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从天文学着眼,看古代神权观念与思想统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这句话引自唐代名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名言,讲的是,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其根部,因为根深方能使枝叶繁茂;要想使水流得长远,必须疏通其源头,因为源远才能使水流长。

同理可得,而要想使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便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立身之本。

有一个比喻很好,“历史是一个富有而小气的老奶奶,你如果不去关注她,她就不会把压在箱底的宝贝给你。

北京大学王力教授就花了40多年的时间,将他从历史这位老奶奶身上,挖掘出来的压箱底宝贝汇集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稿经过了千锤百炼,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其中蕴含了无数人心血的结晶。全书分为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14个方面。是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勾勒出情趣盎然的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图景。

全书以轻松简洁明了的笔,用细致的图片生动的展现了文字所描绘的细节,让人通俗易懂。增加许多的阅读趣味。

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文化自信”的核心之一,我们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古代天文学,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项辉煌而璀璨的文化成果,其中也蕴含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从天文学着眼,从细微之处,也可一览当时社会的神权观念和思想统治处在何种进程之中。

01 古代辉煌的天文学成果:七政,四象,十二次

中国天文学是世界上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讲,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上就有某些星名,日食,月食的记载,再往后,《史记》中有《天官书》,《汉书》中有《天文志》,所以,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学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了。

那么为什么古代天文学发展的如此之快呢?

一方面,古代的诗人都喜欢将天文学的星宿名字作为辞藻,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另一方面,我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而农业生产则需要准确的农业季节,所以古人观察天象非常精勤,而农业生产又是一项大众化的活动,这也使得古人天文知识十分普及。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清.顾炎武)

所以说,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天文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七政,四象,十二次正是古代重要的天文学成就。

1)七政

古人将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结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其实在现在也是被多数人所运用,例如星座,属相,取名之类,其实在古代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他们合起来又称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的光色银白,亮度很强,诗经有诗曰:“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形容的就是金星。金星黎明时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时见于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木星古名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都会经过一片特定的星空,故古人会利用岁星来纪年。

水星古名辰星,木星古名荧惑,火星古名镇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室宿),《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个例子。

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即心宿,特指心宿二,。《史记.天官书》所说的火,才是指火星(荧惑)),《诗经》“七月流火”,就是一个例子。

2)四象

古时有二十八星宿,人们将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的四种动物形象,称为四象,分别为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以东方苍龙为例,从角宿到箕宿看成为一条龙,角像龙角,氏房像龙身,尾宿即龙尾。再以南方朱雀为例,从井宿到轸宿看成为一只鸟,柳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嗉,翼为羽翮。这和外国古代把某些星座想象成为某些动物的形象(如大熊、狮子、天蝎等)很相类似。

四象

而这四种动物在当时被看成四大神兽,东之青龙,西之白虎,南之朱雀,北之玄武,中为黄龙。与金木水火土对应。青龙为木,白虎为金,朱雀为火,玄武为水,中央黄龙为土。

这四种神兽在古代都是神灵的化身,带有神话色彩。

3)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个等份,叫做十二次。

我国古代创立的十二次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用来指示一年四季大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例如说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将中交大寒等。第二,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着以纪年,例如说某年“罗在星纪”,次年“岁在玄枵”。

以上这些都是古人关于天文学的一些论述,它们不仅对当时人们的农业生产,生活活动等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今天人们发展天文学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02州国分野之中,暗含神权因素

《史记。天官书》说“天则有星宿,地则有州域”,可见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

这也就牵扯到了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概念——分野。

所谓分野,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也有反过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的。

例如《汉书地理志》曰:“齐地,虚危之分野也。” 就是这个道理。

简单来说,就是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国相对应。古人认为,州国的吉凶可以通过观察天象,观察该州对应的星宿占卜出来。

例如《论衡.变虚》篇讲到荧惑守心的时候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祸当君。”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迷信。但是从古人的这种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思想中固有的深厚的神权色彩。

而这种神权色彩为何会根治于人们的思想呢?

其实早在在上古的时候,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神,也有人说是上帝,在上古的时候,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

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莽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对自然有着太多的不解和疑问,在演进的过程中,人们理想化出来了“神”这个角色,其目的其实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却也表明了当时人们渴望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淳朴愿望。

而这种神权色彩到了后期,则是与王权相结合,成为了统治者集中统治的一把利刃。

03古时的天文学,带有政治性的思想统治色彩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可谓繁荣,但由于科学技术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神权相联系,并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而神权与统治是如何结合起来的呢?

早在夏商周时期,维护统治地位的集权统治还没有形成,于是统治者们都将自己比作是黄帝的后裔,他们宣称自己是名副其实的、血统意义上的天神之子,而他们所下达的命令,也是上天之“神”借他们之口传递给百姓的,由此,借以神权的外衣,实行统治之实。

而这种皇权即神权的思想,一直绵延到了后代。

森严的等级封建

秦初时,吕不韦编写《吕氏春秋》,目的就是为帝王提供一个无所不包的统治理论,其关键就是按天道的法则行事。天道的法就是'月令 ”,可以由天文观测确定。

例如,“孟春之月, 日在营室旦尾中,昏参中。”意思是天文位置一旦确定,其他所有的事物,从气候到物候,从音律到历数,从动物到鬼神,从礼仪到祭祀,统统由此确定。而天子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按规定方式,举行礼仪和祭祀。

如此一来,他就可以按'天命”来统治国家。而这个时候臣民们该做的,就是以帝王为榜样,在规定的时间做该做的生产、宗教和社会活动。如此一来,天下就可以风调雨顺,万事顺遂。如百姓们不按照月令办事,那就会出现“风雨不时“ ,“水潦为败”等灾异。

古时的占卜祭祀虽是迷信,由天文学引发的思想统治却深刻在人们的心中,指引着人们的生产,宗教等一系列活动,成为了当时的思想特点之一。

04继承与批判并行,方为学习之根本

古代天文学繁荣与腐朽并重,繁荣的技艺,腐朽的是统治,站在当今的年代,在学习古代文化常识时,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中国文化傲然地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而同样的,若是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若是我们可以站在古人的肩膀上习得些许优秀的文化,加以利用,便也值得赞赏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