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十一章
反战章二
第一段: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恶,wù;处,chǔ,下同)
第二段: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为,wéi)
第三段: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乐,lè,下同)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第四段: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第五段: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德经第31章
译文:
精美的兵器啊!
我感到阵阵萧杀之气传来,
而不是美丽的图案。
兵器中透出不吉祥的暗示,
人神都会为此不安,
心中极度厌恶。
有道者不会停留在兵器面前,
整个地方都充满杀气。
上古圣人传下的习俗,
其中含有密意,
我今天对世人宣讲。
遵循教法的君子安居时坐在左边,
用兵时则坐在右边。
锋利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
并非是君子日常用品。
敌人进犯时不得已而用之,
安居时要安于恬淡,
不能轻易动怒。
战胜了不要感觉良好,
如果感觉良好的话,
那是以杀人为乐事。
以杀人为乐者,
不可能长久得志于天下,
必然早早灭亡。
吉祥的事以左边为上,
凶事则以右边为上。
偏将军坐在左边,
上将军坐在右边。
这些习俗都是含有丧礼的密意。
战场上敌我双方都阵亡了很多将士,
将军们应该为死去的生命嚎啕大哭。
我方虽然获胜,
但应该为地方死难者举行葬礼,
以安慰他们的灵魂。
经文很含蓄,“--”表示隐含义,补充理解。
文本分歧:
此章王弼无注,《集注》本加一校注:“疑此非老子之作也”,道藏本无此校注。此校注引发宋代以来道德经文本争议,宋代晁说之再版道德经时在跋文中说:“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于'战胜,以丧礼处之’,非老子之言。”晁以为王弼无注就意味着王弼此章不是老子原文,这是天大的误解。王弼注有详有简,个别有无注(第66章同样无注)。严格说,王弼注是为自己注,领会极深处洋洋洒洒,注墨极多,第38章达1300字,很多章节只有几十个字,基本不注字。河上公注释是为初学者注,注文大致平均,对疑难字加注。晁说之更说:“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独得诸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幸赖傅奕能辩之”。晁说之是道德经的信徒,更欣赏王弼注,说“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宋代王弼注已经罕见,晁反复求索,终于得到,并重新版刻,使之流行,并赞叹宋真宗对道德经的评价:“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明皇解虽灿然可观,王弼所注言简意赅,真得老子清静之旨”。道德经的宗旨是“清静”,也就是安心法门,有智慧的帝王也迫切需要“清静”。
在晁等看来,老子反战,济世救人的教法似乎与“清静之旨”相违,这是没有领会道德经的二大教法是“道”和“德”,构成道妙德善的统一。反战、济世救人正是德善的体现,不然老子就与后世只修“清静”的道士没有区别了。六祖把没有“妙用”的住空观静斥为枯禅(木石禅),禅的最高境界是无心,但与木石无心完全不同,正是因为“妙用恒沙”。不然坐禅最后等于木石,成为木石禅了。德善正是“妙用”,不然老子修道成为修木石道,证道成为证木石道。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大菩萨境界。老子反战,济世救人正是大菩萨境界。晁没有机会看到帛书,帛书上赫然写着“圣人常善救人”。这与慈悲三宝章(67章)的义理完全相通。此章脚注和晁的判断误导了后人,对王弼本、河上公本的怀疑浪费了青春,更糟蹋了道德经和老子教法。华夏文明的智慧后世确实有衰落,但不能因此否定伟大的远古哲人留下的深刻思想。
题解:此章是反战章二,紧接上章。老子道法不仅呵斥战争和好战者,而且进一步呵斥兵器,认为兵器是不祥之器,会带来灾祸。小时候父母教育孩子“扬刀三分罪”,手拿利器就已经犯了三分罪,小孩要远离凶器,这是真正的反战教育。在不恰当的场合摆放利器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起心动念都是造恶。有道者应该远离陈列凶器的场所,这是提前戒断。
老子进一步宣讲远古传下的习俗中含有的密意,“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古代证悟者立下规则,左代表吉利,右代表凶险,古代的象征文化很发达,今天人们已经遗忘了。葬礼上毫无疑问要穿丧服,婚礼上毫无疑问要穿礼服,今天还有这样的规则,这都是上古传下来的教法。上半篇主要宣讲象征,下半篇主要宣讲对阵亡者的慈悲情怀,这是对上天好生之德的亵渎。读完此章,好像听到远古战场上传来的丧钟,这是有道者敲响的丧钟。希望后世人明白丧钟为谁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