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力、火力、防护看坦克的发展使

从动力、火力、防护看坦克的发展使

坦克,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有着“陆战之王”的美称。从其诞生之初只有借他人之手的小口径的速射海军炮和机枪可用,到如今的专用坦克炮、导弹、机枪等强大的火力输出;从只为克服障碍和安装武器而毫无防弹装甲,到如今的智能化主动防御系统;从龟速,到如今动若脱兔。

自一战之中诞生起到如今已有百年历史,其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技术发展?

1915年英国人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于19159月日制成样车进行了首次试验获得成功。1916年,英国将这巨型怪兽运往索姆河前线,为迷惑德国为其取名为“tank”,因此,坦克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说到坦克,不得不说影响它的重要三大影响因素:动力、火力、防护。

坦克动力系统

自坦克诞生以来,坦克发动机主要经历有汽油型、柴油、燃气轮机还有些混合动力等方向的技术发展。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到20世纪20年代末,坦克发动机装备主要来自于一些大型机械设备,如:拖拉机、汽车等汽油发动机,或者多台发动机,还未出现专用的坦克发动机。英国第一辆实用型的重型坦马克I型坦克装备了一台戴姆勒Knight 6缸13升汽油发动机,在其随后改进型坦克Mark V型则装备了一台利卡多6缸直列汽油发动机。同时期的德国在其A7V型坦克则装备了两台直列4缸、水冷汽油机发动机。法国则采用的是4缸水冷汽车用的汽油发动机。美国装备星型风冷发动机。这时期的坦克发动机的功率主要集中在66~298千瓦之间,发动机体型较大,汽油的挥发性强,燃点低,一旦坦克被击中容易发生火灾,而且空气污染严重。

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战场环境的变化,对坦克发动机的安全性、结构、体积、功能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1928年后,各国开始研制坦克专用发动机。到三十年代初期,德国研制装备于虎式坦克的迈巴赫12缸汽油发动机;美国研制出星型7缸水冷汽油型发动机和1940年研制的AV1790型汽油发动机;1932年苏联开始目光转入到柴油型发动机,1939年,功率达368千瓦的型号为V2的新型柴油发动机研制成功,投入生产并装备到T-34型坦克上,并第一次将发动机与操纵杆分离,开创的坦克新布局方式的先河。二战期间,苏联在其主战坦克上基本上配备柴油型发动机,其他各国还是以汽油型发动机为主。

二战后期到六十年代的一段时间里,因受汽油发动机的弊端和反坦克武器的技术发展。现有的汽油型发动机越来越不能满足坦克机动的要求,减少发动机体积,提高功率,更安全、高效成了新的需求。因此各国开始转战柴油型发动机。如苏联在V-2发动机的基础上改进研发了V-55、V-62柴油发动机和V12-6机械增加发动机。在50年代中国根据苏联的T-54坦克研制出自己的59式坦克,1958年中国也以仿制苏联坦克发动机的方式研制出12V150L坦克发动机,我国的坦克发动机的发展得到起步。美国在AV1970的基础上研制出了AVDS1970型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主要装备于M48A3、M48A5、M60系列坦克;德国在迈巴赫汽油机的基础上研制出MB838CaM-500机械增压预燃室式柴油机。这一段时间内,发动机的主要由汽油型发动机向柴油型发动进行转变,并汽油发动机慢慢地退出了坦克发动机的历史舞台。柴油发动机得到进一步发展,增压技术开始应用于发动机上,发动机的体积,结构、性能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七十年代后,坦克发动机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从对发动机的增压技术和空气中冷技术入手,增加柴油发动机的功率,减少发动机的体积、安全性等发面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德国的豹II型坦克的MB873Ka-501型发动机;苏联的T-72装备的V-46型发动机。另一发面,则是新的发动机技术类型出现:燃气轮机型发动机,这是一种是以连续流动的气体为工质带动叶轮高速旋转,将燃料的能量转变为有用功的内燃式动力机械,是一种旋转叶轮式热力发动机。其起初是应用于航空航天发动机技术,在1978年,苏联装备于T-80坦克的GTD-1000T燃气轮机,后又在1986年研制出GTD-1100T和1990年装备于T-80U型坦克的GTD-1250TF、GTD-1450坦克燃气轮机;同时美国也在1978年莱卡明发动机公司以T-50直升机用燃气轮机为基础,研制成功了三轴带回热循环、电子模拟控制的AGT1500燃气轮机,装备于M1主战坦克,2003以后年新研制LV100及其改进型燃轮机装备于M1主战坦克的改进型。

坦克发动机的发展从汽油发动机到单一的自然吸气柴油发动机,再到增压发动机,燃气轮机并存的的时代。在未来的新能源、电子技术、新的控制系统革新等方面的,坦克动力的发展也许还会有新的技术方向,超越当代。

坦克火力系统

坦克被尊称为“陆战之王”,与其恐怖的火力输出息息相关。实现对敌压制,摧毁敌方掩体、消灭步兵,打击敌方有生力量,坦克的火力输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无专用的坦克炮可用,加上索姆河战役双方付出越130万人的代价,英法等国想快速的结束这个无情的绞肉机,因此出现的第一辆坦克装备口径57毫米的6磅霍奇基斯速射海军炮和四挺机枪。并在一战结束后英国继续以舰炮为基础,通过加长其炮管长度来增加穿透力和威力。而在另一边,采用要塞炮作为主炮,其第一辆坦克在1916年9月交付,该坦克装备有一门75毫米要塞炮并在1917年研制的雷诺FT-17型坦克,开创了三百六十度旋转炮塔的先河。1917年德国研制的A7V坦克采用马克沁-诺登飞57毫米要塞炮为它的主炮。

1930年日本自研的八九式坦克装备一门57毫米坦克炮和两挺91式6.5毫米机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其投入到中国战场成为主要的陆战武器,并在随后的1·28事变,热河抗战,喜峰口抗战、平津抗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等战役中,都有它的身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与美苏作战中它却成了名副其实的“铁棺材”。

从一战到二战的这几十年里,各国都遵循拿来主义,坦克主炮的来源主要是舰炮或者要塞炮、榴弹炮等,缺乏与自身相适应的主炮。

1944年德军的虎式坦克的投入,苏联发现现有的火炮无法对德军的虎式坦克产生有效的杀伤。因此苏军急需新型的坦克主炮来抗衡德军坦克。1945年由苏联火炮设计师费奥多尔·彼得罗夫与他的团队以100mm S-34舰炮为参考,设计出具有高射速的100mm,D-10坦克主炮,拥有初速为895米/秒的炮口初速。才能与虎式坦克相抗衡。在二战后,其改进型安装在T-54/55型坦克上,并随着T-55出售到世界各地,该火炮也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版本型号。

二战后,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约国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国。为应对苏联坦克火力的优势,五十年代末英国研制出105毫米L7坦克炮,该炮可发射多种炮弹,从穿甲弹到烟雾弹等多种不同型号的炮弹,随后欧洲各国逐渐引用该坦克炮成为西方国家共同的坦克炮,如德国的豹II、美国的M60等主战坦克。

冷战,促使两大军事集团在军备上不断竞争。苏联为应对M60危机,研发一款T-62型坦克,并开创性的研制出115毫米2A20型的滑膛炮,成为世界上第一款滑膛炮坦克主炮。其改进型125毫米2A46滑膛坦克炮被安装于T-72型坦克,同时也配套设计了一套自动装弹机。在T-72坦克大量出口到全球各地时,该坦克炮也享誉全球。滑膛炮的出现也是西方各国也不甘于人后,也走上了研发大口径的滑膛炮的坦克炮。德国莱茵金属以精湛工艺打造120毫米44倍径坦克炮取代105毫米L7线膛炮,针对俄罗斯新生代坦克,莱茵金属近年又设计出130毫米51倍径滑膛坦克炮,会有怎样的新坦克装备它,坦克炮的世界又谁主沉浮?

新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制导炮弹技术的兴起,坦克炮也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被赋予了远程精确制导弹药投射能力。未来坦克主炮的将被重新赋予什么样的新生?值得我们的期待。

坦克的防护之力

坦克的防护之力,是保障坦克生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保障坦克驾驶员生命的重要因素。坦克的防护越强,其生存能力就越强,这有时也许能够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

现如今,各国主战坦克都加装了,主动防御系统。就是当有反坦克导弹或炮弹来袭时,系统就会根据雷达参数设定拦截数据,解算出拦截弹发射时间和角度,随后发射拦截弹,将危险消除。如,我国的99改进型坦克,主动防御系统具有一部小功率毫米波雷达,能在气象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对敌方实施探测,成像后压制系统将对激光、红外、微光系统实施激光压制,导致致盲。或对单纯光学系统进行攻击,导致观瞄人员致盲,此外还有诸如瑞典萨伯的LEDS-150、德国阿维斯坦克主动防御系统、乌克兰ZASLON主动防御系统、美国"陆军综合主动防护系统"(IAAPS)等。先进的防御系统为坦克的生存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然而,在早期的坦克设计中,以克服障碍和安装武器为出发点设计坦克,除了车首斜面顺便增强了抗击打能力外,侧面毫无防弹构型,机枪弹连续击打即便无法击穿,也会造成内壁碎屑横飞伤及乘员,更无法抵御炮弹。如法国诺FT型坦克,其在车首部分采用分段倾斜设计,炮塔四周采用内倾结构设计,但车身四周却无重要的防护设计。

在焊接技术不成熟的年代,铆接技术是防护的重要手段,一块块装甲板铆接在结构框架上,搭成封闭表面。

1940年开始服役的苏联T-34型坦克正面装甲采用焊接方式设计32度的斜角。向世界证明的焊接技术的可靠性。随机德国借鉴了这一做法,在黑豹坦克上,开创了采用装甲板相互啮合的连接方式,加强车体和炮塔的主要焊接部位。苏联发现这种做法后,随即借鉴用于"斯大林"重型坦克。

除了在坦克铸造方式的改进,在其材料上了发生多样变化。如,在装甲开始采用多种复合材料,以及表面渗碳等热处理手法。如在1918年,英国提出将陶瓷和钢层叠的复合装甲设想,在1960年才开始付诸实践的并生产的"乔巴姆装甲",首先拟用于MBT-80计划,在"挑战者"I、II上成功实现;德国为"豹"2开发了填充陶瓷加聚苯乙烯材料的多层复合装甲,美国在装甲中加入贫铀进一步增强防护效能,装备于M1A1HA和M1A2。

不甘于人后的苏联则在装备T-64上,研发出带玻璃纤维材料的多层复合装甲,并不断改进,并普遍装备于T-72、T-80等主战坦克上。而在较为次要的裙板上,则加入相对廉价而有效的橡胶层协防。

在装甲之外,坦克上还装备有附加装甲。当坦克装甲提申请到一个极致的时候,则会将目标转移到领一个方向。为更好的防御破甲弹,因此在如何利用好附加装甲成为了各国的研究领域。爆炸反应装甲随之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在装甲上安装一种惰性炸药。当有破甲弹这些可以击穿坦克的武器来袭时,它们一旦接触坦克装甲上的惰性炸药,惰性炸药就会向外包扎,来降低对坦克的破坏。1982年,以色列在对黎巴嫩的作战中。首次使用反应装甲,并大放异彩。随后反应装甲风靡全球,成为几乎所有坦克改进升级时的必备品。

被动防御不如主动出击。上世纪80年代,主动防御系统开始出现,第一款有苏联研制的"鸫”防御系统。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接替苏联技术,1993年装备了"窗帘"主动防御系统。这是一种利用光电对抗装置和烟雾系统干扰敌方的激光测距仪、激光目标指示器以及半主动视线导引反坦克导弹。还有如美国M1坦克装备的VLQ6主动防御系统。

时间进入到21世纪,大量的黑科技的出现各国坦克在的动力、火力、防御方面被赋予更多的技能,在未来的坦克世界中谁主沉浮,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