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掉的欲望之花

-----
-----
东坡词中有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在风雨中踽踽独行,身后身前都是弥漫的烟雨,一条长路与远天相接,竟是看不到尽头般。
这样的境界,该是洒脱,也是无欲无求。就如他的另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实则不然,苏东坡也有"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情。
也有"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空回首,烟波里"的怨。
可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他的向往,也是种欲。情与欲苏轼仍不可逃离,你我又怎可逃。
人活着就需要欲望就会有悲喜
甚至从某种层次来说活着本身就是种欲望

欲望在百度上解释为
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简单来说就是爱与不满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说:"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一个活着本身就是因为无穷的欲望,或大或小的欲望支撑着人活着。欲望本身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
正如印度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所说:"对欲望的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
如果你摧毁你的欲望,可能你与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生死根本,欲为第一"。
欲望是生物的本能所需,即使人类发展到如今也不能逃脱欲望,相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因欲望而发展进步。
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

生命的诞生就是欲望之始,西方神话中那住在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因为长生如上帝的欲望吃下了苹果,东方传说中女娲因为渴求陪伴的欲望创造了人类。
生命之始便是因欲而生,因为渴望天空幻化出翅膀,因为渴望大海而衍生出了鳍。
而后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将这欲望分化为尊重、认可、自由、衣食住行等精神或物质的需求体现。欲望本身不可逃离,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拥有欲望的人失去了掌控它的能力。
不管是道儒法还是兵家,都注重研究人欲,皆因万物因欲而生也因欲而死。
叔本华曾说:
"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
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
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笑别人的存在"。
欲望需要控制,每个人对欲望的理解不尽如一,故而对欲望的掌控度也就不一。不能说欲望越小就越好,也不能说欲望越大就越佳,中庸之道在这里可见一般。
恰如其分的追求和信仰可以促进人进步,增加幸福感。但如果沉陷与欲望的泥潭迎来的必是毁灭,所以我们不必惧怕欲望,也不可放逐欲念。
不想、不要,也不是没有欲望。
在佛理里无欲无求、清心寡欲本身也是种欲。
大可不必强求自己无欲,
也不必为欲而羞愧恼怒。
欲,是可控的,人心即可。

作者 翦兮
编辑 周一
图片来自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