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一字】今天来说说“甲”吧……
提起“甲”,你会想起什么呢?甲乙丙丁……必是首先被想起,也许你还会想起“桂林山水甲天下”,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词语与成语。姑且,本期来细说下这个字。
东汉许慎在其《说文》中:“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头宜为甲,甲象人头。古文甲,始于十,见于千,成於木之象。”“甲”作为十个天干之首,代表最东边的方位,阳气萌动,运行于万物之间,字形像草木初生时头戴甲壳的样子。另一种说法,人头适合叫做甲,甲像人头的形状。古文的“甲”,像始于十,见于千,成于木的样子。后来清代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解释道,“甲,铠也,象戴甲于首之形”。看得出来,朱骏声的说法也是延续于许慎的解释。不过有一点为后人熟悉的,如今“甲”字在人们心里,多数时候被人铭记的还是“铠甲”和“天干”这两个意思。如果我们从更早的文字,比如甲骨文,“甲”字其实是会意字,其字形就是一横一竖组成的“十字”指事符号,代表着古代武士身上穿的甲片之间的“十”字缝。“甲”最初之义应该指的是古代战士的护身衣。(如下图)
“铠甲”起源于遥远的原始社会,只不过那时制成铠甲的材料还不是铁质,最早的据说是用藤条、木片、皮革等材料制造的简陋的护体装具。商朝、周朝之时,人们已经学会将整片皮革改制成可以部分活动的皮甲,即按照护体部位的不同,将皮革裁制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皮革片,并把多层的皮革片合在一起,表面涂漆,制成牢固、美观、耐用的甲片,然后在甲片上穿孔,用绳编联成甲。这些穿在一起的甲片,纵横呈现出一个个的“十”字形状。故而,“甲”的本义即为“铠甲”。《广雅·释器》:“甲,凯也。”清代王念孙解释说,“今天与古时用物不同,其名也不同,古代用皮谓之甲,今天用金谓之铠”。《尚书》中有例为证,“惟甲胄起戎”是也。清代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中言:“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这里的“甲”就是铠甲之意。
正因此,“甲”于是引申为“兵士”,先秦古书很多皆有“带甲”之词。如《左传·宣公二年》中有“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伏甲”即为“埋伏的兵士”之意。之后“带甲”也成为国家军事实力的代表之一。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推广,原先的皮甲逐渐被铁质的皮甲所代替,于是又产生了“铠”字。何谓“铠”?铠者,以金属薄片缀成的护身符。原先的“甲”与“铠”的关系,东汉的郑玄讲过,“甲”好比是“今之铠也”,古谓甲,今谓铠,是也。后来“铠甲”两字并称而为一个词语,这“铠甲”一词大概在春秋时期就已存在,如《韩非子·五蠹》篇中有“铠甲不坚者伤乎体”的句子。“甲”字,在现代社会中,凡用金属做成的具有保护作用的外壳、装备,还被继续使用,如“装甲车”、“甲板”等词的存在。
“甲”,亦能表示一种角质层,比如人手指和脚趾上的。这样意思在《管子·四时》中就有记载,“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阴气凝结坚实,故生金金为爪甲也。”这“爪甲”就是指甲。这“指甲”的功能与“铠”的作用类似,对手指也起到了保护作用。还有一些动物也会有类似的护身的硬壳,比如穿山甲,比如乌龟壳,等等。清俞樾说过,“甲之本义谓何,麟甲乃其本义”。他还接着举例子解释说:“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是以甲虫以龟为主,故甲字象龟形……”正因为他的这一说法,关于“甲”的本义于是多了一种“麟甲说”。不过今天来看,这种“麟甲说”尚有不足,但却很有代表性。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把发现的最古的刻在龟背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如此,引申开来,草木之皮也谓之“甲”。《释名·释天》:“甲,孚甲也。万物解孚甲而生也。”这也就是许慎说的“从木戴孚甲之象”。《易·解》言:“雷雨作而百草果木皆甲坼。”唐代孔颖达解释说,“雷雨既作,百草果木皆孚甲开坼,莫不解散也。”明代《农政全书》中更有例子,“芜菁,择子下种,出甲后,即耘出小者作茹。”此处的“甲”就是种子发芽冒出的皮。
后来“甲”被借用为表示天干,为天干的的第一位,用以纪年、月、日,通常与地支中的子、寅、辰、午、申、无、戌相配。比如苏轼在《喜雨亭记》中言:“乙卯乃雨,甲子又雨。”又如“六甲甲胆”,中医认为人的肺腑分五行,同属的再以甲乙分。胆与肝同属木,胆成甲木,亦称甲胆。十个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合,共组合成六十组,称为“六十甲子”,所以呢“甲”也能作为六十甲子的简称,比如“年过花甲”。
由于“甲”表示天干的第一位,故而引申为第一、冠军。比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治宅甲诸第。”又如今天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即是说“桂林山水居天下第一”。由“居第一”之义引申为第一的、上等的,如“甲第”,上等的府第,豪富之家是也。又引申为等级、级别,如古之进士分三甲;今天也用来表示级别,如三甲医院,还如普通话也用它来表示等级。
“甲”,也能够做指代之词,比如用来表示佚名的人或文学中虚构的人名,如某甲与某乙,还比如我们常说的“路人甲”,皆是此义。旧时,户口编制单位,也称为“甲”。明代字典辞书《正字通·田部》说道,“甲,保甲,编籍民户彼此诘察……”这“保甲”后来在民国时分继续使用,每保十甲,每甲十户。
最后说一下,“甲”,能为姓吗?答案是肯定的。《通志·氏族略四》中说“甲氏,子姓。《风俗通》云'太甲之后’。另一种说法是,郑大夫石甲之后。”今天来看,也有人的名字里含有“甲”的。这种甲姓来源,先这样简言之。
聊了这么多,不知,您对甲了解多少?
下期见~
浮游沧海
先秦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