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竞争逐步进入下半场,伴随着流量红利的枯竭,几乎所有互联网企业都撕下了温情脉脉的面具选择“以邻为壑”,也使得以开放为代表的互联网精神,无可避免的已经开始凋零。从国内市场的BAT,到海外的Facebook、Google、苹果,从封杀外链、屏蔽跳转,再到运用隐私工具,无不都在想尽办法将用户留在自己的生态之中。当互联网企业不可避免的通过寻求利用垄断地位来确保自身的存续时,各国的监管机构也不约而同地针对互联网企业的反垄断问题达成一致。因此在反垄断大棒之下,我们在过去十年间司空见惯的“风景”也开始迎来变化。近日,阿里巴巴副总裁、C2M 事业部总经理七公(本名汪海)表示,阿里方面提交了淘宝特价版小程序的申请,期待与腾讯的合作,但目前这一申请仍在审批过程中。而这一表述,也证实了阿里与腾讯之间的“破冰”传闻确有其事。长期以来,作为在多条赛道上直接对垒的两大互联网企业,阿里与腾讯之间说得体面点叫做“泾渭分明”,更直白一些来将其实就是“互相封杀”。而关于淘宝与微信之间的纠葛,则要从追溯到2013年的冬天,微信用户打开淘宝、天猫、支付宝等阿里旗下APP的链接,就会直接跳转到“阿里巴巴屏蔽了来自微信的浏览请求”这一页面,此后微信方面将这一说明调整为“如需浏览,请长按网址复制后使用浏览器访问。”即便不提此前阿里与腾讯之间关于来往、淘宝客的纠葛,淘宝与微信之间的对垒则源自于“安全”因素。由于彼时微信并没有上线网页主域名查询功能,用户通过微信无法区分真正的淘宝页面和钓鱼页面,导致出现“近期有大量用户反映,通过微信朋友圈或者营销号发来的链接点击进入了伪造的淘宝网店,掉入钱物两空的陷阱”。为解决钓鱼网站的问题,阿里方面启动了“杜鹃计划”,是当用户在微信中打开淘宝链接后,直接利用唤醒协议唤起淘宝的客户端,让用户在淘宝客户端中打开相应页面。对于这种直接从微信流量池中引流的做法,微信则选择将淘宝域名跳转到一个中间说明页,随后淘宝方面又用试图使用短链的方式来绕开微信的协议。这样几番攻防下来,微信方面选择直接拦截所有来自阿里的域名请求,因此最终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就是“淘口令”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妥协方案。事实上,对于微信与淘宝之间争端的孰是孰非,如今已经不再关键,但自此之后,互联网企业之间则越来越热衷于打造流量闭环。不过在当下这个反垄断浪潮席卷全球的时间节点,为什么是阿里先出手呢?在许多观点看来,阿里这是招或许正是“以退为进”,将皮球踢给了腾讯。在高速成长的拼多多挤压下,阿里在电商领域的日子或许并不那么亮眼。根据阿里方面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其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达到7.57亿,环比增长1500万,月度活跃用户达8.81亿,仅环比增长700万。可以看到无论年活还是月活,环比增加量均创下历史新低的情况下,阿里也与相当多的互联网企业一样面临着流量增长的瓶颈,需要寻找新的渠道来缓解流量焦虑,而作为拥有10亿用户的国民级APP,微信毫无疑问是个巨大的流量池。要知道,淘宝特价版之所以能够在上线3个月的时间内,实现月活每20天翻一番的成绩,并在2020年突破1亿用户,背后其实是真金白银的持续补贴与营销推广。然而借助微信所拥有的社交流量,则或将显著降低淘宝特价版的营销成本。早在今年春节期间,阿里方面就曾经尝试上线淘宝特价版微信小程序,只不过当时其被名为“拣值了”,主打板块是“1元福利购”,并且支付选项只有微信支付。但这款小程序在上线后还是被暂停了服务,理由是“所选类目与小程序运营内容不符合”。既然“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的做法被腾讯方面否决,那么如今直接公开表示“期待与腾讯的合作”,则是将腾讯架起来了。其实在业内人士看来,腾讯最初拒绝阿里递过来的橄榄枝很好理解,毕竟微信贵为如今国内无人能敌的社交平台,其地位与阿里在2020年3月上线针对拼多多而来的淘宝特价版之间,并不对等的。况且对于微信来说,接纳淘宝特别版小程序只能用“可以但没必要”来形容,如今拼多多与京东的京喜小程序在微信分别拥有1.55亿和1.43亿de 月活,所以微信用户并不是没有购物渠道。当然,也不排除微信方面借阿里高管喊话的机会“借坡下驴”,淘宝特价版小程序上线后使用微信支付,也意味着微信支付打入了阿里的生态系统之中。这可不仅仅意味着消费者多了一个选择,而是代表着腾讯有可能会接触到阿里用户的消费习惯、兴趣偏好、支付金额等关键用户信息,甚至于能够接触到各层级供应商的相关信息。即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阿里与腾讯之间的对垒已经成为惯性的情况下,在整个互联网大环境发生改变的今天,双方也不是不可能破冰。有了因为取消支付宝支付渠道而遭遇反垄断诉讼的美团,以及斗鱼和虎牙合并被审查等事件的“珠玉在前”,同为互联网巨头的阿里和腾讯,也到了有必要释放出没有垄断意图的时候。
随着使用习惯与产品的变化,如今的智能手机或许真不能算是电话了。
就在日前,共享充电宝行业迎来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