回头来看,一百多年前赵藩的“从古知兵非好战”,跟两千多年前孙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可以说一脉相承,都是规劝后人—— 在国家治理和对待战争这一问题上,一定要审时度势,否则必然会误国害民。—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