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湖湘文化古今丛谈》———岳麓山抗战故事漫谈

长沙晚报 湖南常宁湖湘文化 5天前

  说起岳麓山,人们想到的都是郁葱翠山、人文胜地。然而,70多年前,这里曾硝烟四起,是长沙会战的战略高地。1941年12月,侵华日军进攻长沙,第三次长沙会战打响。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了靠前督战,将指挥部从长沙二里牌迁至岳麓山上的一个防空洞,设立临时指挥部,在这里指挥作战,最终取得会战的胜利。

近日,记者走访山上的抗战遗迹,并聆听抗战老兵和当地居民讲述往事,希望抚去时间之尘,重新呈现当年这座山与这座城的烽火故事。

      (一)岳麓山上的树林中,仍可见抗战时留下的战壕。从岳麓山山脚沿登高路往上,走10多分钟,有一处名为五轮塔的地方。在旁边的树林中,可看到一道半米多深的土沟,宽近1米,里面散落着一些落叶。再往上走,可以看到多道这样的土沟隐藏在树林之中。”这些毫不起眼的沟,就是当年抗战时留下来的战壕。”麓山景区景点管理科负责人、副研究馆员胡滔滔说,目前岳麓山上遗存的战壕共有10多公里长,虽然看起来不显眼,但当年中国军人正是在这些壕沟中与日军发生激战。胡滔滔从小在岳麓山脚下长大,他清楚地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战壕旁边还保留着用来躲避炮火的“猫耳洞”,他和小伙伴们在附近捡到过子弹,甚至有人捡到过“地瓜式”手榴弹。家长知道后,担心不安全,立即将手榴弹扔进了山下的水潭,“我们本来以为能听到爆炸的声音,但最后没有爆,估计是埋太久废掉了。”顺山而上,在接近山顶的响鼓岭,一个凉亭中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长沙会战碑。该碑立于1941年,历时久远,但碑上的字迹依然可辨,上面记述了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第九战区全体将士奋勇抗日的悲壮事迹。

记者走访之时,一位老人正站附近吹小号,在宁静的山间,声音显得格外嘹亮,让人不禁联想起战场的冲锋号声。胡滔滔介绍,这一带附近曾布置了多门重炮,为保卫长沙起了重要作用。不过因为当年安放重炮的地方并没有建筑明显的工事,加之年代久远,炮兵阵地的具体位置已难以考据。在爱晚亭后方两三百米处,有一个防空洞,旁边一块石碑上刻着“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遗址)”。洞口被铁门拦住,一些游客禁不住好奇探头往里看,里面一片漆黑,却在炎炎夏日里透出难得的清凉。饶学锦的父亲饶少伟曾担任长官部少将高级参谋,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身边的心腹之一。在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根据薛岳的意见,饶少伟带人在这里挖了这个防空洞,作为临时指挥部。“洞里又湿又潮,大白天也要开电灯。怕发电机声音太响,后来又改用煤气灯。”饶少伟曾告诉饶学锦,薛岳就是在这里制定了“天炉战法”。他还经常站在前坪用望远镜俯瞰江对岸的城区,指挥作战。距防空洞口10多米处,一棵130多年的老枫树依然郁郁葱葱,当年,它“目睹”了这些历史,如今,它见证着鲜血换来的和平,也见证着这座山与这座城的变化与发展。

      (二)岳麓山阵地设四道防线,打退敌人一次次进攻。94岁的抗战老兵刘汉如今住在江苏南京,前不久,为了缅怀战友,他特意来到长沙。在岳麓山上,他向记者回忆起当年的烽火战事,“70多年了,现在想起来还跟昨天一样。”他曾是第4军90师的作战参谋,先后参加过第二、三、四次长沙会战。说起岳麓山,他首先想到的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了靠前督战,把指挥部临时设在岳麓山上,“他就站在这里指挥我们打仗,而且山上还设了炮兵。当河东的阵地有需要时,炮兵一打一个准,那次我们打了大胜仗。”1944年5月,第四次长沙会战打响,当时刘汉随军驻守在岳麓山上。作为师部作战参谋,本不需要到一线阵地作战,他却主动请缨,来到269团位于岳麓山北麓的阵地作战,“当时一心想和战友一起杀敌报国。”然而,日军攻势凶猛,经过多日激战,阵地失守,副团长牺牲,团长生死不明。刘汉记得,那次从白天一直打到第二天凌晨,他和剩下的战友趁着天色较暗奋战突围,突围出来后,身边只剩下一个营长、两个战士、一个警卫员,“那一仗很多兄弟死在岳麓山上,现在想起来都心疼。”91岁的陈家乾老人现在住在四川成都,他也参加过这次战斗。当时,他是第20军133师399团2营4连的一名班长,驻守在岳麓山南侧。战前,他们在阵地上设了4道防线,依次为路障、铁丝网、交通壕、步兵作战壕,为了让敌人无法轻易跃过,他们特地把交通壕挖了3米多宽。

“那一仗是我打过的最惨烈的仗。”陈家乾说,日军当时装备先进,每次进攻前,都会先安排数十架飞机对岳麓山进行轰炸扫射,然后又用重炮轰击。“阵地完全被炸成了焦土,我们眼前全是烟,烟一散,日军就像蝗虫一样冲上来了。”陈家乾说,虽然打退了多次这样的进攻,但每次都有很多战友牺牲。打到最后,防御工事被炸毁,他们不得不拿阵亡战友的遗体做掩护。说到这些,陈家乾克制不住地呜咽起来:“当时实在是没办法,这些兄弟为我们挡了不知道多少子弹,后来我一直忘不了那个情景,觉得对不住他们。”这次战役之后,长沙被日军攻占,陈家乾随部队转战衡阳。此前,和他同一批进入133师的同乡有120多人,但这次会战后,只剩下20多人。71年过去了,陈家乾仍时常想起这些战友,也时常想起岳麓山,“这座山已经刻在我心窝里了,到死都忘不了。”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岳麓山上的大炮立了奇功。长沙文史专家顾庆丰介绍,第三次长沙会战中,长沙的主炮兵阵地布置在岳麓山上,既可瞰制全城,又能隐蔽于山林之中。在这些大炮当中,还有当时先进的150毫米榴弹炮,射程可达10公里,“炮架在岳麓山上,最远可打到河东的树木岭那些地方。”史料记载,开战之前,炮兵指挥官王若卿等人组织对长沙周边进行了地形测距,特别详测了长沙近郊及城内可资为标志的建筑物,制成1/25000的标点图。在战斗过程中,炮兵根据步兵请求,依照标点图可立刻开始精准射击。时任第10军预10师政治部科长的杨正华曾在《长沙保卫战始末》中写道:“炮兵部队与我师有专线联系,只要有请求,不到两分钟,便能听到炮声……'武士道’精神虽说顽强,但抵不住我方密集炮火的威力,敌伤亡严重,锐气大挫。”“这次会战的胜利,岳麓山上的炮兵立了奇功。”顾庆丰介绍,此次战役,日军伤亡5万余人,中国军队成功保卫了长沙。当时的英国报纸报道称,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同盟国军队取得的“唯一决定性胜利”。这次会战的胜利,有效提升了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然而,1944年5月底,第四次长沙会战爆发。与以往不同,日军此次集结重兵进攻岳麓山,并绕到岳麓山西侧重点攻击,使整个战役发生了转变。

对于保卫长沙来说,成功和失败,岳麓山都是关键。对此,时任第九战区炮兵指挥部参谋长的陈宏樟在《长沙守卫战经过》中写道:“岳麓山是长沙一部分,纵使长沙城失守,而保存岳麓山也不算长沙失守。如岳麓山失守,敌可居高临下,长沙城区不可保。”据时任第4军参谋处处长的张汶杰和第4军第90师参谋长罗平野的回忆录记载,从1944年6月9日开始,敌机数十架轮番狂炸岳麓山阵地。6月13日,敌机轰炸极其频繁,致使中国炮兵无法射击。6月15日,敌军在飞机掩护下向岳麓山主阵地全线进攻。6月18日拂晓,敌军占领岳麓山顶,战局急转直下,19日长沙失守。

“全军像潮水一样向湘乡方向撤退。”罗平野曾回忆,在岳麓山上,第90师伤亡就有2000余人,撤退途中,他把剩余的士兵收容起来,“大家默默无言,心情非常沉重。”


来源: 聂映荣  崔莉
编辑:许龙
一审:杨乔木 
二审:孙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