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的四大错觉!
导读
您好,我是阿策。今天为您带来的是君临策改版之后的又一重磅专栏——君临书单。
此前,阿策曾经向大家推荐过李录先生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李杰先生的《股市进阶之道》、辜朝明先生的《大衰退年代》和 拉斯·特维德的《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等书。
为感谢大家的热情反馈,我们团队决定将这一内容以专栏的形式固定下来,与大家共读投资、产业、心理等方面的经典佳作。
炒股还要涨知识,我们是认真的!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大家埃利奥特·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此书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
芒格曾经提到过,投资者应该建立一个多元思维模型,这种思维模型要求投资者跨学科学习,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汇总在一起。大师芒格的工具箱囊括了历史学、心理学、生理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
但投资为什么要懂点心理学?
因为这只猴子进化不彻底!
投资是认知变现的最佳方式。读商业资讯、看产经历史、观盘面风云,形成一个多空的信念并执行操作。
这行云流水一顿操作,看似理性客观,其实……
我们的大脑经过了百万年的进化,形成了许多适合在动物时代生存的固定思维策略。这些本能让我们走出丛林,但未必适合一个投资人。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看看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欺骗我们的。发现误区,自然容易三思而后行,让我们的决策流程日趋完美。
考虑到篇幅所限,我们不为大家介绍背后的实验证明过程,只引述结论。如果大家看完后觉得有所收获,或者想要更进一步了解背后的实验,可以直接阅读原书,相信看完这本书对投资和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01
证实偏见
在所有的认知偏见中,证实偏见是最主要的。它关系到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和处理信息。
我们注意、记住、接受各类信息,这些信息证实了我们已经相信的事情,并且倾向于忽视、遗忘、拒绝那些与我们的观点相悖的信息。
在马克·斯奈德(Mark Snyder)和威廉·斯万(William Swann)进行的一项实验中,实验者告诉女大学生们,她们将要见到的那个人或者是一位外向者(好交往的、热情的、友好的),或者是一位内向者(含蓄的、冷静的、冷漠的)。接着,让她们准备一组要向这个人提出的问题,以便对他(她)进行了解。
她们会准备什么类型的问题呢?那些认为自己会遇到外向者的学生更倾向于问一些能证实她们期望的问题,比如:“你做了些什么来让晚会活跃?”“在什么情况下你最健谈?”“你不喜欢嘈杂晚会中的哪些东西?”
请注意,无论被访者回答什么问题,提问者关于这个人的假设都有可能得到证实。
也就是说,一个不特别内向或外向的人在回答第一组问题时会显得外向,而在回答第二组问题时会显得内向。
证实偏见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们顽固地坚守那些牢不可破的信仰。他们会寻找一切可能的证据来支持他们所期待的是正确的,所以他们不必“改变主意”。
证实偏见导致我们的祖先持有一种“只要有效,就坚持下去”的策略,但这未必适用于投资。
一个典型现象就是仓位思维。
一旦买成了重仓股,对利好消息就照单全收,对利空消息就不以为然,心理学上叫确认偏误,民间说法叫屁股决定脑袋。正确的决策流程是先有论据,再有结论;但多数人是先有结论,再找论据,这样一来对反面的证据自然就视而不见。有了仓位,思维就不客观,故称仓位思维。
02
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一种一致性或者平衡性的理论。
它的基本观点是,当人们面对以下两种情形之一时,认知失调会让人们感到不舒服:持有两种彼此冲突的观点;发现自己的行为方式与自己的认知或者观点相冲突。
认知失调的经历是令人不快的,所以人们有动力去减少失调;这类似于减少饥饿或口渴等内驱力因素的过程——只不过在这里,内驱力来自认知上的不适,而不是生理需要。
如何减少认知失调呢?
人们有四个策略:
1)只是避免了一些情况的发生或者回避了一些信息,认为这些情况或者信息会产生失调;
2)积极寻找那些与其行为或反对意见不冲突的情况或新信息;
3)对其持有的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观点进行了重新定义,因为这些观点与他们的行为或反对意见相冲突;
4)改变了自己的一个反对意见或者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前两种策略都属于“选择性暴露”(selective exposure),股市上的一个典型做法是锁仓不看拒绝止损,和个股止损后果断删除自选。
回想一下,我们在购入一只股票后是否保持了持续的跟踪?对跟踪获得的正负面信息是否保持同样客观的态度?
研究显示,一旦某个决定是不可挽回的,人们便会(在大脑隐性思维的驱动下)竭力让自己为所作出的选择感到高兴。一旦人们感到已经无能为力,他们便会更加确信自己作出了明智的决定。
这或许解释了套牢装死的心理机制——抛售股票产生亏损的事实和投资应该盈利的认知产生了矛盾,人们便倾向于继续持有并自我安慰“已经跌了这么多了,不会再跌了,反弹即将开启”。
真正的投资高手总是会不断地寻找与自己意见相反的看法,进而完善自己的投资决策。所以,主动寻找异议者的意见,换一个角度看持仓,是投资者成长之路的必修课。
03
事后聪明偏差
事后聪明偏差,这种心理指的是:当我们知道某事件的结果后,我们会高估自己之前对此结果的预测,会认为这个结果是很容易预见的。用我们中国的一个老词来说,这就是“马后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科学家提出几种猜想,首先,当结果出来时,我们会加深自己对这一结果预测的印象,而忽略之前另外的观点。第二,当结果出来后,我们可能选择性的修改之前的记忆。第三,我们会根据结果来调整自己的预测。
这种“我就知道……差点就赢”的心态在投资中是致命的。
与成功擦肩而过比从未接近成功更令人难以接受,更令人想再试一次,所以,许多赌博形式正是包含大量“差点就赢”的设计,才吸引了这么多赌徒不惜倾家荡产屡败屡战。
赌场的研究者早就发现,那些经常出“差点就赢”图案的老虎机比随机设置的老虎机更易让人上瘾,更能让赌场赚大钱。
细细地回想一下,那些垃圾股、庄股以及你只想做个波段赚点快钱就跑的股票,是不是也经常让你有“差点就赢”的经历?
莫要被自己的大脑欺骗,时时复盘交割单,才能认清真正的自己,也是改进交易技术的不二法门。
建议养成一个工作习惯——写下你的交易计划。白纸黑字的,多好!
04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前期获取的信息比后期信息有更大的影响力。一般大家喜欢用首因效应来解释人与人交往时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不过首因效应并不局限于人群交往,人们对事物的观点普遍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
这意味着在我们做投研决策时,率先接触到一只股票的优点,会对这只股票形成好的印象,进而淡化他的风险;而先接触到一只股票的缺点,会降低我们的风险偏好,需要更多的优点才能对冲掉这些缺点。
对于这个第一印象分的问题,或需和如何更好读书同理。“书读百遍”可能不如“书读百本”,而“书读百本”可能不如“书读50本,有些读5遍”。
股票研究,广撒网,多比较,重点跟踪。
最后强调一下,我们列举的这几条(以及书中提到的更多隐性思维),在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已经深入骨髓,没有外界的提醒,我们自己很难意识到。如何解决这些思维误区?唯有对这些误区有足够的认知,并且有意识的提醒自己,将正确的行为方式培养成习惯来取代这些本能的潜意识,才能避免大脑对我们的欺骗。
抛砖引玉,希望团队的倾心之作能够让您有所收获!点赞、在看、转发三连是最好的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