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再游紫云书院/赵振超
提起襄县的紫云书院,还清晰记得20世纪90年代上师范的时候去过一次,当时的紫云书院还是原生态的样子,没有装饰,地方不大,只记得门口的竹子特别茂盛,其他的已经没有多少印象。
2021年春节过后,由于疫情不能出远门,原来的旅游计划泡汤了,为了信守我的承诺,就带着孩子又一次来到紫云书院。紫云山在紫云镇,这里的山势平坦,现如今经过开发已经焕然一新,各种果木随处可见,道路也修得很平坦,但还是感觉有点狭窄,紫云书院就隐藏在紫云山中,这个八百里伏牛山东部的余脉因为有了紫云书院而彰显出了他的灵气。
开车在山中前行,看到最多的就是槲树林。密密麻麻的槲树林近乎覆盖全山,使这里成为了人们避暑纳凉、休闲游的好去处。也成为更多学子前来参拜的佳处。因为有明朝中期以后闻名遐迩的八大书院之一的紫云书院在这里。沿着修建的上山柏油路,不远处的山坳里就是有名的紫云书院。
远远看见高高的紫云山风景区山门,山门很气魄,今天赶上真实时候,这几天全部免门票,“紫云朵朵落襄城,花木葱茏庭院深。” 这是对紫云书院对真切的描述。
一行的两家人,有说有笑着前行,孩子们突然欢呼起来:“鹅 鹅 鹅,大白鹅”,前面出现一湖清水,几只鹅悠然地在和游人互动逗乐,不少孩子拿着面包和香肠抛向水中,这可忙坏了鹅宝宝,不停地在河水中来回穿梭。
很快,来到书院前的一个小广场,仔细端详四周,书院坐东朝西,面对的是紫云峰,前面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竹竿个个修直挺拔,枝繁叶茂。竹林边有一条小溪,听到的是流水潺潺,小溪上有一小桥,上面写着:“二柏三石一孔桥。”孩子们说是二百三十一孔桥。其实不然“柏”和“百”谐音,“石”和“十”谐音。小桥的对面有两棵柏树,桥身是用三块石板并排铺成,下有一孔,溪水从桥孔流过。
抬望眼,书院门楼上的一副对联“秀山绕门蓝做带,丰鹆酒泉润碧螺。”写得真好。历史的遗迹使我更觉得紫云书院历史的悠久和神秘,不得不随着寻访古迹了解它的历史沧桑。
紫云书院是李敏所建,李敏是襄县人李敏幼年家贫,勤于学习,在明朝中叶的景泰5年中进士,是明代中叶名臣,历经景泰、天顺、成化、弘治4朝,他多次救灾赈灾,建树颇多,为后人称颂。李敏退朝后,回到故里,看到许多孩子和他小时候的情况一样,遂建立学堂,在紫云山中选择上地创办了一所学校,讲授“程朱理学”。太子登基后,赐名为“紫云书院”并扩大规模,兴建了门楼、大成殿、藏经阁、钟楼和鼓楼、文昌祠等,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书院藏书上万册,学生多达五六十人,足见其学风之盛。太子为了感谢恩师李敏,还专门在西山上修建了望月亭,供凭栏吟词作赋……只可惜今年初,书院因疫情原因没有对外开放,只能在四周一窥它的神秘。
紫云书院对面是望月亭,再经望月亭爬山,着是999个台阶,很多人到山顶就感觉到特别的累。台阶两边不知名的山花散发着浓浓的花香,茂密的植被遮掩着窄窄的小道,四通八达的小道分布在林间。透过树木向北、向西、向南看是青山隐隐。
沿着长长的楼梯拾级而上。远远地看见一座孔子的雕像矗立山顶,雕像拱手而立,表情谦逊,尽显文人风骨,下边基座上“万世师表”四个大字熠熠生辉。高高的古之圣人孔子石像在中间,两边各一排襄县籍的古先贤的石像。为华夏民族做出贡献的古先贤们永远值得我们尊敬,激励着后人。
在山顶观赏休息了大约半个小时,此时已是下午,孩子们肚子早耐不住寂寞多次“发言”了。走回观澜桥,大家一致同意到郏县姚庄乡吃当地特色的牛肉和饸络面,三两杯啤酒下肚,感慨道今日有幸探访紫云书院,虽无缘进院拜会先贤李敏,但寻迹李敏师生故地,就此返回,也不虚此行了。
一路归来,兴犹未尽,回味着“襄邑杏坛出俊贤,云林深处思经典”的故事,我深深地为这里的碑刻、诗文艺术所陶醉,被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所感染。
作 者 简 介
赵振超,喜欢到熟悉和不熟悉的地方走一走,看风看雨看生活,让每一天都从太阳升起的地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