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笔记
第一章 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一、理论假设: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独立行使职能的范围,大脑左半球控制语言能力,右半球更多的介入空间关系,如艺术活动所取得的相关能力, 大脑的两个半球通过由大约20亿根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pián zhī)相互联系。如果被切除。两个半球功能就彼此独立了 实验:切除胼胝体对人的各种能力进行测试 1.手术后患者的智力水平、性格特点,特有的情绪反应没有改变 2.视觉能力:大脑两个半球都有视觉能力,但是左半脑拥有语言能力,左半脑看见才能对物体进行描述 3.触觉能力:两个大脑半球都能够感知物体,但右半边无法表达出来 4.右半球虽然无法描述物体,但却也能很好的思考和分析,在知觉和知识方面,左右半脑完全不同 5. HEART测试:右半脑能够理解语言,但是使用了非语言的的方式 6.右半脑空间能力更强,也可以引起情绪反应,和左半脑一样 结论:大脑左半球更擅长言语、写作、数字运算、阅读等,是主要的语言中枢。大脑的右半侧则在加工人像、解决空间关系问题、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等方面有优势。大脑的每个半球都有自己的思想,一个男性测试者左右半脑群希望的职业完全不同 当你在读故事的时候,大脑右半球正专注于故事的情感方面(幽默、悲伤),想象其视觉情境,保持故事整体结构印象,并且欣赏其艺术写作手法(比如隐喻的应用)。当这些活动发生的时候,大脑左半球正在理解书面语言,从词句之间的复杂关系中看出意思,并且将这些词转换成语音,使他们能够作为语言来理解。大脑是作为一个单一、整合的结构运行的。 二、理论假设:经验对大脑的影响 在丰富环境中长大的老鼠大脑皮层更厚更重,神经突触在比贫乏环境中长大的老鼠大50% 皮层是大脑对经验作出反应的部分,它负责行动、记忆、学习和所有感觉的输入(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大脑构造及其化学成分很多方面可以被经验改变 作者观点:营养不良可以使一个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迟钝,长期持续营养不良可能限制大脑发展。营养不良对大脑发育的影响也因环境的丰富而减轻,或因环境恶劣而加重。 丰富环境的生活经历有助于提高学习本身,即使是在贫乏环境中长大的成年动物,当它被放在一个丰富的环境中时,它的大脑发现也能获得提高 经验确实能改变人类大脑的发展,当一个人具有更多的技术和能力时,他的大脑确实变得更复杂也更重。 遗传类的精神疾病早期干预可能比在成年期治疗精神病更加重要。 三、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行为主义人性理论:20世纪后半叶,基本主张是人的行为被环境因素所左右,其中包括引起人的行为的刺激和某种选择反应的结果。 完整的人格是通过遗传和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塑造起来的 对于相当数量的人类特征而言,大多数差异似乎是由遗传因素(或基因)引起的 智力显然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但仍有30%可归因为环境的影响 当环境影响较小时,其差异更多的来自遗传,就某些因素而言,如果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则遗传影响就较小 人们在外倾—内倾(开朗大方或腼腆内向)、神经质(承受高度焦虑或具有偏激的感情反应倾向)和自觉性(个人的干练、负责任和考虑问题的全面程度)等特性上的变异可以更多地(65%)以遗传差异而非环境因素来解释。 四、视觉感知和解释周围世界的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大小恒常性知觉能力 我们最重要的知觉能力就是深度知觉 理论假设:其一,认为深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是我们生理机制的一部分,它们不是经验的产物。其二,认为这种能力实在学习中得到的。问题:这种能力的出现时机,以及环境对这种能力出现的影响。 心理学上很多问题是由于新的实验方法的进步而得到答案的。 结果:所有种类的动物,如果它们要生存,就必须在能够独立行动时发展感知深度的能力。对于人类来说,这种能力到6个月左右才会出现。 这种能力是天生的。 婴儿通过非语言交流以改变行为的方式,叫做“社会参照”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幼儿期障碍,主要表现为与他人缺少交流、语言发展障碍、不同程度的精神迟滞(有时伴随着天才的特征)且有拒绝改变环境的强烈愿望。他们的感知能力被歪曲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二章 知觉和意识 人的意识水平,通常也称为人的意识状态,它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人对什么东西进行知觉以及大脑怎样组织这些信息。 五、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指通过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取信息。我们不断地过滤得到的信息,并只使用其中很小的部分。如果你的感觉过滤机制突然停止工作,世界将变得十分混乱,你也将焦虑不安,甚至无法继续生活。 由于你的知觉的作用,感觉世界(视、听、触、味、嗅)是以一种组织好了的形式出现在你面前的,感觉为知觉提供原材料。 大脑知觉主要包括三种活动: 1.对需要注意的感觉进行筛选 2.将感觉组织成可识别的模式或形状 3.对这些结构进行说明,以对世界作出解释和判断。 知觉是指我们处理大量感觉信息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知觉恒常性:当我们感觉发生巨大的变化时,我们知道物体的特性仍将保持不变。 比如形状恒常性,同样物体不同角度的透视不同,但我们对物体整体的感觉没有变化。 大小恒常性,不管物体离你有多远,大小恒常性都能使你知觉出熟悉物体的真实大小。 知觉图形——背景关系的能力是天生的,知觉恒常性则是经验的产物。 知觉恒常性不仅是经验习得的结果,而且这些经验还会受到我们居住地区的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科林 特恩布鲁 人类学科学家 1994年逝世 六、睡眠 睡眠通常经历4个阶段,从阶段一浅睡眠逐步进入阶段四最深的睡眠阶段后,再依次返回到最初阶段。在即将再次进入第一阶段时,会出现一个叫做REM睡眠的特殊阶段。做梦大多睡会出现在REM睡眠阶段。 REM睡眠期间人们并不经常移动身体,来自大脑的电化学信号能够麻痹你的肌肉,使你的身体不能动弹。 短暂的REM睡眠期后,重新开始睡眠的四个阶段,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EM简写为NREM)整个夜晚。REM睡眠和NREM睡眠交替出现约5~6次,随后NREM睡眠越来越短而REM睡眠越来越长。 所有这些认识都产生于阿瑟瑞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对REM睡眠的研究发现。 理论假设:在心理或生理意义上,梦是否是必须的?不做梦人是否还能正常活动? 结论:人需要做梦,如果不允许人们做梦,经过连续几夜的剥夺做梦的睡眠,似乎就会增加人们做梦的压力。恢复正常睡眠期间,睡眠时做梦时间会显著延长,以便在数量上尽量补偿被剥夺的梦。这种现象现在被称为“REM反弹”效应 研究意义以及后续研究: 药物也可以剥夺REM睡眠,使人在夜晚大部分时间处于NREM睡眠阶段,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人无法戒除为了睡眠而服用安眠药或者酒精制品的习惯,一旦他们停止使用这些东西,过于强烈的REM反弹效应会妨碍他们的睡眠,导致他们害怕睡觉并且重新服用药物来避免做梦。极端事例是嗜酒成瘾的人,一旦停止饮酒,REM反弹作用会及其强烈以至于清醒时也会出现做梦现象,这种病常常会出现可怕的幻觉。 近期研究发现,当人们睡觉时REM睡眠在提高人的能力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它改进了人们在新近学习任务中的表现 七、梦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在潜意识中表达的那些在清醒状态下无法实现的愿望。 心理分析理论认为有些愿望在意识状态下是不可接受的,且倘若它们在梦里被直白地表达出来,可能会干扰睡眠并引发焦虑。 真实渴望常常被假象存在的检察官在梦境中加以掩饰。弗洛伊德把这种梦称为“显意”,把更深层的梦的含义称为“隐意” 20世纪70年代末,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阿伦·霍布斯和神经生理学家罗伯特·麦卡利提出了有一种关于梦的新理论,认为,实质上,梦不过是在REM睡眠过程中,人们试图对大脑自发产生的随机神经电冲动的解释。 1.脑干中控制身体运动并接受感觉信息的部分,在睡眠状态依旧是活跃的。入睡时控制身体麻痹状态实际上发生在脊髓,而不是大脑中。 2.控制眼睛运动的肌肉和神经是例外 3.梦的内容是无法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的,也不可能是对清醒时事件或潜意识愿望的反应。 4.所有哺乳动物的睡眠都要经历REM和NREM睡眠的循环。这种睡眠循环根据动物身体的大小而变化。有梦睡眠是纯粹的生理现象。 5.在大脑中发现“梦境发生器”脑桥的脑干,位于大脑后面靠近底部的地方。刺激猫的这一部位可延长REM睡眠时间,抑制这一部位可以使猫这几周都没有REM睡眠。利用意识参与的行为技术无法改变REM睡眠,说明心里力量无法产生梦境。 6.梦是生理现象,做梦的过程中脑干内部激活更高的认知结构时,人就试图从中寻找意义,人对梦中的随机信号的详细阐述是一种构建整合的过程。当人们清醒时,大脑会产生快速的化学变化所以人们极少能记住梦境。 另一位梦的研究者福克斯认为,人的认知系统赋予大脑随机冲动以形式和意义的过程不仅揭示了个人意义中的重要信息,还体现了个人的思维方式。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梦中的认知活动与清醒时的认知活动比我们预计的还要相似,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数量而非质量上。梦不可能只是随机发作的脑电活动。 神经科学家对产生梦境的结构、梦的组织叙述方式感兴趣,而精神分析学派则聚焦于梦的含义,注重于把这些含义与做梦者情感经历相联系以进行精神分析。 最后一项研究探讨了人们是否会梦到读、写、运算,研究结果发现被调查者即便每天进行读写运算,也“从未”或“很少”梦到这些活动。这对霍布斯和麦卡利提出的模型极具挑战性。如果说梦是由“静态神经元无意义的冲动引起的”为什么不能激起读、写、运算这些活动的出现呢? 八、催眠 受催眠影响的行为,是一种由较高动机和目标驱动的社会行为,而不是一种改变了的意识状态,人不可能在违背自己愿望时被催眠 尼彻莱斯·斯潘纳斯 行为科学家 第三章 学习和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 华生 斯金纳 班杜拉 九、经典条件反射 伊万·彼得维奇·巴普洛夫 俄国生理学家,提出经典条件反射,曾因在消化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和自动的,无需学习 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的 无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无条件刺激(UCS)引起无条件反应(UCR)。 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条件刺激(CS)引起条件反应(CR) 呼吸心理生理学 用于治疗焦虑障碍,通过个体有意识的改变呼吸而使身体形成避免恐慌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支撑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 十、情绪反应的来源 华生认为,人类所有行为都起源于学习和条件反射 小艾尔伯特 白鼠 白兔 恐惧反应 近期研究 恐惧症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先天造成的,遗传因素所占的比例具体为:广场恐惧67%,动物恐惧47%,对伤痛或流血的恐惧59%,对特殊情境的恐惧46%,社会恐惧51%。 虽然恐惧症可以通过个体环境经验形成,但在恐惧症中,家庭在生理方面的作用比环境方面的影响大的多。 十一、迷信 B·F·斯金纳 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之父 《鸽子的迷信行为》 斯金纳的理论:在任一特定的情况下,你的行为都伴随着某种结果,比如得到赞扬、报酬或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那么今后在类似的情况下,你可能会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强化”。如果你的行为伴随着另一种结果,比如疼痛或尴尬,那么今后在相似的情况下,你将很少再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惩罚”。在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和“惩罚”是两个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一种行为被强化后,强化物若不再出现,那么这一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将慢慢减弱直到完全消失,这种压抑过程称作“消退”。 非关联性强化:人们相信或推测在迷信行为和某些被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这并非人类特有的行为。 斯金纳箱 卡尔·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奠基人 与斯金纳论战儿出名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内容,如意图、目标、价值、选择、自我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以及个人构建自我世界的结构基础……个体的整个现象世界及在其中起链接作用的那些意义。 斯金纳重要著作之一《沃尔登第二》描述了斯金纳理想中的乌托邦社会,那是一个按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运作,每个人都快乐、充实、安全和富裕的社会。 十二、攻击行为 阿尔伯特·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派奠基人之一 理论认为:学习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这种学习发生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 “波比娃娃”研究 攻击行为的被试者不论榜样是否在场,都会模仿成人作出类似的攻击行为。儿童倾向于认同父母或与自己同性别的其他人。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攻击行为。 一些特定行为(暴力行为)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即使其中不给榜样或观察者任何强化物。 第四章 智力、认知和记忆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人的智力、复杂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储存和提取代表过去经历的符号的能力这一切都构成了人与动物本质上的区别。 十三、期望导致的结果 罗伯特·罗森塔尔 自我实现预言:如果我们预期某一事物将以某种方式发生,我们的期望就会倾向让它变为现实 实验者期望效应:观察者经常带有某种特殊的期望或偏爱,这就使他们在研究中无意识的给被试者发出某种隐蔽的信号。这些信号就可能使被试者按照与观察者的偏爱相一致的方式作出反应,从而证实了观察者的预期。 皮格马利翁效应 近期应用: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表现的影响 十四、印象 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 社会心理学家 心理学史上最有影响的研究学者之一。 各种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不完全相同。最有影响力的特征被称为“核心”特征,而其他不重要的特征被称为“边缘”特征。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图式”概念。“图式”是知识的一个基本单元,它由过去经验发展而来,为人们对以后的经历做出判断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并影响着你对他人和事物的感知和反应。图式是你对客观世界的信息进行组织的方式。 网络人际关系的四个独特之处 a.人们在彼此认识之后仍然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匿名状态 b.外表对亲密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大大减少 c.人际关系形成中身体距离的作用显著降低 d.个人对新人际关系的发展速度的控制力远远高于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条件下的控制力。 十五、 爱德华·C·托尔曼(Edward C. Tolman) “认知—行为主义”流派奠基人 心里表征: 认知地图 有机体所形成的认知地图不是从A到B到C……再到Z的序列地图,而是一副更广泛、更综合化或概念化的地图,它使生物有机体在大脑中形成了一种认知“局势”。 对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综合地图对人类而言是有益的,而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可能会使人陷入消极状态中,如心理疾病或偏见和歧视。 在决定一种行为反应的过程中,经由感觉、注意、思维、期望、记忆和分析对刺激进行的智力加工方式如果不比刺激本身更重要的话,也至少与后者同等重要。 十六、记忆 华盛顿大学 认知心理学家 伊丽莎白·罗福斯特(Elizabeth Loftus) 回忆不是准确的再现,回忆是对实际发生的事件的一种重构。重构记忆是你用新信息和现存信息去填补你回忆某种经历是所出现的遗漏的结果。 罗福斯特坚决主张:某些人可能相信某种特定的创伤性事件的确发生过而且被压抑了。而事实上,这一事件最初并没有发生过。只是在某种情况下,这些被歪曲的记忆加在一起导致了“压抑”现象的出现。 目击者的证词会掺杂很多来自不同渠道的错误信息。 第五章 人的发展 十七、爱 亨利·哈罗(Harry Harlow) 发展心理学家 爱和情感可能是与饥饿和干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亦或比它们更强烈。 科学界判定此项研究是否符合原理原则的途径之一,是看其是否对人类和社会有潜在的益处。 接触安慰 如果依恋是最强烈的基本需求,那么它的作用将远远超出施虐惩罚。 接触治疗 十八、 让·皮亚杰(Jean Piaget)瑞士心理学家 当认知发展到达某个特定的阶段,个体才会有特定的推理和思维能力。
关键智力“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的意思是,即便物体不在我们的感知范围内,我们也认为它是客观存在的。 客体永久性是所有只能的基础。 这个研究目前仍然有很多争议存在。 十九、出生顺序 罗伯特·桑琼(Robert Zajonc)心理学家 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多,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呈下降趋势。 大的年龄间隔有助于使年龄小的孩子的智力超过年龄大的孩子,并且这有可能引起在智力与出生顺序关系中的一个反常现象。 资源稀释理论: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孩子们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人际关系和经济方面的资源越来越少,所以,后出生的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智力增长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第一个出生的孩子通常有较高的成就和责任感 二十、控制力 反对任何限制我们自由、阻止我们愿望的倾向,被称为“抗阻” 当我们拥有控制力时,我们是更快乐和有成就的人。许多疾病都与在疾病发生之前所产生的无助感、失控感密切相关 对于一个强迫放弃控制力和自我决策的人,如果我们给他们较强的自我责任感,那么他的生活质量便会提高,生活态度会变得越发积极。 人所拥有的控制力越多,其老年期就越健康,越快乐,越平稳。 第六章 情绪和动机 二十一、性 人们会倾向按照社会所认可的标准回答问题 马斯特斯和约翰森 人类性反应可分为四个阶段。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和消退期。 松弛状态下阴茎长度的正常范围是71~109毫米,勃起状态下,阴茎长度的正常范围是140~178毫米。松弛状态下较大的阴茎并不预示着它在勃起时也更大些。 阴道是一种足以容纳不同大小阴茎极富弹性的器官。阴茎大小在对女性的性刺激上通常只是无足轻重的因素。 大部分男性在消退期过后存在不应期,少数女性也有。即在此期间不管受到性刺激的类型或数量如何,他在身体上都不能经历另一次性高潮。这一不应期可以持续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是一天,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应期所持续的时间有不断延长的趋势。 大部分女性没有明显的不应期,在有效刺激下,女性能够在一次性高潮后紧接着经历一次或多次性高潮,且不失去任何性唤醒能力。 性事人的本能,它将贯穿于人的一生。 不管成年病人的年龄有多大,性都是医疗保健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当性快感有关的组织不再能够把正常信号传递到大脑的时候,女性,而且可能包括所有的人,仍然能够把性快感传递到身体的其他区域。 二十二、表情 保罗·艾科曼(Paul Ekman)面部表情研究领域 面部行为与特定情绪之间存在普遍关系 人类的基本情绪:愉快、愤怒、悲哀、惊奇、厌恶、恐惧 人的整个身体或许比单独的面部表情更能提供与某种心理状态相关的线索 二十三、应激 应激是情绪的极端形式。极度的恐惧、愤怒、悲哀,甚至是快乐都可能产生应激情绪。这种状态可能持续几小时或者几天 托马斯·霍尔姆斯(Thomas Holmes) 理查德·瑞赫(Richard Rache) 心身疾病主要是由心理因素而非生理因素导致的健康问题。 社会在适应评定量表 你的分值可以作为你在生活中所处的应激水平的一种指标,同时它也可以表示这种应激对你的身体健康将有多大的危害。 批评:测量表中的事件既有可控的也有不可控的,同时有消极的也有积极地。有研究表明,那些属于突发性的、消极的、不可控的生活应激事件比那些积极的、可控的生活应激事件对疾病更有预测能力。(应激知觉测量表1983年) 生活应激不仅能预测疾病,而且还能预测各种无论是由疾病还是由受伤引起的所有身体状况的变化。
二十四、认知失调(言行不一) 当你的行为和你的态度发生矛盾时,你的态度将有所转变并与行为保持一致。例如,如果因实验要求而强迫一个人发表讲话并支持一种与他原来观点相勃的意见,那么他真实态度也将渐渐转向他在讲话中所支持的观点。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 里昂费斯延格(Leon Festinger) “认知”一词指的是一种心理过程,如思想、观念、知识单元、态度或信念等;失调的意思就是不协调(out of tune)当你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这便是认知失调。 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它将导致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和紧张感,其程度取决于该认知失调对你的重要程度。进而,这种不适感会促使你做出某种改变以使它减弱。既然你不能改变你的行为(因为已经做了或是因为环境压力太大),你只得改变你的态度。 认知失调理论主张: 1.如果一个人被人劝说做了某种和他原来观点相反的事或说了某些与他的真是观点相反的话,它将会产生一种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以使之与刚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相一致。 2.引起撒谎行为的压力越大,则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将越弱。 认知失调所引起的态度改变必须经过四个必要的步骤: 1.这种与态度不相符的行为必须导致你不乐于接受的消极结果。 2.个人必须对消极结果承担责任。 3.生理唤醒(physiological arousal)也是认知失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个体必须意识到自己所体验到的唤醒是由自己所做的与态度不符的行为引起的。 第七章 人格 二十五、命运 朱利安 罗特 行为主义者 心理学家 当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结为运气、命运或是他人力量的影响时,这种人持有外控制点的信念;与之相反,如果人们把行为后果归因为自己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则他们就有内控制点的信念。 个体所具有的学习经历使其对强化是内控还是外控形成了一种总体预期。 内控个体倾向于对有把握的事情下赌注,且相对于小概率事件而言,他们更喜欢中等概率;相反,外控个体更愿意在风险较大的赌博中下更多的注。 内控倾向似乎与自律存在相关 内控倾向的人不容易从众 内、外控倾向形成的可能原因有三:文化差异、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 相对于外控倾向的个体,内控倾向的人更可能体会: 1.为了改进自己将来在一些特定的情境或类似的情境中的行为而尽力从该情境中获取更多信息; 2.更主动的改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3.更加看重成就和内在技能; 4.更能抵制他人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经罗特量表测量具有外控倾向,但这种外部力量被认为是一种对至高无上的神灵(如上帝)的强烈信仰,那么他也就不然可能陷入由外控倾向带来的一些典型问题(如无助感、抑郁、低水平的成就动机、缺少谋求改变现状的动机等)。 内外控制点维度,内外控制点在特定环境中可以改变。 二十六、品德 道德准者被心理学家定义为:儿童和成人所拥有的用于判断对错的态度和信念。个人的道德准则是由其文化背景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所决定的 让 皮亚杰和劳伦斯 柯尔伯格 1.每个阶段都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道德思维方式,而且不是对成人到的概念理解的逐渐深化; 2.各阶段总是以固定的顺序出现,不可能跳过任何一个阶段,也绝没有倒退的情况出现; 3.阶段具有优势性,即儿童理解所有处于他们现有阶段以下的道德判断,且至多只能对他们所处阶段 以上一个阶段的道德问题有某种程度的理解。鼓励、教育和练习都不能使儿童向高于他们应有的阶段道德发展。而且,儿童喜欢以他们所达到的最高道德发展水平来对事物进行判断。 无论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经验文化上的差异,发展阶段都是具有普遍性的,且它们以固定的顺序向前发展。 (一)前道德水平 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标准)2.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一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决定事情的好坏) (二)习俗角色遵从的道德 3.好孩子定向(取悦别人就是好的) 4.维护权威的定向(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尽职尽责就是好的) (三)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的道德水平 5.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是非标准) 6.个人良心和原则的定向(是非是一种个人按照普遍原则而确立的哲学) 道德的动机层面,6种动机水平是彼此独立的:1.为他人惩罚。2.对物品的占有或得到他人的奖励。3.受到他人的谴责。4.被公认的权威斥责并伴有罪恶感。5.所在群体的尊重和不敬。6.自我谴责。 二十七、人格特质 20世纪50年代 迈耶·弗里德曼 瑞·罗斯曼 心脏病学家 1.经常同时做几件事 2.催促别人加快速度以结束他们的谈话 3.遇到交通堵塞或是在你排队等待时,显得很急躁。 4.讲话时有很多手势 5.无事可做时很难坐得住 6.讲话时很不耐烦而且常常出言不逊 7.比赛时总是想赢,甚至和儿童做游戏时也是如此 8.在观看他人完成某一项任务时会变得不耐烦 二十八、个人与集体 哈里 川迪斯(Harry Triandis) 心理学家 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 集体主义文化: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个体的需求、欲望、成就都必须服从于他所属的群体或组织的需求、欲望以及目标。这被称为内部集团(an ingroup)。如一个家庭、一个部落、一个村庄、一个专业组织甚至整个国家。在这些文化中,个体的大部分行为的产生取决于该行为是否能为个体提供最大限度的个人成就。个体依靠他们所在的团体来帮助他们满足自己的情绪、心理和实际的需要。 个人主义文化更看重的是个体的幸福和成就而不是所属的团体的需要和目标。团体对其所有的成员的影响时微乎其微的。个体对其所属团体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依恋。 集体主义在特定的文化中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集体主义社会为它们的成员提供了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儿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则在更大的程度上体验到孤独。 个人主义文化比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更容易患心脏病。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反抗(在社会可接受范围内)和独立倾向被看成是一种人格财富;而在集体主义社会里,它被看成是不良资产。 定义自尊包含两个重要因素:1.作为一个人你有多欣赏自己(自我悦纳);2.在完成各种任务中,你是否认为自己很得心应手(自我胜任) 文化互补假说:对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而言,他们更喜欢自己,却不大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对个体主义文化的成员而言,尽管他们对自己比较苛刻,但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 第八章 心理病理学 二十九、区别异常行为 1.行为古怪 2.行为持续存在 3.社会偏差 4.主管痛苦 5.心理障碍 6.对功能的影响 (异常行为是否影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大卫 罗森汉恩(David Rosenthan) 一个人一旦被贴上符合某个心理条件的标签(如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等),那个标签将掩盖所有他或她的其他特征。所有行为和人格特征被看做是起源于标签障碍。这种做法最坏的影响是它可以变成自我确认,即当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按一定的方式对待时,他或她的行为也开始变成所对待的那样。 三十、防御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nmund Freud) 女儿 安娜 弗洛伊德(Anna Freud)儿童心理 弗洛伊德假设,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由生物冲动组成,如饥饿、渴和性冲动。自我属于意识,其工作是让本我得到满足,但是在合理的、社会认可的、相当安全的情况下去完成。自我受到超我的限制。超我实质上要求自我根据已有的一套关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准则,来解答本我的需要是道德的合乎伦理的。如果你的行为模式违反了这些准则,你得超我会用非常有效的武器惩罚你:那就是内疚。 五种防御机制:压抑(repression)、退行(regression)、投射(progection)、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和升华作用(sublimation) 防御机制的基本作用是改变现实避免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我们称之为文明的现象可能都是通过升华机制而来的。 三十一、习得性无助 马丁 塞利格曼 史蒂文 梅尔(Steven Maier) 一旦动物习得了有效行为,随后的失败经历不足以消除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动机。 早期控制力确实的经历可能诗人形成一种认知风格,这种认知和风格的特征是倾向于认为人对许多事情是无能为力的,即代表了一种容易焦虑的心理。 如果个体学会把自己的控制力缺失归因于:(1)永久性的而不是暂时性的(2)自己的内在人格因素(而不是情境因素)(3)渗透到他们生活的许多方面。那么,个体最有可能变得抑郁。 三十二、拥挤 约翰 卡尔霍恩 人口密度被定义为一定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拥挤则是由密度产生的个体主观心理体验。 1.攻击 2.服从 3.性偏差 4.繁殖中的异常 拥挤环境中人的效率降低,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容易感受到他人的敌意,时间变得缓慢。 每个家庭中居住密度的增加可导致人们今后生活中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第九章 心理治疗 三十三、心理治疗师的选择 部分治疗方法:系统脱敏法、行为矫正法、人本主义疗法、认知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 玛丽 L 史密斯 吉恩 格拉斯 行为疗法非行为疗法:行为疗法包括系统脱敏法、行为矫正法和内爆疗法(implosion);其余治疗方法均属于非行为疗法。 1.心理治疗师有效的。2.大量专业人员依据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从事心理治疗,所产生的疗效差异是可以忽略不计的。3.研究者和治疗师所掌握的心理治疗效果的信息和知识还太少。 把谈话焦点集中在问题上很可能会强化这种心理症状,而不是减少这种心理症状的情况发生。
三十四、恐惧 神经衰弱目前是一个过时的概念,他过去常用于描述以极端焦虑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心理障碍。现在这些问题统称为“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s)最常见的焦虑相关的障碍是恐惧症(phobia)、惊恐障碍和强迫症。恐惧症是最终不合情理的恐惧。换句话说,它是一种与实际危险不相称的恐惧反应。 恐惧症的反应是非常不适的,它包括许多症状,如头晕、心悸、乏力、换气过度、出汗、发抖、恶心等。 恐惧症分为三个主要类型 1.单纯性恐惧症:包括对动物不合情理的恐惧(如对鼠、狗、蜘蛛或蛇)或对特殊场所如狭小的空间(幽闭恐怖)或高空(恐高症)的恐惧。 2.社交恐惧症:以与他人交往时不合理的恐惧为特征,如在公开场合说话或对困窘的恐惧。 3.广场恐惧症:是对不熟悉的、开放的或拥挤的空间的不合理恐惧。 虽然各种类型的恐惧症是相当不同的,但是它们有两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不合理的,并且它们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治疗。 约瑟夫沃尔普 改良系统脱敏法治疗焦虑障碍的第一个人 行为疗法与精神分析最大的不同是,他不关心心理障碍的无意识根源和受到压抑的冲突。 行为治疗的基本观点是:你习得了一个无效的行为(恐惧症),现在你必须消除它,这便形成了沃尔普治疗恐惧症的基础。 交互抑制:当两种反应彼此抑制,在既定时刻,只有一种反应可以存在。 放松训练,焦虑层次的建立,脱敏 脱敏疗法与传统的心理分析相比的优势: 1.在每个案例中,心理治疗的目标可被明确地陈述出来。 2.焦虑的来源有清楚的定义。 3.在根据焦虑等级表对场景进行描述时,病人反应的变化在每一时期都可测量。 4.治疗师可以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5.如果愿意或需要,可以更换治疗师。 三十五、投射 罗夏(Rorschach) 墨渍实验(in inkblot test) 他认为对随机图形的解释很乏程度上揭示了患者的内心世界 墨渍实验计分规则: 1.总共反应了多少次?反应时间,即在回答之前被试看图花了多长时间?被试拒绝解释卡片的次数? 2.被试的解释只取决于图形的形状,还是也包含了颜色?或在知觉中是否包含了运动? 3.图形被看成是一个整体还是几个部分?那些部分被分析出来?被试对此是如何解释的? 4.被试看待了什么? 抑郁的被试给出的答案较少,快乐的被试给出的答案较多;精神分裂症患者答案数目在个体间有很大差异,用时比正常人少很多还常常拒绝回答 解释细节部分频率很高意味着被试有强迫性的固执;相对较多的使用白色部分是叛逆和消极的信号;描述人在运动的回答显示了被试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内心生活;在回答中颜色占主导地位说明被试比较感情用事和冲动。 抑郁症患者回答动物的比例最高,而艺术家回答动物的比率最低。 罗夏墨渍测验技术并不作为正式测验使用,而只是作为治疗师对当事人个体进行了解的一种额外手段。其实质是延伸了治疗师和当事人之间的语言交流。 三十六、TAT测验 亨利 A 默瑞(Henry A Murray)和助手克里斯蒂安娜 D摩尔根(Christiana D Morgan) 主题统觉测验(TAT测验):有一套黑白图片组成,图中人物所处的情境没有特定的含义;要求当事人或被试者看图讲故事,然后治疗师或研究者讲故事的内容进行分析,已揭示被试隐藏在无意识中的冲突(“统觉”的意思是有意识的知觉) TAT测验最严重的信度问题是,对同类反应,不同的临床医生会给予不同的解释。治疗师可以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的潜意识特性加入被试对图画的描述之中。 无法鉴别正常人和精神病。测试结果会受到随机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响。 TAT能辨别有自杀倾向的个体与无自杀倾向个体的二分思维。有自杀倾向被试编的故事“明显比无自杀倾向的被试偏短” TAT测试可以鉴别出反社会人格(不顾及别人的权利,并通过欺骗、冲动、易激怒、攻击、鲁莽等行为侵犯别人的权利,对别人的安全毫不在乎,并缺乏内疚和良心)、回避型人格(难以改变和始终如一的不恰当情绪)、边缘型人格(激愤,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自恋型人格(极端的自我重要感,非常需要别人的赞美。)等人格障碍。 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 TAT测验和罗夏墨渍测验通常被用在心理治疗方面而不是心理测验方面,他们更多的是作为临床医生问诊的一个补充部分。 第十章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主要探讨的问题是:别人怎样影响你的行为,而你又怎样影响他人的行为。人与人的相互作用。 三十七、言行不一 理查德 拉皮尔(Richard LaPiere) 导致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因素可分为5类: 1.态度的强度。 2.态度的稳定性。 3.行为与态度的相关。4.态度的显著性。 5.情景的压力。 NIMBY Not in my back yard 与我无关 三十八、从众 当心理学家谈到从众时,他们指的是当某一个体成为某一团体的成员时,其行为常追随团体的某种行为模式。通常,这种一个团体对其成员的不成文规定被称为“社会规范” 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 人类从众效应对行为的影响的决定因素 1.社会支持 2.团体吸引力及成员的归属感 3.团体的规模 4.性别(近期研究结果显示从众没有性别差异1971) 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忽视。 三十九、援助 亲社会行为:产生积极社会后果的行为 约翰·达利(John Darley)比伯·拉特(Bibb Latane) 旁观者干预 “责任扩散”现象:突发事件中旁观者越多,人们心里的一种想法就越强烈,即“有人会去帮助他的,我就不必去了” 与此相关的是,不仅是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了,反过来因为不提供帮助收到的良心责备和内疚也扩散了。 “预测性焦虑”现像:当别人在场时我们去帮助当事人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害怕难堪或被嘲笑。 个人介入一个突发事件前要经历的5个步骤: 1.意识到某事正在发生 2.对情景进行判断,当事人是否需要帮助 3.你必须承担个人的责任 4.是否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5.权衡利弊以决定是否行动 社会比较 四十、服从权威 斯坦利·米尔格莱姆(Stanley Milgram)耶鲁大学 实验过程中欺骗手段问题:欺骗通常被认为是不遵守规范和破坏信任感的行为。然而,欺骗实际上是普遍为人们接受的一种确立自我空间和人际关系的手段。……人们常用欺骗来协调一致、维持自尊、保护隐私和重新调整不平衡的关系。 服从行为的决定因素中,情境的压力完全超过了人格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完全准确,人格特征和根深蒂固的信仰系统也能预测服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