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撰写教学反思已经成为教师发现和研究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加强与其他教师之间分享经验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教学反思是教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就如何写好教学反思,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总结经验,保留成功之处
作为教师,我们每次在上一堂新课时总会做好课前准备的三项工作,这样才会上得得心应手,备教材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一是吃透教学大纲对全册教材的总要求,把握每一篇课文在学期或者阶段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钻研课文本身,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备课是为了学生学习;三是备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和需求等等,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如何按照教学的目的要求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保证重点内容的落实,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解决学生的难点,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有益收获,我们都要在课后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并归类整理,发挥优势,这样对我们提高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反思教学行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师在备课时即使做了十分周到的预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总会遇到对一些偶发事件估计不足,甚至对某些问题处理有偏差,或要将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讲透彻而自己感到力不从心等意想不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后要及时反思不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研究其有效解决办法,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教师只有敢于正视自身不足,及时加以弥补,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老师,这样学生会从内心里感到老师与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学是对话式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
三、解答困惑,加深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中总会看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若悬河,然而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参与率并不高,没有将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体现出来,课上总会出现“一问一答”的局面。如果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有时会不知所措被学生问住,就暂时回避了正面回答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被打击。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只要能够说明自己的理由即可。合作探究、讨论交流需要教师有更高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的思想偏激,这时就需要教师巧妙引导,扮演好知识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质疑,树立“问题”意识,及时表扬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勇于参与探究。而教师要完成释疑解惑的任务,需要课上仔细观察、搜集,把学生反馈的疑问及时记录下来,课后反复琢磨,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或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观察学情,提高课堂实效
课后反思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既要反思教师的“教”,也要反思学生的“学”。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这一观念在如今的素质教育课堂仍时有体现,一部分教师没有养成主动反思教学行为的习惯,总抽不出一点时间对自己本堂课进行简短的反思,从教师的内心深处淡化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因此,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不仅学校要多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让他们从讲授型向反思型方向发展,而且教师也应从自身教学抓起,在每节课后养成及时撰写教学反思的好习惯。反思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当然,教师还要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回答问题质量和学习效果上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
总之,教师只有养成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的好习惯,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使自己教学水平得以升华、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才会不断地提升。它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经验的总结、积累,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