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富春三小徐飞扬母子 亲子共写东梓关
徐飞扬母子 亲子共写东梓关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
走读东梓关活动会员习作
写在前面—题记|
北大才女赵婕说:“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不仅仅是做父母,人生的许多时刻都应该懂得进退。”
经常有人聊起: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还是养儿防老?终于听到一个令人感动的答案:为了付出与欣赏。
我们总是寻找各种范本,指导着自己怎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最好的范本之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给予了孩子什么?需要父母给予孩子什么?希望你在这里能得到启发!
——小编
东梓关的怀念
富春三小 徐飞扬
“一介书生,踏江而来;心怀天下,文章锦绣!”每每掩卷而思,郁达夫先生就以这样的形象向我走来,他是我心中的文学战士和圣人。今天有这样的机会,以“郁达夫文学院”的名义,循着先人的足迹,去先生笔下的“东梓关”走一走。
走进村史馆,受到了土生土长的东梓关人朱老师的热情招待。她饱含深情地向我们介绍:东梓关有“西下严陵滩、东流第一关”的美誉,有许多关于“孝”和“义”的历史人物故事;许家大院建于百年前,占地700平米,被人称为“许十房”……朱老师娓娓道来。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幅东梓关的历史长卷,那些人物、那些故事让我们沉浸其中,遐想不已。
接着,朱老师又带我们参观了“许家大院”。几处依水而建的老房子傲然挺立,高高的白墙耸立在蓝天下,犹见当年的巍峨。墙面有些斑驳,灰色的印记留下了风雨的影子,好几处已经脱落,仿佛老人眼角的皱纹,那是岁月的痕迹;高高的屋檐上是灰黑的瓦。瓦楞上长满了青苔,摇曳的瘦弱的小草,无声地向我诉说着当年的时光。随着人流走进许家大院,都是木结构的老房子,精致的雕刻栩栩如生,又有沧桑的感觉。我轻轻抚摸着这样的柱子、窗台……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达夫先生正在奋笔疾书,富阳风貌便深深印在了纸上……一处地方,有着这样的历史,怎能不打动人呢?
随后,我们来到了东梓关埠头。在山水之间,我们郁达夫文学院社一行在江边的亭廊朗读起先生的小说《东梓关》,享受着文学带来的温暖。我静静地坐在江边,江水缓缓东流,清澈又透明,远处的青山层峦叠翠,山水相依让人的心灵无比平静。几艘渔船惬意地飘流在江面,荡漾着属于它们的自由。“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似锦,来往春江有钓船。”我的耳边响起了这样的声响,穿越了时间,穿越了距离。我不由站起身,与小伙伴一起读起了《东梓关》的片段,用心诵读先生的文字,这一刻,我觉得我与先生就在一起!
江风徐徐吹过,吹过先生笔下的“姐妹山”,吹过“越石庙”,吹过苔印苍苍的石阶,我们正走在先生走过的路上。长衫之下,铁骨铮铮;文字之中,民族风骨;富阳的书生英雄,东梓关的怀念,我们永远的怀念!
徐飞扬 来自富春三小五(1)班学生,一个善良、朴实、阳光的男孩。曾被评为富阳区美德少年,获得过富阳区25米蛙泳第一名、富阳区观察实验评比一等奖、杭州市读书征文三等奖、富阳区读书征文二等奖、首届“郁达夫文学奖”优秀奖等。
最好的爱就是陪伴,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收获!
慢走东梓关
富春三小 徐飞扬妈妈
天下文章事。一处境地,因文章而流传,一木一石便有了文字独有的气质。所以,走读一座城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倾听文字的故事。东梓关是达夫笔下的一处境地,身处富阳却没有好好走过,是因为心有敬畏。我总认为这样的地方是需要阅读才能去游走的,所以,拣了一处安静的光阴,静静地阅读《东梓关》。安静的一隅,文字馨香,纸上翻起了那些鲜活的影像;故乡的江,故乡的人,还有流浪的心。在这样安静的午后沉下去,文朴的身影便愈来愈清晰,望得见他的长衫上的褶,眉眼间的寂寞。甚至能够感受他呼吸间的温度:轮船离埠开行之后,文朴对着渐渐退向后去的故乡的一排城市人家,反吐了一口如释重负似的深长的气。因为在外面漂泊惯了,他对于小时候在那儿生长,在旅途中又常在想念着的老巢,倒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压迫……文字如小城的江水,一下一下拍打着在生活中沉沦的枯竭,一些原本麻木的心思又渐渐开始鲜润起来,一如在杯水中翻滚的绿茶,与另一个自己把盏对茗,也许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渐渐忘却的温度开始醒转。这就是最好的救赎吧?我想可以了,现在可以去东梓关游荡了,以达夫的名义。
终于叩响了青石板的路。带着苔印的白墙黑瓦安静地矗立着,不带一点烟尘。青色的瓦楞间偶有不知名的小草轻轻摇曳,许在叹息难辨那年的风;庭檐之间老木着了沧桑的颜色,许是等待早已不能回转的人;方塘肆意地横躺着,倒映着几处花草小景,我却望见了不同的年年岁岁沉沦在水中央,达夫那年的月,今日的暖阳,不同的你和我,都住在了水的心,万丈红尘莫不是方寸之间?莫名的思绪清清浅浅,很容易迷失在这样的境地。走进村史馆,走进许家大院,我原本就是一个可以在人群中流浪的人。曾经的许十房也好,曾经的徐竹园也好,如今只能在这些老房子里努力想象他们的模样。走入一进老房子,不想去记忆房子的名字,我只想看一看这些木石的风霜。木质的窗,木质的楼阁,已经成了黝黑的颜色,我知道这是时间的皱纹,多少风花雪月消散在木的缝隙才换来这样的颜色?走上楼梯,吱吱作响,曾经的荡气回肠或风花雪月挨不过岁月的风霜尽消失在廊檐尽头;小轩窗外,有过怎样的凝望?亦或只是没有结果的等待?一个房间连着一个房间,走不尽的木廊,仿佛旧人来来回回的一生。这一刻我有着岁月的重叠感,从未来过却又似曾相识,从一处境地到另一处境地。时光便深深浅浅地荡漾开去。穿过后院的池塘,坐上石廊,日子就在安静里或开成了一朵昨日的花,或零落成了去岁的雨。思绪飘荡开去,落在阳光里的朽木,落在天井的光影,也落在若有若无的流浪。
从老房子的迷失中走出来,走向东梓关埠头。一江春水轻盈透亮,远山叠翠,渔船悠悠,遥望,遥望到看不见的远方;当山与水没有尽头,当视线可以一直缠绵到天边,心就没来由地安静下来,然后深呼吸,排除积压的浊气。唯有山水永恒,也许此刻脚下的青石达夫也曾留下脚印,也许面前的一江春水还记得达夫的音容,此刻却是一个从未见过的陌生人,默默倾听着远山近水的心跳,我忽然感觉从容起来,就像达夫所描绘的“如释重负”,也许本来就应该在山水间的,我们都不应该被各自的“房子”囚禁。姐妹山固执地落在江心,东梓的传说源远流长。山水永恒,把我与达夫两个不曾相遇的人,神奇地穿越在同一个境地。耳边童声响起来,原来是文学社的孩子们正朗诵着《东梓关》。安静又美好。也许,多年以后,又有一个名字会荡漾在东梓关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里,人与事就这样交叠,东梓关也会在岁月里愈久弥香,也许,这才是最好的轮回吧!
在这样的时光里,遇见东梓关,遇见文字,也遇见昨日书生。叩响脚底的青石,听一声檐角的叹息,时光重叠在这一刻。在东梓关游荡,江水渐渐绿成了这座小城的春——即使江水从没有重复过;树叶渐渐张扬成发酵的夏——即使今年的叶子永远不是去岁的那片。东梓关就这样站在时光的流,达夫消逝在那年的风尘,我却看到他依旧在东梓关的阳光里微笑,甚至融化在我们的眉眼间。终于懂得生命不息,循着文字打捞丢失在时光里的人与事,一座城就有了悲欢喜乐的温度;循着文字渐渐找回迷路在旅途的自己,一个人内心便有了明亮的颜色。所以,把心安放在一趟“如释重负”的旅程,爱上文字,爱上一条江,爱上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东梓关
为传承郁达夫人文精神,拓展文学传播渠道,2017年3月,郁达夫研究学会发起并成立成立少年文学院,旨在挖掘与培养有文学爱好的青少年,组织开展文学活动,为本土文化发展及后备文学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文学院将定期组织开展名师讲坛,作品研讨;组织采风,访问活动;组织创作沙龙,传授文学创作技能;开辟作品发表园地,促进创作进步;开展文学交流,等一系列公益活动。我们将邀请郁达夫研究学会优秀的老师,专家作为我们的指导老师给予孩子们创作引领,对走读、写作等活动进行指导。
期待优秀的你加入我们,一起成长......
来稿请发送至332002779@qq.com邮箱,别忘记照片与个人简介联系方式哦!
名称
文学院会员家长群
热线
15658112999
联系人
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