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使命盈于怀——《论语》悟读【207】
但有使命盈于怀,此心坚定不惧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论语》第九篇第五章:
【原文】
子畏(受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悟读】
人生本无常,此心须坚定。
本章中,夫子师徒一行来到匡地,被误为是曾经攻打过匡地的阳货,故将其围困五日。
“文王”,指周文王姬昌,西周武王之父,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文不在兹乎”:朱熹注释为“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此处的“文”主是指礼乐制度,是“道”即圣贤之道的外显,文王继承尧舜禹汤之道,文王之道由武王、周公继承,皆为圣人,道脉相继,这个道也是儒家道统。本句是反问,兹就是这里,表明了孔子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使命感,也是一种自信。
大难当前,夫子淡然处之,不为所动。
一种解释说,夫子相信天命,他认为自己是上天派来传承中国文化的,既然如此,匡人必定不能伤害他。夫子此言,是一种充分的生存自信,也是一种极浓的历史使命感,是对“道”极深的感悟,在弟子们士气低落之际,也是一种士气的鼓舞。
另一解释是认为夫子认为自己所为,合乎于道,问心无愧。
夫子这样的语言在《论语》中多次出现,每次遇到绝境之时,孔子就流露出这样的一种志气,不因临难而慌乱,可谓感天动地。在宋国,司马桓魋有意要杀害他,孔子也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夫子是有使命感的人。有使命感之人,方能把世间万道悟得通透;只有功名利禄之人,很难把事情看得清楚。
我们今天需要学习夫子的,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真正有大成就的人,绝对不是简单的求名图利,而是使命的驱动。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此联出自北京的李大钊故居,是李大钊先生亲笔题写,且十分喜欢。李大钊十分敬仰明代忠臣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句诗,便在此句基础上将陆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稍加改动,对联表达了李大钊在国家危难之际强烈的使命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