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的正确打开方式:胖男孩快跑

近日,苏州马拉松比赛“递国旗”事件闹得沸沸扬扬,频频上热搜。

各种回应满天飞,都不想背锅甚至互相打脸,但“官方”到底是谁又语焉不详。

据悉这场赛事一共有8 个主办方和承办方,再加上当事人、媒体、专业人士、赞助商,各方声量炸锅,舆情也历经几次反转,先纷纷痛骂肇事志愿者,得知志愿者是按规定行事又调转枪头又去指责扔了国旗的亚军,亚军解释原委姿态谦卑又转身质疑组委会,好一锅烧糊了的粥。

对我这样的非跑圈份子,不知道啥时候起、因为什么,马拉松仿佛一下子就在国内火起来了。

朋友圈里常有人晒抽签,中签的人激动,没中签的遗憾;还有人跑完后晒纪念奖牌,以搜集奖牌为乐为荣——曾经很纳闷,在我看来,跑马拉松是个门槛很高的运动啊,别说全马了,即使半马,跑下来也是要脱层皮的,怎么有这么多普通群众踊跃参加,人已经多到需要抽签了!要知道,可不是免费跑,还得交报名费呢(“北马”是200元)。

我的前东家有跑步社团,近些年每逢“北马”公司都会组织成立方队,报名费帮你出、跑步的速干衣帮你买,还有秘书们做后勤保障兼啦啦队兼直播员,现场还会带去公司订制的横幅,相当热心和重视。

我当时对“北马”的印象就只两点:封路公交改道、各路奇葩的雷人造型。

后来,看的报道多了、听跑的人说得多了,渐渐懂了,除了现在人们都讲求运动健康,更重要的是,马拉松也是门大生意呢!

据果动科技发布的《2017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中国田径协会有参与,算是权威资料了)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1102场规模赛事(指800人以上的赛事)举行,而2011年注册仅为22场,2016年为328场,7年间赛事总量翻了50倍之多。

2017年参赛规模为498万人次,比2016年的280万增长了77.9%。

而在那1102场马拉松,汇集有200万条选手成绩数据、100万名马拉松跑者数据、1134间产业链相关公司数据、800家马拉松赛事品牌赞助商和合作伙伴。

另外报告也预测,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规模赛事将超过1900场,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达到350场,各类路跑赛事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

中国平均每天有3场马拉松,举办地都不够用了,于是不断下沉,除了一二三线城市外,四五线甚至一些县城为了拉动当地旅游也都办起了马拉松。

截止到2017年,马拉松赛事已覆盖到全国31个省、区、市的234个城市。

多则乱,乱则患。什么事都一样,这么多马拉松赛,要全规范管理起来多难啊,良莠不齐、乱象丛生在所难免——诸如选手随地小便、选手猝死、选手涉嫌非礼拉拉队员、女子组获奖前十名竟出现两个男人、奖金拖欠半年未发等等新闻都曾引起过热议。

90后女导演郭容非在2017年曾经拍过一部8分钟的纪录短片叫《中国马拉松的“黑中介”》,片中说有很多想赚钱、想通过马拉松改变自己命运的黑人来中国跑马拉松。里面那个叫欧辰的经纪人说了一番话很让人触动——

“跑一个马拉松比赛应该是很轻松的,可是我发现,很多中国人跑步,因为不是自己想跑,而是因为别人在跑,就跟这些城市一样,他们办比赛是因为其他城市也在办,因为这样,他们(主办方)才需要我,就是为了让成绩更好看一些。看上去这整个社会是非常健康,可是不是的,我是觉得恰恰相反,我看到中国人跑的时候,他们还是有压力的。很多肯尼亚人跑步是因为,跑步就像是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从出生到死亡,就是你能感觉到生命的整个过程以及生命的律动,你会感觉很痛苦,也会感觉很快乐,跑步不止是跑步这么简单,跑步意味着用身体的能量,驱使你更深地理解你的内心。”

马拉松是一个很国际化的运动项目,关于马拉松的电影也不少,我最近看的是去年国内有上映的《恐袭波士顿》,关于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票房只有2100多万,但豆瓣有8.1分。

印象深一点的还有2005年韩国电影《马拉松》,曹承佑主演,“非常感人,就像是一颗大号催泪弹,让每一个看过的人都难以自抑”,豆瓣8.2分;2007年日本电影《马拉松》,也是自闭症小男孩跑步跑出人生新天地的催泪片,豆瓣8.7分;2016年台湾电影《一万公里的约定》,黄远和王大陆都在片中跑马拉松,周杰伦也有现身客串,去年年初在大陆也有上映,票房370多万。

另外,1982年美国拍过《马拉松》,1992年西班牙拍过《马拉松》,2006年爱沙尼亚拍过《马拉松》,2008年美国拍过《马拉松精神》,2012年荷兰拍过《马拉松》,2013年俄罗斯拍过《马拉松》。

对了,央视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今年有拍一部《最美马拉松》(1905电影网会员可看),它目前在豆瓣上有且仅有一条影评,写得还蛮逗的:

马拉松是世界上最好的良药,能治愈一切哦。

不过我今天想特别说的是另外一部电影。

2007年的英国影片《胖男孩快跑》(Run Fatboy Run),2008年7月在台湾上映时翻译成《求爱马拉松》。

男主是Simon Pegg,在中国也有一定知名度,他和阿汤哥合作过《碟中谍》系列的3、4、5、6;女主是Thandie Newton,她曾是阿汤哥《碟中谍2》中的“汤女郎”,看来这两个演员也算是有缘。

而本片导演是David Schwimmer,就是经典美剧《老友记》中的Ross啊!《老友记》是我的青春回忆啊呀喂!

影片讲述了在伦敦一场万人参加的沿泰晤士河马拉松大赛中,有个胖子参加比赛是为了重新赢得旧爱的芳心,但他必须与旧爱的新男友竞争,此间发生的趣事和引发的生活思考。

Dennis在结婚当天因为婚前恐惧症成了落跑新郎,抛下已有身孕的Libby,一路狂奔而逃。

五年后,他成了一个生活窘迫、大腹便便的女装店保安,在街上追贼也跑不快,别人笑他“fatboy”他不承认,他说自己只是“unfit”。

Libby为Dennis生下的儿子Jake长成喜欢哈利波特和指环王的小正太了,Libby没有跟Dennis一刀两断,允许他参与到儿子的人生,定期会有亲子日。

一个金融精英男Whit在追求Libby,Dennis在Whit面前自惭形秽,这也激起了Dennis回忆和反思他和Libby的恋爱史——Dennis发现自己其实一直还深爱着Libby。

必须得插一句啊,饰演Whit的是Hank Azaria,他在《老友记》中扮演Phoebe的科学家男友David。

话说这个Whit很喜欢跑步,他即将要参加名为“The Nike River Run”的马拉松比赛,而且还是以公益名义。

Whit的条件处处碾压Dennis,看起来是很可依靠的伴侣,但感情这种事就是没办法有条件衡量,Dennis和Jake是天然的血浓于水,Dennis和Libby则是曾经沧海难为水。

为了证明自己变成熟了、有责任感了、值得Libby再给一次机会,Dennis毅然宣称也参加这次马拉松。无论在马拉松赛场,还是情感的赛场,Dennis都要和Whit展开竞争。

Dennis在他的胖子房东Mr.G、不靠谱基友Gordon(扮演者是Dylan Moran)的“指导”下,开始了备战。如何战胜惰性、如何减重、如何调整饮食这些都还都是基本功课,关键是如何在意志力方面做好准备。

在Libby的生日宴上,Dennis和Libby有一次深入内心的谈话,往日旧情仍如心底的逆流。可接着在生日宴上,Whit向Libby求婚了(戒指竟然藏在跑步鞋里,Whit真是用生命在安利马拉松啊,但或者也可以说是用马拉松在帮自己贴金),Libby说了yes。

Dennis心灰意冷,想放弃跑马拉松,Mr.G、Gordon用各自的激将法鼓励他重燃斗志,但最终让他坚定心意的是他想成为儿子Jake的榜样,不要在困难面前选择逃跑,这样解决不了问题,只会积重难返。

马拉松比赛鸣枪,出发没多久,Whit用言语刺激Dennis,两人因为较劲发起全力跑,疯狂地从业余组方阵跑进了专业组方阵,结果两人的脚拌在一起摔倒了,还被不少选手踩踏。

Dennis的脚踝伤了,还有多处擦伤,但他决定不退赛继续跑下去,倒是Whit中途就坐上救护车去了医院,他还说是Dennis故意绊倒他令他韧带受伤。

医生检查结果是Whit根本没有严重伤情,Whit情绪失控对着Jake大吼,令Libby大失所望。

原来,Whit只是自己被“hit the wall”打败了。

“hit the wall”,就是所谓的体能极点,长跑时一定会有某一刻我们觉得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呼吸困难,头脑混沌,迈一步都是要命。但只要能熬过极点,体能仿佛又能触底反弹有所恢复。

后来,电视回放镜头还捕捉到其实是Whit故意伸脚令Dennis摔倒,他自己是意外连带摔倒。

马拉松都有“关门时间”,Dennis是最后唯一还在赛道上的选手,电视台一路跟拍他,也引发了大批路人围观。

26.2英里的赛程,有25英里是Dennis要拖着一条伤腿跑完。

这里的戏剧张力无疑是Dennis如何克服“hit the wall”。

不用说,自然是对重新赢回Libby和Jake的渴望,激发了潜能。

Dennis跌倒后再爬起的冲刺还挺燃的。

最后三人在终点处大团圆。

哈哈,故事一点也不新鲜也不复杂,但演员们的发挥让故事流畅生动,能够产生共情。

表演就是这样,有时候即使剧本普普,但演员能用个人魅力去拔升剧作的感染力。

而且马拉松确实就是这样一项运动:用身体的能量,驱使你更深地理解你的内心。

中国的马拉松赛事成倍增长,但除了专业竞技,更多参与者是业余选手,希望他们带着轻松的心情去体验跑步的乐趣、感受跑步的力量,希望马拉松带来更多生活里的正能量、小确幸,少一些turmoil、ado和dram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