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乖”,背后是被你忽视的需求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每次去游泳馆,十次有八次会遇到一个不敢下水的娃,和一个在池子边上狂催的爹妈:
下去啊,你看别的小朋友玩得多开心啊。
这么大了,要勇敢一点!
你现在要是不下去,我再也不陪你来了。
我们常说要培养内心强大的娃,可是许多父母自认为能让孩子变得强大的教育,从一开始就走反了。
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非常重要的儿童心理学知识:依恋关系。
安全的依恋关系,正是孩子内心力量的源泉。
托德老师说,如果只能学一个儿童心理学的知识,那一定是依恋关系。
有的小孩胆小害羞,有的孩子自卑,有的孩子耐挫力差,有的孩子爱调皮,有人可能会说可以多鼓励,用正面管教,这些方法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所有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否健康的依恋关系,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依恋理论,这是20世纪心理学中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它的创始人心理学家鲍尔比就说过:“对人的心理健康来说,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与母亲之间温暖、亲密和持续的关系”。
亲子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幼儿和他的主要照顾者(主要指妈妈)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联系。
比如:有的孩子一点也不粘人,甚至连自己的爸爸妈妈也不亲近;有的孩子则像胶水一样黏着妈妈,甚至只要妈妈。
这些都是孩子与照顾者之间不同类型的情感联结。
不同的相处模式下,有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有的能给足孩子安全感,有的却是不安全的类型。
当你和孩子的依恋关系是安全的,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你就提供给了他合格的安全基地,孩子知道那里永远对他敞开。
感到痛苦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平静,受到惊吓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安抚,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养。
这样,孩子才会有自信、有勇气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成为真正内心强大的人。
那么,怎么样才算合格的安全基地呢?
通过确定孩子是什么样的依恋类型,你可以知道自己是否给足了孩子安全感。
心理学家发现,存在4种不同的依恋模式,分别是: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这里面,只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家长是合格的“安全基地”。
心理学中有个有名的“陌生人情景实验”,用于判断孩子的依恋类型,把宝宝放在一个房间里,然后让妈妈离开。
“陌生人情景实验”场景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妈妈离开以后,他会开始哭泣,抗议、不爽,但是半个小时后,他妈妈回来了,他会非常高兴地去欢迎她妈妈,并且依偎在妈妈怀抱里面。
这样的宝宝,把妈妈当成一个安全基地,一旦他觉得在妈妈的怀里时间够了,他就会想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所以这样的宝宝是很喜欢去探索,而且很有好奇心的。
这里,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看看怎么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妈妈,我想吃这块糖,你能帮我打开吗?”
“你没看见我这会儿在做饭吗?哪还有手能给你剥糖!”
小女孩有些失望地放下了手中的糖,过了一会,女孩又在客厅里面玩起了橡皮泥,她高兴地举着做好的小鱼:“妈妈,你快来看啊,我做的小鱼!”
妈妈头也没抬地说了一句:“好了,别玩了,要吃饭了,手又搞得脏兮兮的。”
你在日常生活也会这样吗?那么你一定没有意识到自己一些小小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案例中的小朋友,得到最多的评价是:胆小,不合群,经常莫名其妙的哭泣,对什么事情都不积极。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小朋友的妈妈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完全没有去关注孩子希望她关注的事情。
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一个关键就是,察觉到孩子的需求,并给出恰当的反应。
小朋友在主动寻求妈妈帮助时,内心里很期待,同时害怕中又有那么一丝丝的勇敢。
如果母亲给她的回馈是肯定的:“好,妈妈炒完这盘菜就帮你剥糖。”满足了孩子的需要,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被爱的,别人是可信的。随之而来就会尝试和其他人慢慢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
和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是一个需要学习、在平时的育儿中不断实践的过程。这里列举的案例无法覆盖所有的情景,想全面学习的话,参与到我们“依恋”育儿主题课中吧。
👇
4种依恋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你的养育对应哪一类依恋类型?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型依恋呢?
《依恋——0~6岁孩子最重要的育儿知识》
由托德老师联合加拿大安大略省
注册心理医生滕燕青老师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