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史:04.军方的支持

我们前面讲到了几位先驱者,从齐奥尔科夫斯基到奥博特都是所谓的先驱者,有的是只动嘴不动手的,像戈达德是自己闷头动手做实验的,但是他们都是小打小闹,因此进展是很慢的。真正让火箭技术突飞猛进的靠他们这种小打小闹是不行的。火箭技术的发展,其实是有一大串的机缘巧合。主要是跟《凡尔赛和约》是有关系的。

日德兰大海战

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是“炮战”,双方都是拿大炮轰来轰去,海上的战舰也是拿大炮巨舰轰来轰去。日德兰海战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战列舰的对轰。打出去的炮弹都是300多毫米的,粗的381毫米,细的也有280毫米。战列舰的舰炮通常都要比地上的炮大,陆军的炮有个155毫米的就够可以了。更大的炮不是没有,但是数量很稀少。能在陆地上走的超级大炮通常都是特种设备,一战最大的炮就是所谓的“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其实并不粗,口径210毫米。只是重巡洋舰的大炮口径。但是炮管子长度太长了,炮管足有36米长。炮管拉起来,根本无法靠自身的强度保持直线,因此这门大炮就像半个斜拉桥,只有靠钢筋拽着才能保持炮管呈现一条直线。

巴黎大炮开火

炮管长,射程特别远。能达到130公里。炮弹威力不算大,跟普通重巡洋舰的舰炮差不多。而且大炮的精确度很差。说是要打巴黎市中心,其实多半打歪了。炮弹只有一百多公斤,这里头也装不下多少炸药。操作这门巨炮极其麻烦,要80多人跑上跑下折腾好久,一炮打出去,简直是地动山摇,后坐力大的惊人。所以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成果是不相称的。但是对巴黎人的心理震撼是很大的。巴黎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挨上一炮。而且根本不知道炮弹是从哪儿飞来的。炮弹的弹道高度达到了40公里,也就是4万米,已经是平流层了。计算弹道需要考虑地转偏向力,也就是科里奥里力。这些计算都为后来的导弹弹道计算奠定了基础。
后来德国打不下去了,美国已经参战,因此他们没有获胜的希望。所以德国人果断停战,战争并没有打到德国本土。这就引起了很多德国人的不满,好多人不知道当时德国已经支撑不下去了,还以为德国正取得胜利,毕竟前线都在别人的领土上。都是国内的政客屈膝投降,葬送了大好的局面。很多德国人都认为是他们被人出卖了,其中就包括希特勒。这也就为后来纳粹上台,发动二战埋下了种子。
一战以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是非常苛刻的,德国只能保留十万陆军,能维持国内的治安就够了。很多军事项目是不准开展的。你想再研究巨炮,门儿都没有。化学武器、坦克装甲车、军用飞机以及潜艇统统不允许搞。说白了就是要拔掉德国的爪子和牙齿。但是,当时谁也不会注意到火箭在未来会有什么军事潜力。所以《凡尔赛和约》对于火箭一个字都没提。
我们上次说到过,奥博特曾经是“太空飞行学会”的成员,其实冯·布劳恩也是。这个学会引起了德国军方的注意。德国陆军装备委员会的贝克尔上校是工程学出身,他的导师克兰茨是德国的弹道学教科书的编写者,1926年,贝克尔在修订这本教科书的时候,在里面写了很多有关火箭的内容。
这位上校知道,大炮最多能做到巴黎大炮那种规模,再大已经很难了。海军战列舰的舰炮能把1吨重的炮弹打出去40公里,但是后坐力大的惊人,巡洋舰都没办法装这种炮,只有巨型战列舰能装,所以巨炮通常都笨重不堪,因为要对抗强大的后坐力。

大贝莎的前身

德国当时还有5门大贝莎炮,口径420mm,射程13公里,炮弹重820公斤,这样的炮要装12节火车车厢,装好要20小时。等你想起来要用,人家还没装好,这多耽误事儿啊!所以,贝克尔认识到,火箭有潜力飞的更高,打得更远,而且更轻便,更容易部署。这是一种更有希望的新式武器。
当时的德国军方正在悄悄的发展军备,这事儿没办法放到有台面上来搞。火箭这东西又不受限制,因此就成了一个很不错的宝贝。说实话,创新都是被逼出来的,德国人也是被逼的。
当时太空飞行学会里一个叫内贝尔的家伙,跟军方合作开始研究液体火箭。奥博特给《月亮上的女士》这部电影当科学顾问的时候,不是要造一枚真火箭嘛,他总不能啥事儿都一个人干,就招聘了这个内贝尔加入。军方给他提供了场地,当然这都是民用项目的名义。试验场地是在被遗弃的军事供应站。租金很便宜,只要10马克一年,这个价钱简直是白送。

布劳恩当时还年轻

但是很快,这两个人就产生分歧了,作为军方的代表,贝克尔希望低调再低调,保密很重要,但是内比尔是个段子手,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特别会炒作,会夸大其词。所以很快军方就不支持他了。不过人家内贝尔真是能忽悠,去找铁路部门要了一堆废木条,用这些废木条给车间铺地板,冬天了,屋子还漏风,就用木头条去堵窟窿眼儿。
他在当铺买了个二手打字机,给有关部门打印了很多信件,是不是有点像《申肖克的救赎》里边的情景。只要你愿意坚持,一封接一封的寄信,别人总会被打动的。他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给车间拉来了免费的照明用电。还有铝合金材料以及液氧。这都是他到处化缘要来的。
内贝尔还让消费部门减免了汽油税,这一下就省了好多钱。从西门子公司要来大量优质的电焊条,又用电焊条换来了一个熟练的焊接工人。冯·布劳恩当时也给他打工,被他一顿操作弄得眼花缭乱。当时德国战后经济萧条物价飞涨,很多人都失业了,内贝尔这儿就成了临时避难所。虽然内贝尔不发工资,但是人家管住宿,还说服附近的西门子公司的食堂提供饭菜。所以好多人还是觉得这个内贝尔真的很有办法。反正这个内贝尔颇有如今的创业明星的劲头,有理想,有干劲,而且人家有办法,怎么看着怎么有本事。
当然,内贝尔最主要还是要研究液体火箭,这一帮小伙子都跟着他干,三天两头发射个火箭啥的,飞的都不高。但是逐渐有一些进展。他们花了8个月时间搞出来一个”驱逐者1号“火箭。第一次飞行就飞歪了,撞到了房檐改变了飞行方向,在空中一顿乱飞,好在落地之前燃料烧光了,没引起爆炸。驱逐者2号就顺利多了,飞了600米远。驱逐者3号能带降落伞,每次发射都能优雅的慢慢飘回地面。以后他们这个试验场每隔几天就发射一次火箭,进展还挺快。
翻回头再说贝克尔,这家伙是军方人士,因为内贝尔嘴没把门的,太能吹牛而跟他掰了。1930年前后,他也在组建自己的班底,他从军方要到了一笔经费。但是他时时刻刻在关注内贝尔他们的进展。内贝尔的很能忽悠,但是钱不是仅仅靠忽悠就能弄来的。慢慢的内贝尔的资金开始枯竭了。贝克尔就开始挖内贝尔的墙角,从他那儿挖人。内贝尔仅仅是包吃包住。但是贝克尔是可以给工资的。头一个要挖的人就是内贝尔手下最得力的干将沃尔纳·冯·布劳恩。

年轻的沃尔纳·冯·布劳恩

这个沃尔纳·冯·布劳恩可不是一般人,德国人凡是名字里有个”冯“字的,都是贵族。这个字其实是享有领地的意思,贵族嘛,都要有块地盘儿。所以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来自布劳恩的沃尔纳“。古代中国也有类似情况,屈原、商鞅都是用封地作为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贵族嘛,就得把封地给突出一下。
布劳恩他们家也是贵族。他出生在东普鲁士,父亲布劳恩男爵是一个银行家,魏玛共和国时期当过农业部长,总统是冯·兴登堡,这位布劳恩男爵跟人家兴登堡总统是很熟的哦!沃尔纳哥儿仨,他是老二,弟弟后来跟着他一起搞火箭。哥哥后来当了外交官。这家人都挺有出息。

布劳恩兄弟3个

一战结束以后,根据凡尔赛和约,波兰复国,本来波兰被普鲁士、奥地利和沙俄瓜分好多年了。现在又恢复独立了。当然也就从这几个国家吞下去的领土里边割出一块凑成了一个波兰。所以布劳恩他们家会被划分到了波兰的国境之内。他们家是正宗的普鲁士贵族,当然不能变成波兰人,马上搬家到了柏林。
沃尔纳的母亲是个植物学家,而且是个天文爱好者,送了沃尔纳一架望远镜,从此沃尔纳就喜欢上了天文。后来他去了柏林工业大学学习,成了奥博特的学生,而且参加了内贝尔的火箭小组。当时这个年轻人就给军方的人士留下深刻印象。当时他才20岁。贝克尔让他以平民专家的身份加入了德国陆军的火箭计划。
那时候,布劳恩还在读大学,他大学没读完,就跳级去了柏林洪堡大学读博士,专业就是液体火箭。导师是舒曼,这个舒曼是声学和爆炸的专家,布劳恩的博士论文主题是液体火箭推进,在当时都是要保密的。布劳恩还是挺适应军方的保密习惯的,所以他跟军方的人士合作非常默契,这点远比内贝尔强多了。几年之后,他就成了德国火箭计划的主管。
等到1933年,纳粹上了台。那么遵守《凡尔赛和约》已经没有必要了。很多事儿不再需要遮遮掩掩。其实突破凡尔赛条约可不是从纳粹时期开始的,而是从魏玛共和国时期就已经断断续续在做。
德国人和苏联达成合作,坦克以拖拉机的名义运到苏联,在苏联的大平原上开展训练。在这儿,你协约国的人总看不见吧。苏联人也是有样学样,甚至1929年苏联的诸兵种合成演习的大纲还是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亲手制定的。
德国也不允许组建空军,那打仗剩下的那些王牌飞行员岂不是没饭吃了,全都到苏联去当教官,其实很多德国人也跑到苏联去训练。后来的帝国元帅戈林当时也去了苏联,还差点爱上一位俄国姑娘。德国的空降兵专家斯图登特经常在两国来回跑,两国空降兵的种子一开始都是在一起训练的。
德国人还手把手的教苏联人造潜艇,德国不允许造潜艇,总不能让工人师傅把技艺荒废了。克虏伯的工程师在苏联的图拉军工城帮着苏联人造枪造炮。苏联出口大量的工业原料给德国,双方倒是合作共赢。这种事儿偷偷摸摸的干了20来年。
不过,有些事儿,双方显然没有开展合作。比如说火箭方面。苏联其实也在鼓捣自己的液体火箭。苏联也有一批对火箭和太空非常憧憬的年轻人。毕竟俄罗斯是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故乡嘛。最开始这股风潮都是从民间开始刮起来的。民间开始小打小闹的实验液体火箭。但是也就只是个玩具的水平。但是苏联人在其他技术上都比较落后。一时半会儿追不上。但是对于火箭这种全新的技术门类,大家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苏联人当然希望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科罗廖夫

在这批年轻人之中,有个长相敦厚的乌克兰青年,他叫尤里·科罗廖夫。和布劳恩这种贵族不一样,科罗廖夫到是实打实的农民的孩子。他的父母是包办婚姻,因此很快父母感情就破裂了,然后离了婚,没多久科罗廖夫的父亲就去世了,他被母亲放在外公外婆家抚养。直到母亲重新改嫁,才把他接回来。好在继父对科罗廖夫还算不错。
科罗廖夫在敖德萨上高中的时候,参加了当地一个航空俱乐部,设计了一架滑翔机。这东西效果还不错。后来科罗廖夫去了首都基辅工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上学。后来又转学去了莫斯科,在鲍曼高等技术学校上学。科罗廖夫一边在飞机工厂打工,一边读书。很快引起了当时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的注意。图波列夫收他当了学生,同时,科罗廖夫还认识了另一位日后大大有名的飞机设计师伊留申。

中间露出半个脑袋的是科罗廖夫

你听听这名字,日后都会变成飞机型号的。科罗廖夫要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日后说不定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航空设计专家。但是刚好在1927年,他到莫斯科的时候,在一次活动之中见到了齐奥尔科夫斯基。从此他满脑子都是上太空。你别说,这事儿日后他还真的干成了。
1930年,科罗廖夫毕业了,也是在一个民间的小组里研究液体火箭。但是这个小组拿到的拨款太少了,根本没办法造出什么像样的东西。科罗廖夫开始寻求军方的帮助。当时苏联红军总参谋长是图哈切夫斯基,这位总参谋长可了不得,他也像德国人一样感觉到了大炮的局限性。所以他对火箭特别感兴趣。当时他已经给一个火箭研究小组提供了资金,这个小组有个特别厉害的年轻人叫格鲁什科。没多久,几个小组就合并了,在一个旧柴油机厂里安顿下来,大家开始在一起工作。

苏联最早的5位元帅,最左边的就是图哈切夫斯基

那时候苏联的液体火箭也是很简陋的,能飞几十米就不错了。不过图哈切夫斯基还是看到了火箭的潜力。但是很快图哈切夫斯基就倒了霉,被冤杀。大清洗波及到了苏联红军。很多跟图哈切夫斯基沾边儿的人物都被牵连。科罗廖夫所在的火箭研究小组的组长克列伊梅诺夫,副组长朗格马克都被处决了。提到朗格马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都没听说过。但是提起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火箭炮,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喀秋莎的设计师就是朗格马克,连这样的人都杀了。

格鲁什科

格鲁什科也被内务人民委员部的人抓走了,格鲁什科是苏联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师。反正被逼无奈就是一个个的乱咬嘛,结果格鲁什科就咬出了科罗廖夫。1938年6月,科罗廖夫也被抓起来了,他被判去科雷马矿场服苦役。这个地方在远东,堪察加半岛北边800公里的地方,苏联太大,远东也没几个出名的城市,不太好描述这个地方的位置,反正是个苦寒之地。不过他没有被立刻送去,而是在新切尔卡斯克的监狱里蹲了8个月。
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儿呢?主管苏联内务人民部的叶诺夫死了。这个叶诺夫是内务人民委员,也就是内务部的部长。后来斯大林从老家格鲁吉亚调来了贝利亚给他当副手。然后又让他兼任水运人民委员,其实就是把他架空了,贝利亚实际负责内务部。没几个月,叶诺夫就被抓起来了,迅速被处决。叶诺夫的前任雅格达也是这么个下场,基本上就是斯大林卸磨杀驴。叶诺夫的死代表大清洗的滥捕滥杀阶段过去了。
贝利亚担任了内务人民委员,第一件事就下令把科罗廖夫给我押到莫斯科来。但是,手下报告,两个礼拜前科罗廖夫已经上路了……
我们下回再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