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 1 小时生活圈,将达到 1000 公里
第 5 期
2020 年 10 月 8 日,维珍集团旗下的维珍超级高铁公司对外宣称:他们已经在参与竞标的美国的 17 个州中选择了西弗吉尼亚州作为合作伙伴,将在西弗吉尼亚州建立一个大型超级高铁实验中心[1]。这个新的超级高铁实验中心将会建设一条将近 10 公里长的真空管道,目的是试验最新的超级高铁系统。他们计划在 2030 年以前,让这家实验中心能够投入运营。
维珍集团的老板理查德·布兰森在祝贺信中说:“今天是维珍超级高铁公司最令人兴奋的日子之一。这里将是一个起点,这里不仅是西弗吉尼亚,也是整个美国和全世界超级高铁的起点。我们距离伟大梦想的实现又近了一步。”
看到这条新闻,我不由地感慨:这位理查德·布兰森老爷子对未来科技真的是无限的痴迷。在咱们节目的第一季就曾经提到过,同样是维珍集团旗下的维珍银河公司,承诺 2020 年首次商业飞行的太空船 2 号,已经推迟到明年了,结果他又出来为新的超级高铁实验中心剪彩来了。
这家维珍超级高铁公司,是维珍集团在 2017 年收购的公司。这家公司在拉斯维加斯北部的沙漠里已经造了一条 500 米长的真空管道。在2018年的一次试验中,一节测试车厢在电磁力的驱动下,跑出了 387 公里的时速。
听到这个速度,你可能会不以为然,因为我们的高铁正常运营的速度就能达到 350 公里了,387 公里听起来一点儿都不快呀。但是,你别忘了,这 387 公里的时速,是在 500 米长的试验管道中实现的。这么短的距离,要加速,还要安全地停下来。这就让超级高铁的最高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维珍超级高铁公司的技术人员解释说:根据计算,如果管道能再延长 2 公里,车厢就能被加速到超过 1000 公里/时,还能安全地停下来[2]。
4000 公里这个数字,关注超级高铁技术的听众听起来都会很熟悉。2017 年 8 月 30 日,在武汉举办的第 3 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就曾经公布了一条相当劲爆的消息,这条消息说:中国航天科工要开始投入“高速飞行列车”的商用化研究了。当时宣布的“高速飞行列车”的理论速度,也是 4000公里/小时。
3 年过去了,现在我国的超级高铁,发展得怎么样了呢?就在 2020 年 10 月 21 日,科技部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介绍说:我国的时速 600 公里高速磁悬浮样车已经完成了系统联调[3]。
当然,有人认为,我们现在的高铁,连 400 公里的时速都没到,速度提高 10 倍,这怎么可能呢?我看到有些键盘侠会把它比作大跃进、放卫星。但是如果新闻中换个说法,这样报道:未来我国的民航客机,将会在没有空气阻力的真空管道中飞行,从而能将飞行速度提高 3 - 4 倍。如果听到这样的新闻,或许就不会有人再把这个看作是大跃进了吧。
其实,超级高铁只是因为外形上更接近轨道交通,速度又快,才获得了“超级高铁”的名字。如果从原理上讲,超级高铁对标的交通工具,应该是飞机。我们完全可以换个说法:超级高铁就是一种外形像火车,在真空管道中高速飞行的超音速飞机。
可能与你的直觉不太一样,利用真空管道进行高速运输的概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这个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了。
1909 年,现代火箭技术的奠基人,美国工程师罗伯特·戈达德在一篇名为《快速交通的极限》的科学社论中首次提出了腾空列车的概念[4]。
1922 年,德国工程师,磁悬浮技术的先驱者赫尔曼·坎贝尔提出了磁悬浮列车的概念。他还同时提出,如果能让磁悬浮列车在真空管道中运行,将会实现无与伦比的列车运行效率。这就是公认最早的超级高铁模型。
由于技术与工艺条件的限制,直到上个世纪的 60 年代,磁悬浮技术开始逐渐有了发展,但是真空管道技术却依然没有实质性进展。
2013 年,埃隆·马斯克重新提起了一个名叫 Hyperloop 的概念,超级高铁才重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马斯克从特斯拉和 SpaceX 中抽调了一组工程师,花费了大约 8 个月的时间,建立了 Hyperloop 超级高铁的概念模型。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他们还把包括成本分析在内的全套系统设计,公开发表在他们的官方博客上,希望有更多有识之士能够加入到超级高铁的开发中来。
熟悉马斯克的听众一定知道,马斯克最喜欢的,就是把第一性原理挂在嘴边。他认为,人类所有的交通工具,包括汽车、火车和飞机在内,都已经达到了当前的速度极限。这个极限存在的原因,就是空气阻力。所以,只有让交通工具在真空管道中运行,才是未来长距离交通的唯一方向。
马斯克说的没错。交通工具受到的空气阻力,是与它们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交通工具的速度,是线性增长的。但是,为了提高速度而花费的能源,却是指数级增长。超音速飞机之所以会退出历史舞台,就是因为乘客并不愿意用指数增长的票价,为节约下来的少量时间买单。
如果某种交通工具,能在空气中跑到 4000 公里的时速,换算一下就是大约 1100米/秒。这就相当于一个静止的物体,迎面吹来了 1100米/秒的强风。12 级强台风的风速是大约每秒 30 米,超级高铁所面临的的空气冲击,相当于 12 级强台风的 30 多倍。空气会在交通工具的头部被压缩成一堵空气墙,速度越快,空气墙就越致密。高速交通工具耗费的所有能量,都是为了破开这堵空气墙而已。
现在,除了本文开头提到的维珍超级高铁公司,还有美国的 HTT 公司,加拿大的 TransPod 公司、印度的 DGW 公司,中国的航天科工集团,荷兰的 Hardt 公司等很多家公司,都在致力于超级高铁的技术研发。虽然这些公司使用的技术和方案都不同,但是它们要解决的问题却是一致的——如何让超级高铁计划在经济上完全可行。
如果把各种交通工具的能源消耗平均分配到每个人身上,那么在绿皮火车、高铁、公共汽车、民航客机和小轿车之中,绿皮火车的每公里能耗是最低的,大约是 400 焦耳左右。如果把绿皮火车消耗的能量看作是 1 个单位,那么高铁的能耗是 1.42,公共汽车的能耗和高铁差不多,是 1.45,民航客机的能耗则要高得多,达到了绿皮火车的 7.44 倍,而小轿车的能耗比飞机还要高,达到了绿皮火车的 8.2 倍。
这里很值得你记住的一组数据是,高铁的能耗是绿皮火车的 1.42 倍。这 42% 的能源消耗差异,正是高铁高速行驶的过程中,需要推开更多压缩空气的原因。
超级高铁以磁悬浮的方式运行在真空管道之中。从理论上来说,它既没有空气阻力,也没有轮子与铁轨产生的摩擦力。只要加速到合适的速度,超级高铁就能一直不停地在管道中靠惯性滑行,完全不需要消耗能源。但是,这只是理想的状态而已。在实际情况下,我们只能尽量降低真空管道中的气压,并不能创造出绝对的真空。据测算,在几千米长的管道内部,保持十分之一的大气压,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在管道中运行的超级高铁,其实还存在空气阻力。所以,每隔几公里,我们就需要给超级高铁设置一组用于加速的电磁加速器装置,把超级高铁因为空气阻力损失的速度补回来。这当然是需要耗电的。
另外,为了确保管道里能够维持接近真空的状态,我们需要每隔一段就安装一组真空泵,一刻不停地把管道内本来已经非常稀薄的空气抽出来。这些持续工作的真空泵,当然也需要供电。
还有,虽然 10% 的大气压已经很小了,但由于超级高铁的速度太快,这就导致车头前方依然会形成阻力极大的高密度空气墙。为了把空气墙破坏掉,工程师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们把一种类似于飞机引擎的涡轮风扇安装在了车头的位置,这样的做法并不是为了给超级高铁提供动力,而是通过吸气这个动作,打碎前方的空气墙,降低整个超级高铁的空气阻力。这台涡轮风扇,当然也是需要消耗能源的。
根据埃隆·马斯克的设计方案,他认为在整个超级高铁的管道顶部,铺满太阳能电池板,就能解决整个超级高铁系统的供电问题。然而,他的这一假设似乎并没有经过测算。真空管道的气密性、真空水平都有可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最终能耗水平。
超级高铁在能耗上到底能不能依靠太阳能自给自足,现在还没有绝对的定论。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即便超级高铁的能源消耗并不能自给自足,但与对标的飞机比起来,也已经是超级节能的了。所以,真正阻碍超级高铁发展的,并不是它的能耗,而是它高昂的造价。
现在,一个大型国际机场的造价,大约在 500 - 1000 亿人民币之间,而且,建设机场的费用与飞机航线的长度无关。更有利的是,机场数量和航线数量不是简单的加 1 关系,而是一种类似于阶乘的关系。比如,我们已经拥有了 10 座机场,那么,当第 11 座机场落成的时候,就相当于立即新增了 10 条新航线。机场的数量越多,每新建一个新机场获得的航线增量就会越大,潜在的经济效益当然就越大。毕竟,只有机场需要建设,而空中的航线则是免费的。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用超级高铁来连通两个城市,就需要为每一条线路新修一条真空管道。即便我们有办法降低真空管道的建设成本,让超级高铁的线路比修机场还便宜,但我们也无法实现飞机航线那种数量级增加的规模效应。
除了这个根本问题以外,超级高铁想要正式商用,还会遇到一系列的技术问题。每个问题背后,都需要大量的技术创新和突破。我在这里随便给你说几样,你来体会体会超级高铁的制造难度吧。
未来科技
体验馆
难点一
普通的高铁车站,到站之后都会通过调度系统进行变轨,一个大车站就像是一个专门停放高铁列车的停车场,如果管理得当就可以停放很多辆列车。但是磁悬浮结构的超级高铁,会紧紧地抱住下面的轨道,这种特殊的轨道结构就没有办法用现有的办法进行变轨。如果修建一条线路,上面只能跑一列超级高铁,那是相当不划算的。
难点二
超级高铁的速度快,就意味着它的转弯半径非常大。即使真空管道发生非常轻微的变形,都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那么,在建造超级高铁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考虑到如果由于地面沉降或者类似问题,导致管道发生形变,我们该如何修复管道呢?
难点三
超级高铁对标的交通工具是飞机。虽然超级高铁是在地面上跑,但是由于真空管道是完全封闭的,超级高铁列车一旦出现故障,就会与飞机故障一样难以应付。
就拿最简单的停电事故来说吧,停电对于普通高铁来说,造成的后果就是减速直到停车。而超级高铁是利用电磁力制动的,当超级高铁全速运行时,停电会直接造成超级高铁无法制动,最终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超级高铁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危险程度可能并不亚于飞机。只有提前消除掉所有安全隐患,超级高铁才算是有了真正的商用价值。而与它对标的民航,早就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了,民航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已经完美地解决了所有类似的问题。
那么,超级高铁真的就没有逆袭的机会了吗?当然不是。
从 2008 年天津到北京的城际高铁开通到现在,仅仅过去了 12 年的时间,高铁就已经对民航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有调查显示[5],在小于 500 公里的行程中,高铁出行以绝对性的优势碾压了民航;500 - 1000 公里的行程中,高铁与民航势均力敌,这个区间的打折机票价格常常会比高铁更低;1000 公里以上的行程,现在依然是民航的优势比较大。
所以你看,虽然超级高铁的建造费用比较高,但线路一旦开通,就能以自己的运营成本优势直接碾压对标的民航线路,获得市场优势。能够为出行提供便利,还能实现盈利,是超级高铁发展的经济基础。
从技术层面看,可以把超级高铁看做是运行在真空管道里的磁悬浮列车。所以超级高铁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磁悬浮列车同样存在的问题。
磁悬浮技术最大的问题是,再多的实验室研究,都取代不了从工程项目中取得的实际经验。不过好消息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技术储备之后,我国已经在建设中低速磁悬浮线路上,找到了市场突破口。
中低速磁悬浮线路对标的交通方案不是飞机,而是城市里的地铁和轻轨。我国还有很多开始准备建设地铁的城市。如果中低速磁悬浮铁路在造价上能够低于地铁,维护成本和能源消耗上也能够低于地铁和轻轨,那就有可能抢占这个巨大的市场。
以正在运营的长沙磁浮为例,它在运行时的能耗就比同等状况下的城市轻轨低 10% 左右。运营成本比轻轨和地铁更低,是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最重要的指标。我国的磁悬浮技术,正在这类大量建设的地铁和轻轨项目中快速地积累经验。
所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磁悬浮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一种前景不错,但出于经济因素考量被边缘化的技术。而以磁悬浮技术作为重要基础的超级高铁,自然也变得步履维艰。那么,是否存在一个技术奇点,能实现超级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呢?
超级高铁对标的交通工具是民航客机,而且要对标 1000 公里以上的热门航班线路,才在经济上有收益。这样,除了不断在短线磁悬浮项目上积累经验降低建造成本外,还要进一步降低使用能耗,让超级高铁在长期看来有经济优势。
现在看来,最有希望成为技术奇点的技术,就是常温超导材料的发现。
超导,是温度降低到某个点时,某些物质突然呈现出的电阻消失的现象。处于超导状态的物质,无论外部磁场如何发生变化,物质内部的磁感应强度都一定为零。我们把这个特性,叫做超导体的抗磁性。由于超导线圈没有电阻,所以可以承载几乎无限大的电流。然后我们再利用超导体的抗磁性产生的斥力,就可以使磁悬浮列车脱离地面。因为本文不是介绍超导材料的专题,所以我这里讲得很简略,或许不熟悉超导材料的听众会有点看不明白,不要紧,你只要知道:超导材料可以使磁悬浮变得很简单,这样一来,建造磁悬浮列车的难度就转嫁到了制造超导材料上了。
使用超导线圈与普通线圈最大的差别是:超导线圈是没有电力损耗的,这就极大节约了能源。另外,极少的耗电量让我们可以设计出完全不同的磁悬浮轨道方案。我们可以用多个地面线圈来引导磁悬浮列车,实现自由的并轨操作,从而实现与高铁方案相当的车辆调度和管理能力。
目前我们能制造的超导材料,都必须维持非常低的温度,维持这种低温本身就需要非常高昂的成本。所以,超导材料的制造难度在于如何提高超导材料的温度。
就在我写作本文的期间,2020 年 10 月14 日,著名的《自然》杂志的官网上发了一篇引起全世界轰动的新闻[6]: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可以工作在 15 摄氏度的常温超导材料。刚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的小心脏跳得扑扑的,如果是真的,那可就是科学史上的大事件了。不过随后我就了解到,这种超导材料是在 250 万个大气压下实现了常温超导。好吧,维持这种高气压和维持超低温,很难说哪个成本更低。不过,这条新闻还是让科学界的很多人感到兴奋,至少它提供了寻找常温超导材料的一种新可能。
那么,我们不妨可以来设想一下,假如超导材料的技术奇点被突破了,我们会迎来一个怎样的新交通时代。毫无疑问,超级高铁的造价将大幅度地降低。
与高铁八横八纵的格局不同,超级高铁的建造并不是网状的,它们更接近于飞机,必须采用点对点的方式一条一条地建设。一旦两个城市之间修建了超级高铁,就好像在两个城市之间建造了一个任意门。原本几千公里的距离,立即进入到便利的 1 小时生活圈。
脑洞
我猜想:将来我们修建超级高铁的真空管道时,一定不会只修建一根管道,我们会一次架桥就直接铺设双向 16 根真空管道,供超级高铁使用。这样的管道组就像时速 4000 公里永不堵车的高速公路。原有高速公路的超低运输效率,直接就会得到上百倍的效率提升。
我可以大胆地估计:当超级高铁的时速超过 800 公里时,民航的热点航线就会自然消亡。第一个消亡的当然是京沪航线。我们可以用类似于乘坐地铁的方式来乘坐超级高铁,再也不用受天气的限制在候机大厅里焦虑地等待了。跳上超级高铁,抓着扶手站 30 分钟到 1 小时,就从上海到北京了。
当超级高铁的时速超过 1600 公里时,距离小于 1000 公里的城市,就互相进入了对方的 1 小时生活圈。生活在一个城市,而工作在另外一个城市,将会是一种常见的生活模式。
当超级高铁的时速达到 2400 公里时,距离 1500 公里内的城市,将会互相进入对方的 1 小时生活圈。环渤海经济带与长三角经济带互相连通,成为一个牢固的新经济体。
当超级高铁的时速达到 3200 公里时,距离 2200 公里以内的城市,将会互相进入对方的 1 小时生活圈。南京到成都,上海到昆明的时间都将被压缩到 1 小时之内。一个大型国际展览会可以同时在两个相距 2500 公里的城市举办,你上午看完了主会场的开幕式,下午还可以到分会场去听演讲。
当超级高铁的时速达到 4000 公里时,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都可以与北京的 1 小时生活圈相互连通,人们的生活方式将被彻底地改变。超级高铁修到哪里,城市之间的连接就延伸到哪里,这是一股能够带来城市系统化合并的巨大力量。
到了那一天,你如果跟人说我这次坐飞机出差,等于就告诉别人,你要么出国,要么就是去国内的某个偏远小城市。
如果说,互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是让这个世界数字化、虚拟化的力量,那么超级高铁就是一股让世界物理化和实体化的力量。不过,比起虚拟世界的爆发式增长来说,超级高铁的发展依赖于工程项目的实施,这肯定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饭要一口一口吃,超级高铁肯定也要一条一条地修。
我相信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都能坐上时速 4000 公里的超级高铁。说实话,我很不喜欢坐飞机,好吧,其实是因为我坐不起头等舱,曾经坐过二、三次头等舱,抛开恼人的安检和候机不谈,坐在那张可以伸缩的大沙发上还是挺舒服的,就是能不能不要那么贵啊……
好啦,超级高铁的话题暂且写到这里,在本文的最后,我又要公布今天的知识彩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