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指林寺大殿:一座没有内柱的元构
漫步建水古城,一定不能错过指林寺。
指林寺曾是临安首寺,因其建寺历史悠久,故有“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之说。
从建水文庙正门往西不远,便来到指林寺。因为修缮工程尚未完工,入口山门外被高高的施工围挡挡住视线,以至于望不见那座宏大的元代大殿。
顺着寺墙边的小巷一直绕到指林寺背后,是一座停车场,远远便见大殿重檐歇山屋顶,那平缓的出檐让人见了舒坦而兴奋。
从指林寺后院停车场远眺大殿
红色院墙上在寺院背后和侧面各开一门,幸运的是,后门和侧门都没有上锁,推门而入,便见修葺一新的大殿殿身。
据测绘数据显示,屋架举折高跨比为1:3.85,这比《法式》规定的1:3.5更小,使得大殿屋面曲线舒展、出檐深远,如同展翅欲飞的巨鸟,轻盈娉婷。
大殿后立面
大殿立面图
殿前第一山牌坊
据寺内明景泰元年“重修指林禅寺碑记”记载,寺始建于元元贞年间(1295-1297年),明永乐年间进行过大规模扩建,后明嘉靖、清道光也有修葺。寺内原有二殿、二庑、二塔、一牌坊及山门、钟鼓楼等,现仅存正殿及“第一山”牌坊。
大殿侧立面,左侧圆形后门通往停车场
大殿侧立面图
大殿平面图
大殿是寺中仅存的早期建筑,也是建水城木构建筑的菁华之作。
除却月台,大殿台基平面近似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副阶周匝。外圈廊柱共20根柱,内圈檐柱共12根,而内圈檐柱之内,再无内柱。
外廊前檐不仅构件装饰性浓郁,彩绘色彩也被修缮一新,与大殿古朴粗壮的梁柱斗栱格格不入,这些突显出装饰性的斗栱、雀替和梁架雕饰应该都是清代增建。
大殿前廊柱(最右侧)
大殿前外廊柱
大殿前外廊柱斗栱
大殿上下檐均施斗栱,斗栱心间补间铺作两朵,次间一朵,排列疏朗,上檐斗栱出挑深远。下层檐六铺作单杪双下昂计心造,昂为假昂。
大殿前廊副阶檐柱与内柱连接方式
大殿后檐副阶廊柱
大殿后檐副阶廊柱柱头铺作
下檐铺作
大殿后檐副阶廊柱转角铺作
大殿后檐副阶廊柱补间铺作
大殿后檐上檐补间铺作
上檐铺作
大殿后檐上檐转角铺作
大殿最具特色的是梁架结构。殿内抬梁彻上明造,共用木柱32根,柱网配置十分特别,减去四根内金柱,使得大殿内部开阔高敞。在上层檐靠近转角处的老檐柱上分别置四根与面阔方向成45°角的抹角梁。抹角梁之上放置两根大跨度的横向长梁,负载纵向的各缝梁架,仰视如覆斗状。
大殿横剖面图
大殿纵剖面图
大殿殿内
大殿梁架
梁架剖面图
屋架仰视
屋架仰视图
内圈四角之上设抹角梁四根,支撑在心间八根檐柱柱顶。
四根断面硕大的内额组成了方形平面框架,框架四角支承在位于檐柱柱顶四根抹角梁上,四边支承在相邻上檐斗栱后尾,这样起到将上部荷载传递至柱子的作用。
大殿殿内抹角梁承托做法
大殿殿内壁上仅存的壁画《南无观音三十二应遍尘刹界》
关于大殿建造年代,一说为元构,另一说为明永乐重建之物。
很显然,大殿上残存着明清两代修缮的痕迹。脊槫写有清道光二十六年重修的题记,而前檐外廊也是清代增建。持主体建筑明构的观点认为梁架明栿加工精细不属于元代草栿做法、墙上原刊有永乐时壁画,且认为临安府作为边陲重镇始于明代,元代尚无条件兴建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
但明代的重建或许不是从无到有的新建,当应是修缮和改建性质更浓,比如四椽栿以上结构很可能做过改动,但屋内无柱的构造方式应当是元代旧屋所有,外檐柱斗栱与柱高1:2的比例已接近唐辽比例,也不当是云南一地做法滞后至明代的体现。对比明初修建的建水朝阳楼亦可看出,两座建筑的斗栱体量和尺寸也差别较大。
大殿内额
抹角梁
斗栱后尾
重修指林寺大殿时,共发现三幅用厚厚的沙灰覆盖着的壁画,分别是大殿正后墙上的《供养礼佛图》、左面墙上的《南无观音三十二应遍尘刹界》图、右面墙上的《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变》图。三幅壁画均是长2.45米,宽1.7米。其中,正面的《供养礼佛图》和右面的《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变》图,1988年3月26日至4月13日在云南、四川两省文化厅在指林寺举办《古建筑维修·壁画揭起学习班》,揭取此壁画移交博物馆保存。
而只有《南无观音三十二应遍尘刹界》图仍然留在大殿的左面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