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法在汉地是怎么传承的

— 法友提问 —

顶礼尊者,请尊者解释说明汉传禅宗不细分止禅观禅,也没经行,甚至于安般念也不特别重视,只讲一心观照话头。感恩尊者,Sadhu Sadhu Sadhu。

— 尊者开示 —

— 参考资料 —

“禅修”的正确意思是什么?

◆ ◆ ◆  ◆ ◆

玄奘(602年4月6日-664年3月7日),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师承那烂陀寺的戒贤大师,并靠双脚行遍古老印度。玄奘法师是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其弟子将其口述之《大唐西域记》,书写为书,呈给唐朝之唐太宗。

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大规模禁佛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庙号或谥号都带有个武字,因而得名。又因五代十国时期也有后周世宗也进行大规模灭佛运动,故又合称三武一宗灭佛,是佛教史上的法难。

格义,汉传佛教术语,是南北朝时代流行的一种佛教诠释学,以中土思想跟典故,比拟配合,使人易于了解佛教思想的方法。相传始于竺法雅。汉末支谶译《道行般若经》时曾以“本无”、“自然”等概念来表达“性空”之义,三国支谦译《大明度经》之时,借用传统“得意忘言”的思想与方法,提出“由言证已,当还本无”,以此来注解“得法意,以为证”的经文。据《高僧传》所载,此法可能由竺法雅所创,盛行于河北、关中。当时康法朗等人,都以此来教授学生。僧睿在《喻疑》中曾说:“汉末魏初,广陵、彭城二相出家,并能任持大照,寻味之贤,始有讲次,而恢之以格义,迂之以配说,下至法祖、孟祥、法行、康会之徒。”

【八解脱】又名八背舍,即八种背弃舍除三界烦恼的系缚的禅定。

  •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 四,空无边处解脱。

  • 五,识无边处解脱。

  • 六,无所有处解脱。

  •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

  • 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