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与 哲学

洪堡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永恒成果,首推诗与哲学。”不知道我们这边的人信不信,我想反正在德国,这句话还是很有份量的。而作为里尔克之后最优秀的德语诗人策兰同当时被认为最重要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在1967年的会面无异于火星撞地球,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他俩的会面,是处于诗和哲学之巅的两人的会面,可惜当时没有录音录像设备,关于那场会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人们只能通过两人之后的只言片语来进行想象。直到现在,由于保密的原因,一些相关的文献仍不能公开,但是关于这次会面的著作和公开发表的文章已不下百种。

最著名也是最有价值的无疑还是策兰在会面后写的那首诗,老话重提,因为不懂德语,从个人角度出发,还是觉得吴建广翻译的较切近原文,主要因为他译的诗要对应上伽德默尔的文,诗文相互映证,再加上伽德默尔是德国人。而对于我将要引用的这首诗,伽德默尔可以说是间接的参与人,他是海德格尔的学生,在海策两人会面的黑森林呆过一段时间。

一图顶万言

我们先从诗名《托特瑙山》说起,托特瑙山就是海德格尔隐居的黑森林所在托特瑙堡附近的山坡。有时托特瑙山和黑森林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海德尔的小木屋所在的地方。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这本书的扉页上标着:

献给:

埃德蒙特·胡塞尔

以示敬意和友谊

黑森林·巴登·托特瑙堡

1926年4月8日

胡塞尔是海德格尔的老师,他们的恩怨的复杂精彩本文不谈。策兰的诗以《托特瑙山》为题,直指主题,他还把这首诗赠送给了海德格尔,并且收入诗集《光之迫》中。通常认为那次会面因为两人的背景,一个是纳粹集中营中全家被杀的唯一幸存者,一个直接就是纳粹党员并且在战后对纳粹的行为一直保持沉默,注定他们的会谈绝不会是什么相谈甚欢。

这首诗有八节,每一节的末尾都是逗号,只有在全诗的结尾是句号,先看前两节:

山金车菊、小米草,这

来自井泉之饮,井架上有

木雕星块,

在这

小屋里,

孟明的译文是这样的:

山金车,小米草,

舀口井水喝,井上有颗

星星骰子,

在那间

小屋里,

再就是王家新的译文:

金车草,小米叶,

从井中汲来的泉水

覆盖着星粒。

小木屋里,

伽达默尔在《在虚无主义的影子里》提到:我自己就知道那个小木屋,在那里停留过好几次。那时还没有自来水管道,在小屋前面有个山泉饮水处。我常常和海德格尔一起在泉水边用流动的水刮胡子。在井泉的支架上有一个雕刻成立体的星形装饰物。

如果没有伽达默尔的描述,不知道这些客观事实,译者就会在星上做文章,甚至有人把那星直接解释成纳粹逼迫犹太人佩戴的黄色六芒星,不过可能策兰见到星形特就赌物思情也说不定。而其他的如山金车、小米草是两种草药,在黑森林常见,而策兰在植物知识上又非常博学,所以轻易便拿来入诗了。还有是在这还是在那小木屋里,我不懂德文,也不去深究,觉得无伤大雅。而王家新的译文在第一节后用句号,不知是录入错误还是不加注意,不得而知。

再看第三节:

写进留言本的

——那些人的名字已经

在我的之前收入其中?——,

写进这留言本的

一行文字,怀着

希望,今天,

希望一位思者的

来临的

话语

在心中,

伽达默尔说到,海德格尔有一个习惯,就是要求来小屋做客的人在留言本上留言。策兰无疑进入了那间小木屋,并且在上面留言。

可能策兰对这次拜访怀有希望,希望海德格尔说出一句他希望听到的话。至于策兰在留言本中写的是否就是诗中所写,从伽达默尔的角度来看是不得而知的。这节诗中的第三行,破折号和逗号连用,三个标点连在一起,译者都保留了下来,但我看到的德文原文是没有那个逗号的。

再看看孟明的译文:

书中

——接受过谁的名字,

在我之前?——,

这本书中

写下的那行字,怀着

一份希望,今天,

盼望一个思想者

说一句

掷到

心坎里的话,

孟明的译文里有注,说在France-Lanord写的《保罗·策兰与马西·海德格尔:一次对话的意义》书中指出,诗人在留言本上写的是:“走进小屋之书,带着瞥见井上之星的心情,带着期待一句话掷到心坎里的希望。”这本书是法国人写的,我无从得知书作者是如何翻译成法文,再被转译成中文这其间的各种变化,只是觉得孟明把星译成星星骰子,可能就对应着这里的掷字。可是井架上的星形物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这样的译法令人费解。

我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说策兰写的原文是:“Ins Hüttenbuch, mit dem Blick auf den Brunnenstern, mit einer Hoffnung auf ein kommendes Wort im Herzen. Am 25. Juli 1967/Paul Celan.8”。我真不知道如何翻译,勉强译为:走进小木屋,看到井泉上的星,怀着即将来到的话语的希望。1967年7月25日/保罗·策兰.8。其实和孟明的提到的差不离。

再看看王家新的译文:

题赠簿里

——谁的名字留在

我的前面?——,

那字行撰写在

簿里,带着

希望,今天,

一个思者的

走来

之语

存于心中,

北岛在《时间的玫瑰》里指出了王家新翻译的一些问题,我不敢置评,但从前两节“泉水/覆盖着星粒。”来看,再到“那字行撰写在/簿里”以及“走来”,觉得有点强译,可能跟译者对该诗的背景了解的不多有关。

再看下面三节:

森林草地,没被整平,

兰花和兰花,单个,

生硬的,后来,在行驶中,

变得明晰,

行驶我们的,这个人,

在一旁聆听,

孟明的译文:

林中草地,未平整,

兰花兰花,各自开,

后来,在车上,鲁莽

溢于言表,

为我们开车的,那人,

也听见了,

王家新的译文:

森林草地,不平整,

红门兰与红门兰,零星,

生疏之物,后来,在途中,

变得清楚,

那个接送我们的人,

也在倾听,

首节的第一句各种译法区别不大,还是先看看伽达默尔是怎样解决这段的,他说:接下来的场景,肯定是在散步,而那里的草地确实如此,不过读者不用亲自去那儿才能理解。而对思想者来说,路本来就不会平坦。兰花还是红门兰,没必要去争执,而吴建广的“单个”和孟明的“各自开”都能很好的表现出两个散步者虽走到一块儿,但是每个人却是独立的。而王家新的零星,从伽达默尔这里看来,那就是误译了。

下一个场景是策兰在车中回家,车上应该还有另外一个人和策兰聊天,而开车带他们的司机也听见了他们的谈话。刚开始时策兰没明白海德格尔的话,觉得生硬,但是和车上的人聊天后觉得明晰起来。从这里看,孟明的译文就有点问题了,只是为了通顺而差会了意思。

后面一节,怎么译好像都问题不大。再看最后两节:

踏行

一半的圆木

小径,在高地沼泽,

潮湿的,

许多。

孟明的译文:

走了一半

高山沼泽地的

木排路,

湿物,

很多。

王家新的译文:

这走到半途的

圆木小径

在高沼地里,

非常

潮湿。

在托特瑙山顶的确有沼泽,人们用圆木搭成小径,使潮湿的路变得可以行走。但是这条圆木小径只搭了一半,行走在上面的人并不能完全通过这个沼泽,得半路折返。这是伽达默尔说的事实,而策兰写出来是暗示和海德格尔的谈话没有得到想要的那句,而这次会面也是一场思想上的冒险,一不小心就陷入湿地。

如若伽达默尔所说,孟明的译文就有些问题,王家新的也不够明白。至于最后一行,策兰的风格是用断行来强调词语,王家新搞反了。

一句话,经过精心的断行和分节,成了一首著名的诗,策兰的诗艺在这里有所表现。

这首诗经常被解释为策兰与海德格尔的对抗,策兰看见星形物,怀揣着对纳粹的仇恨,想要海德格尔说出一句愧疚的话而未得,这是一个失败的会面。不过伽达默尔并没有过分演译,而詹姆斯·K·林恩在他的《策兰与海德格尔:一场悬而未决的对话(1951-1970)》书中对这次会面研究颇多,至少之后策兰和海德格尔并未断绝关系,还互相赠书,而当时的情境具体如何,只能是悬而未决了,期待更多的档案资料而解密。

顺便提一下,我找到的这首诗的德文原文:

TODTNAUBERG

Arnika, Augentrost, der

Trunk aus dem Brunnen mit dem

Sternwürfel drauf,

in der

Hütte,

die in das Buch

- wessen Namen nahms auf

vor dem meinen? -

die in dies Buch

geschriebene Zeile von

einer Hoffnung, heute,

auf eines Denkenden

kommendes

Wort

im Herzen,

Waldwasen, uneingeebnet,

Orchis und Orchis, einzeln,

Krudes, später, im Fahren

deutlich,

der uns fährt, der Mensch,

der's mit anhört,

die halb-

beschrittenen Knüppel-

pfade im Hochmoor,

Feuchtes,

viel.

策兰的研究在西方非常火,而这首《托特瑙山》更是被研究的相当透彻,我写篇文章完全没必要。把三位翻译家的译文放在一起比较似有不敬,但是做为一个中文读者想尽量读到离作者最切近的作品,我也找不到其他好办法。唉,仅供自己看吧。

(0)

相关推荐

  • 读海德格尔之前,该打什么疫苗?

    今年出版了不少德国哲学家的传记性作品,比如布鲁门贝格的传记(Der absolute Leser. Hans Blumenberg. Eine intellektuelle Biographie):瓦 ...

  • 读策兰的一首小诗

    老调重弹,我很喜欢策兰的诗,从来也不认为自己能读懂他的诗,有的只是对其中某个词语或某行诗句有所感触.对诗我一直没有过多的投入,我说的是看,更别说写了.老S是一个诗人,也把我当朋友,而且他是一个老诗人. ...

  • 王家新:在高铁上 | 诗与诗学

    王家新:在高铁上 童年的青黄麦地,现在只能在高铁的窗口上看了. 好在我并不伤感. 我打开手机看新闻, 垮掉的桥,摇晃的楼,出走的大象, 在地下车库里被拽出来的证人, 被捂住嘴的北方的尖叫 或南方的尖叫 ...

  • 但丁(Dante)作品中的诗与哲学

    史家和中世纪政治理论的学者常常抱怨但丁的"保守主义"--他们喜欢这样称呼.他们认为但丁的观点是反动的,它思乡病式地许诺了一个很快将被抛进历史垃圾堆的社会的概念.[1] 我们当然同意 ...

  • 诗与哲学之争:古希腊时期的诗人与哲学家

    "诗与哲学的论争"从公元前6-前5世纪以来就贯穿始终,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论争的内容和焦点也不同,其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历史上,公元前6-前5世纪之前,诗与哲学之间并不存 ...

  • 第1494期【教研名家·何郁专辑4】既是诗的哲学,也是哲学的诗 ——解读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卓玛 亚东 - 故乡·卓玛 导读 郭沫若先生的<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女神>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时代的精神.<女神>第一次以定义中国现代新 ...

  • 温奉桥:诗的哲学与哲学的诗——读阿尔丁夫·翼人《沉船》随札

    温奉桥 阿尔丁夫·翼人无疑是当代最活跃的代表性诗人之一,其创作的<母语:孤独的悠长和她清晰的身影><被神祗放逐的誓文><神秘的光环><新月上的蓝宝石:十月的撒 ...

  • 【诗论】谈诗与哲学

    谈诗与哲学 程广云  王颖  1  问:老师您好!听说您一直都很喜欢诗歌创作.我首先想问您的问题是,您是怎样接触和了解诗歌的呢? 答:这个问题要分几个阶段说.最初我们那个年代(文革年代)整个文化环境就 ...

  • 荷尔德林:在诗与哲学之间

    荷尔德林:在诗与哲学之间 荷尔德林:在诗与哲学之间  李永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德国文学博士 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写道:"就现代性话语而言,从18世纪后期开始,现 ...

  • [诗的哲学滴语] 学诗所感悟到的

    本帖最后由 二荷伞 于 2014-1-9 23:20 编辑 [诗的哲学滴语] 学诗所感悟到的 二荷伞/文 让情入诗,那么,这情便是步入到了诗意的境界:让诗被打动了情,那么,这情便会有了诗意化的情感生活 ...

  • 中国的“诗酒哲学”传统

    萧萐父先生曾经讨论过哲学史研究中"纯化"和"泛化"问题,重视哲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间的内在关系. 他说:"文化是哲学赖以生长的土壤,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

  • 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 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 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的有滋有味。

    整天看着电脑.手机.你有多久没静下心写字了,科技的进步,电脑的普及,一只鼠标替代了笔,替代了笔的各种功能.而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已经可以代替电脑作为人类文明的工具了,而记载人类文明的工具之一的笔,则默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