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73章译文/原文:为何繟然而善谋?为何天网恢恢?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章

第一段: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

第二段:此两者,或利或害。

第三段: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恶,wù)

第四段:是以圣人犹难之。(难,nán)

第五段: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繟,chǎn)

第六段: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道德经第73章译文

缘起:(背景)

人间到处惨不忍睹,

下民已经走投无路。

天威将要降临,

作恶的世人应该警醒。

正文:

胆大包天的世人,

敢于冒犯天威者必杀;

敬畏天威的世人,

不敢冒犯天威者必活。

这二种人,

想获利者反而受害,

不想获利者反而获利。

这是多么难以预测,

世人的俗智怎么理解天的意志?

利害祸福是紧紧纠缠在一起,

不可能取其利不受其害。

所以圣人只有心怀敬畏,

不敢妄测天意。

天之道神秘莫测,

不与世人相争却是常胜者,

不下判词却已付诸行动,

--愚顽的世人看见上天没有立即降下霹雳,

--就面对苍天叫嚣:

--我作恶了,

--快来惩罚我呀,

--怎么不敢来啊!

上天会不招自来的,

--上天给世人悔改的机会,

--因此不会早来。

--对于决不悔改的世人,

--上天决不会迟来,

--作恶者不要挑战天威。

上天在每个罪人的背后都系了一更绳子,

因为绳子很松世人没有觉察,

如同卫星定位,

作恶者其实是无处可逃,

上天的大智慧是真正的善谋。

上天已经张开一张天网,

罩在每一个罪人的头上,

所以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这就是“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的真意。

章名释:天网恢恢。整个宇宙法界已经张开一张天网,恶人无处可逃。

题解:此章是为民申命第二。现实地是残酷的,老子在玄同大定中没有忘记现实地苦难的世人,整部道德经没有忘记苦难的世人。世人的知病是无始以来形成的,欲望是在自化中产生的,根源非常清楚。究竟地是人类和法界万物正在前行的方向,究竟地虽然相距十万八千里,但只要致虚极,守静笃,便刹那可至。但还是有愚顽之徒罪孽深重,留恋在虚妄的现实地胡作非为,虐待世人,令此世间比地狱还要残酷,此时上天的愤怒就要降临。道生之,德蓄之,道主生,天主罚。

天是原始信仰的核心部分,在老子的四元宇宙中,天扮演司杀的角色,此时显示忿怒相。但77章以后,天又显示慈悲相,护佑法界芸芸众生。老子道思维和道逻辑正是如此,看懂这一点就能无碍领会道德经最后十章。理解华夏原始信仰和老子道宗的圆融是很关键的。老子以新的四元宇宙代替古老的三元宇宙,把天地人三元宇宙建立在更为玄妙,更为真实的道的磐石上,道的张力大为突破天地人的张力。道的张力不可思议,天依然扮演原有的角色,维护公平正义。

现实地虽然虚妄不实,但也并非不法之地,对于愚顽的罪人(鬼魔之属),上天在每一个罪人的背后栓了一根绳子,绳子很松以致罪人感觉不到。无论罪人跑到哪里,都无法逃脱天网,如同今日的卫星定位。甲骨文是祭司造的,他们对上天的领悟能力最强,所以罚字上部是一张网,代表天网,无处可逃。繟是一根松缓的绳子,看不见但真实存在。道德经有另一根绳子(丝线),就是玄,把法界万有、万物、万象紧紧联系在一起。繟是玄的一种,专门拴住罪人。老子在玄同大定中看到一个强大无比,无所不包的道场(如同引力场),使万有井然有序,生机勃勃,一旦出现破坏的魔力,就会镇压。这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老子实证的法界架构是华夏文化的磐石。

“勇于敢”的句法再次彰显老子道德经句法的独一无二,诸子百家没有这样的句法(还有双遣、双诠、双反、重玄)句法,都是独一无二的。敢是敢于冒犯天威(天罚),勇是敢之又敢,胆大包天,后世简化为勇敢,深意却失去了。今天读老子的句法很别扭,似乎是不懂“语法”的墨水有限的老师,那是我们的墨水有限。“勇于敢”的句法显现老子的忿怒相,实际是慈悲相。“勇于不敢”是继勇于敢之后,再次警告冒犯天威者,俗谛的不敢是不勇,不敢冒犯天威也需要另一种勇,这种勇是真谛的勇。侯王冒犯天威已经接近天罚的临界点,应该悬崖勒马,这时需要真谛的勇。勇于敢是作恶的“邪勇”,勇于不敢是“正勇”。佛教说“正精进,正行”,老子褒赞“正勇”,呵斥“邪勇”。

文本和注释分歧:

是以圣人犹难之:圣人不敢妄测天意,终日惕惕,敬畏有加。犹难,直面难,敬畏难,更难。义理有二,一是直面难而克服,知难而上;一是敬畏难而避之。这要看道逻辑的思维流而定,“止”字也是二解,一是知止而避之,一是止于此地而不去,义理正好相反。63章说“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意思是知难而上,不规避难,最后反而无难。二处义理相反,道思维和道逻辑是相同的。今人认为此句义理“不衔接”,这是俗谛解导致的。道德经中很多被人误认为“不衔接”的经文都是对道逻辑的误解所致。王弼、河上公通行本有此句,帛本无此句,今人多有删去此句,不确。

或利或害:想利反而得害,不想利反而得利。敢冒犯天威者实际是想得利,但反而受害(杀);不敢冒犯天威者是不想得利,但反而得利(活),此是损益之旨。孔子读《易经》损益二卦,感叹的放下经书说:“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不可不察也”(《淮南子·道应训》)。老子简写,“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义理都相同。不是说世人俗谛上不能辨别利害,而是利害、祸福都是纠缠在一起的,所以才说不可妄测天意。“或---或”结构有特殊含义,是“想(这样)---反而(那样)”,29章:“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隳”四句最为明显。注家都以“表示不确定”(汤漳平、王朝华),“有的---,有的---”(陈鼓应等)为解,恐未得经义。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威禁伏私欲,其理难明,必待修道而后知之。《列子篇·力命》说“老聃语关尹曰'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言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这是教世人不要揣测天意,希图侥幸,规避天罚,或求天意网开一面,放过自己。

不言而善应:“言”不是普通之言,而是诅咒、神断之言。

繟然而善谋:“繟”是一根看不见的丝线,拴住每一个罪人,如同卫星定位。老子用字精妙,“繟”字就是证明。《释文》:“繟,带缓也”,注家据此解释为“宽缓”,各本写作“墠、单、弹”,帛本作“坦”,傅奕本作“默然”,帛书整理小组读为“坦”,其实只有“繟”是正字,因为不知老子实证,不知天网(玄)的义理,后人愈改愈误,“坦然”又解为“坦荡的样子”是大误。一个字足以证明王弼本、河上公本的精严,他本传承师妄测较多。今日正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即今日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网与繟是密切联系的,由无数繟(丝线、绳子,如同磁力线)组成天网。为什么说网呢?不仅是渔网之网,而是远古神断法的遗存。远古最早的刑法是神断法,19世纪的英国人梅因《古代法》述之甚详。网本身即是神断,罪、罚二字都有网,都是神断,这张网来源于上天,所以说是天网,不是渔网。法(灋)字,《说文》:“解廌(獬豸)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獬豸是似鹿的神兽,能够判断有罪无罪,有罪者用独角触之。理解古代的神断法更理解天网的内涵,也更理解老子此章经文的华人远古信仰和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