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五十周年纪念|阿波罗 1 号的至暗 15 秒
作者:刘菲桐
(本文来自科学声音新媒体科普创作训练营第一期学员 优秀作业)
1961 年 5 月 25 日,年轻的总统肯尼迪发表公开讲话,他说:
我们要在六十年代结束之前,把人送上月球,再安全地带回来。不是因为这很容易,而是因为它很难。
为了肯尼迪总统吹下的牛皮,全美国的航天科学界上下一心,紧密团结在 NASA 周围,为了把人送上月球,也为了把苏联给比下去,无数的科学家、工程师、航天员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着。开始的几年,美国人总是被苏联人甩在身后。但是,美国人的后劲十足,与苏联的差距一年比一年小。到了 1966 年,土星 1B 号运载火箭完成了第 13 次成功的飞行。NASA 对它信心满满,开始了雄心勃勃的环绕地球轨道载人飞行计划,计划名叫 AS-204,预计在 1969 年发射,让宇航员在轨道上停留 14 天。这时候,美国的航天实力已经开始反超苏联。
然而,就在美国人信心满满,全民亢奋的时候,一次惨烈的打击不期而至。
AS-204 计划的执行人是三名航天员,他们分别是:36 岁的高级驾驶员爱德华·怀特、40 岁的指令长维吉尔·格里森、31 岁的驾驶员罗杰·查菲,请大家记住这些名字。他们中的查菲还是有史以来被选中进入太空的最年轻的美国人。
图:从左到右依次为格里森、怀特、查菲
在计划开始前一个月,需要进行一项模拟测试,名叫 Plugs-out Test ——“拔除插头”,目的是测试太空船在不连接外部电线时的表现。如果测试通过,就代表太空船已经为 2 月 21 日的飞行准备就绪了。
1967 年 1 月 27 日,测试当天,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 34 号发射台,三名宇航员神情轻松,互相核对着工作流程。下午 1 点,他们换好整套的太空服,进入土星 1B 号顶部的阿波罗指令舱,把臃肿的身体固定在了座椅上。
图:三人在狭小的指令舱里
查菲一边把宇航员连接至舱内系统,一边说,“哇哦,又要躺着了。有时候我觉得当宇航员很轻松。”
没错,三人的座椅像是三个并排的单人床,他们像是挤在一起的胖宝宝,进入婴儿床一样。在他们头顶,有着一个迷宫般的控制装置,布满仪表、刻度盘、灯和开关。
“对,我们会躺着——在任务中连续躺 14 天,但相信我,这绝不轻松,而且是最危险的工作之一……”格里森说着,突然闻到一股奇怪的酸味。这是从他的太空服中传出来的。他迅速汇报了这个消息。于是,工作人员收集气体进行检查,发射时间推迟到 2 点 45 分。这时,太空舱的舱盖被正式密封,舱内的空气逐渐被纯氧取代。
“看来可以开始了。”格里森说。
“指令长,恐怕还不行。”怀特皱皱眉头——他听见高压氧气流警报响了。不仅如此,他和格里森的通讯也出现了问题,麻烦真是层出不穷。工作人员紧张地调整着,发射时间又被延迟到了 5 点 40 分。
时间到了 6 点 30 分,距离三人进入太空舱,已经过去 5 个半小时了。
“报告,总控室,能听到吗?”怀特无奈地望向左边的格里森,用眼神示意通讯问题还是没解决。他把头转向右边的查菲。现在,只有查菲的对讲机是好用的。
他们焦虑地等待着,期待这次一拖再拖的测验能尽早结束。但 6 点 31 分,真正的意外开始了。
格里森突然发现自己的座椅下面有光亮,是一个小小的火苗。哪怕三人已经被训练到心理素质极强,也禁不住立刻头皮发麻——他们知道,在纯氧的环境中,小火苗会迅速地蹿升,让整个指令舱陷入火海!
“Fire!(着火了)”查菲立刻透过对讲机报告。此时的确切时间是 6 点 31 分 04 秒。
果然,火苗越升越高,越来越壮大,几乎要烧透格里森的宇航服。巨痛之下,格里森咬紧牙关,松开脚约束装置,解开安全带,试图离开座位。查菲离火源最远,他迅速关掉头顶亮灯的仪器,努力与控制室保持联络。
按照紧急程序,此时,位于中间的高级驾驶员,也就是怀特,应该打开舱门、取下舱盖,让他们三人脱离险境。怀特几乎没有花费时间思考,长时间的严格训练锻炼了他的反应力,他准确地执行了应有的操作:一个、两个、三个……他迅速地逐一开启门栓。但门栓太多了!怀特的额头渗下汗来,90 秒!90 秒!这个数字像死亡之钟,一下一下锤击着他的心。
为了防止舱盖意外开启,指令舱的舱盖是向内开的。要想开启必须松开数个门栓,这需要 90 秒,也就是一分半钟的时间。上帝会给他这 90 秒吗?
火势蔓延的速度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太空舱变成一个高温高压的“铁锅”,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
十一个、十二个……怀特已经全身布满火焰,但仍伸长胳膊,打开了第 12 个门栓。此时是 6 点 31 分 19 秒。
这一刻,距离查菲第一次报告仅 15 秒。舱外,技术人员正拿着灭火器,紧急奔向包围舱门的白色房间,但已经来不及了。“嘭!”伴随着剧烈的爆炸声和查菲痛苦的哀鸣,指令舱爆炸了。从监视显示舱窗口的电视看来,火焰像嗜血的魔鬼冲出地狱一般,从左边蔓延到右边,不久后就覆盖了整个可见区域。
3 秒后,所有来自指令舱的声音和数据传输都停止了。在一片让人窒息的安静中,一切都结束了。
5 分钟后,地面人员终于成功打开舱盖、控制火势。但是,他们打开以后,发现三名队员的宇航服、输气管都被大火烧溶,格里森和怀特的宇航服更被烧至熔合在了一起,其中,格里森的皮肤烧伤面积达 60 %。
图:大火吞噬后的指令舱,漆黑一片,充满死亡的恐怖气息
图:起火前后对比明显
怀特死前最后的姿势,还在奋力开启门栓。他以为那是生的希望,但事实上,即使上帝给他 90 秒,门栓全部打开,舱内纯氧下的高气压,也会把舱门封死。这也许让 NASA 把肠子都悔青了——指令舱的制造商北美航空,原本建议舱盖为向外开启设计,并能在紧急情况利用“爆炸门栓”开启。
事件发生后,“阿波罗 204 调查委员会”确定了起火原因:格里森座位下面的一条镀银铜电线与泄漏的乙二醇产生电火花。NASA 总结出导致这场灾难的六大原因,提出整改方案。两年后,这些方案在阿波罗 13 号中大显身手——只可惜,这些经验是用曾经鲜活的生命换来的。
在三位宇航员的亲人的建议下,怀特、格里森、查菲执行的 AS-204 计划被更名为阿波罗 1 号计划。两年后,当格里森的好兄弟,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完成人类壮举的时候,他们在月面上安放了一枚勋章,上面有三位宇航员的名字,以及格里森的那句话:
征服太空值得冒生命危险
他们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来到了月球,而在地球的全人类都会记得他们,我想,也包括此时正在阅读文章的你。
结尾一嗑
大家好,我是科小羽,科学声音科普创作训练营的第一期学员。今天这篇文章出自我的训练营同学刘菲桐的手笔,被汪老师评为优秀作业。据说菲桐姐在写作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掉了不少眼泪,不知你看完之后有怎样的感触?
汪老师在他的成名作《时间的形状》后记中说:他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在临终前收到一些来信,告诉他自己是在看了老师的书之后投身到物理学,以致获得了一些成就。我想在这里问科友们一个问题:在科学上取得成就,肯定是价值非凡的,但如果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你还会选择走这条路吗?
期待你的来信(留言)。
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