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出自一个青春少女之手,第一次看到题目的时候,我吓了一大跳,同样的题目,哲学家罗素也曾洋洋洒洒写过好几千字。读过小姑娘的这篇之后,不胜钦佩!在我们眼中的孩子们,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些会把我们大人难倒在地,更多的问题,他们只是问问而已,其实自己会找到特别棒的答案。难怪人们说,孩子会让父母重新成长一次。感谢小姑娘写来这篇文章,也让阿姨收获良多。本来这个题目对我而言是一个问句。在听过《浮夸》之后,问题越发的大了。但又在看了《滚蛋吧!肿瘤君》这部电影后有了答案,所以将想到的写下来,也是对自己的激励与影响。我从小就是一个爱胡思乱想的人。从姥爷去世之后,我第一次真切的认识到了死亡。我的脑海里便不时出现有关死亡的问题。无论绕了多少弯,最后都只有一个主题:既然会死,为什么要活着?我所存在于这世上的意义在哪里?或者说我们该怎样去活着?对于曾经的我来说,这是一个无解的迷团,不断地追问自己,只带给了我无尽的恐惧与空虚。因为没有人知道,你是将死于下一秒或又是某年某月某日。死了,一切都没有了,连回忆也烟消云散了。没有人会再记得你的存在,既然如此,与那朝生暮死的蜉蝣有什么区别呢?我问过很多人,他们的回答都不够令我满意,或者说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使我消除这种来自心底的恐惧。我一直在思索着,疑问着。偶然听到陈奕讯的《浮夸》,这歌名是很吸引我的,因为它很特别。它的旋律也很别致,充斥着一种莫名的荒诞,却又使人有沉重的感觉。本来这首歌是写给“哥哥”张国荣,向他的死致敬的,但被作曲人、填词人写成了一首写“小人物”生活及内心自白的歌。他们在生活中无人重视,没有存在感,通过浮夸的行为来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关注,即使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消遣谈资也在所不惜。我与这个“曲中人”有着深深的共鸣。于我而言,我不喜欢也不想要自己这本就短暂的一生淹没在人海中。我也希望能成名,出众,受到大家关注的目光。可我也不想浮夸地生活,只为博得别人的一瞥。说到底,“浮夸的曲中人”只是想证明自己存在于世上的意义,也就是在向我重申那个问题——在明知死亡的情况下,该怎样活下去。也许是冥冥中的指引,在我不断纠结要看哪部电影时,有种暗示,让我选择了《滚蛋吧!肿瘤君》,我也因为这部电影受到很大的启示。熊顿其人,我是很久之前就听说过的。只知道她是一个画漫画的人,因在与肿瘤的抗争过程中画了一部名为《滚蛋吧!肿瘤君》的漫画而出名。电影中白百合的演绎使她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有不少情节是人为编造的,但感人至深,收获良多。电影中,当熊顿得知自己患上绝症时,同室的病友问她:“你害怕吗?”,她说:“怕什么?”病友说“怕别人的生活才刚开始时,我们就已经结束……”她说:“你要相信,上帝为我们安排的每一次折磨都是有意义的。”在剩下的日子里,熊顿与朋友们去吃曾经觉得很贵的美食,因为化疗要掉光头发,朋友们陪她一起剃成了光头,戴上不同款式的假发,拍搞怪的照片,拍属于他们的婚纱照。熊顿也曾独自去漠河看星星,去北极探险,在山巅上看日出,学跳探戈舞,在舞台上尽情表演……她说:“人活一辈子,最重要的是爱与被爱” ;“死是结果,但怎么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哭着过一天是一天,开心过一天也是一天,所以要大摇大摆的过每一天”;“活着就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以前总觉得太晚了,现在发现什么时候都来得及”。虽然熊顿有点“二二”的,看起来没心没肺,但在近在咫尺的死亡前,她意识到了她想要的是什么,也最大程度的完成了自己的愿望,把满满的爱与希望留给了好友与至亲。
她的灵魂已在天堂飘荡了许久,她却以最真实的方式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那便是——
去完成想做的事,去爱别人,也接受爱,就算明天要死去,也让自己的人生充满精彩。
不再去惧怕死亡,因为那是必然的结果,而要尽可能享受其中的过程。在我看来,这就是对于我们该怎样活下去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