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号称能够涵盖大部分新闻学参考书的公开课是怎样夸下惊天海口的?

· TuTouSuo ·


 迷惑的新闻学 

 迷惑的参考书 

学新传的人,我打包票,百分之八十都会觉得传播学拥有对我们而言难以摆脱的魅力。那些看起来富有灵气的理论,充满高深思想的哲人,那些在符号与意义间来回摆动和游曳的语句:媒介即隐喻、媒介即人的延伸、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符号互动论、沉默的螺旋、意见领袖、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如果非要形容起来,传播学像是与社会连接的锁扣,它弥漫于每一场交往对话之中、散布在每一时刻的亲密关系里。

随时随地的,你可以看到这个学科在贪婪地吸允着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营养,试图去解释这个世界上最为普遍的一件事:传播。

而相形见绌的,是真正在新闻与传播中起着引领作用那个关键词:新闻。

它总是显得有些枯燥、乏味,甚至让人看得眼皮打架、口干舌燥。与「传播」比起来,新闻的内容好像更加的捉摸不定,阅读它的时候总像有一道无形的墙壁将读者与书写者区隔开来,硬是不让二者有个爽快的会面一样。

这还不算什么,新闻最大的问题是和政治结合的过于密切。毋宁说在学新闻,就算是讲正拿着一本政治书仔细揣摩也不为过。

这样两个关键词的结合,倒不是我不怀好意地贬低新闻学的可读性,而是真是每每翻开这些教科书,脑子就只想指挥眼皮瞌睡,这可就算是站到了通风口想要清爽一下都没有办法解决的疲倦。

除去这些毛病,新闻学还给人一种困惑:究竟学过这些内容之后要如何运用?如果说读完传播学和网络传播之后是一种头昏脑胀式的信息过载,那么读完新闻学倒不如说是颇得一份「好像什么都读了,但也感觉什么都没读」的不明不白。

都说「新闻无学」,那这动不动数十万字的教科书究竟说了些什么要紧事?

在过去的三月、四月,我们解决了传播学那令人苦恼的复杂性,解决了网络传播学复杂而又丰富的学习方法;那么在已经到来的五月,我们将进一步对新闻学进行解释。

现在各大院校的参考书大部分集中于这样几本必读书目: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第七版

《新闻学概论》马工程版 第二版

《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 第四版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修订版

还有其他一些例如浙江大学出版的邵志择的《新闻学概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骆正林的《新闻理论教程》。

但无论如何,这些书都有几个共同点:

一点点枯燥、一点点无聊、一点点陌生、一点点不想看。

既然如此,作为新传保姆的秃头所,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必然将伸出援手,试图将这所有的「一点点的痛苦」转化为「一整天的痛苦」。

于是,你将收获5月8号的一节「不上就不上,一上就上一整天」的「新闻学划重点课」。

而这堂课夸下的海口是:

试图涵盖所有新闻学参考书的写作逻辑、组织内容;让所有的枯燥、无聊、陌生和不想看停留在5月8号;一天搞定新闻学的出题方向、考察逻辑和学习重点。

这节课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拆解新闻学,祛魅新闻学,让它变得熟悉、变得简单、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海口是这么夸下的,具体情况是不是这样,那就等你们来听看看了。



🧩

· TuTouSuo ·

 学好新闻的第一条规则 

 新闻学究竟是如何而来 

为什么会觉得新闻学很陌生?很枯燥?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新闻是一个专业,它不像是传播,我们日常生活里无时无刻都在使用传播、经历传播,我们可以随时找出若干个例子来解释书本上出现的理论知识,过去的经验允许我们对这些看起来晦涩难懂的传播道理作出解释,比如书上说的传播的意义空间,我就能联想到我和我妈之间永远鸡同鸭讲的传播隔阂是如何出现的。这就是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的相似带来的优势。

但是新闻不是,我们鲜少有人真的做过新闻、编辑过新闻,去到过报社、电视台里目击过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平时我们也几乎不会捧着报纸、守着电视机观看新闻,更别提是去关注新闻生产的过程了。

这就是我们在阅读新闻学教材的时候产生的「疏离感」,我们很少能够不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解释、观察这些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书本上说新闻媒介引导舆论、引发舆论,那究竟何为引导、何为引发,这些对于不了解新闻工作的初学者来说都太过遥远了。

既然遥远,就不亲近,既不亲近,自然无感。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继续讨论。正是因为新闻是一个专业,新闻学自然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像是医生、律师一样,这个专业是从实践中不断形成学科的。我们学习到的这些知识体系都是以往的新闻从业者以实践经历总结而来的内容,它与真正的新闻工作有着非常强烈的关系。就像是医护人员必须要亲手解剖、练习下刀、扎针,律师必须要有模拟法庭一样,新闻学也必须真正地做几篇新闻,才能够知道这个学科里讲的新闻生产、新闻选择、新闻价值、新闻客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但很遗憾,我们没有这些可供实践的场所,更别提经验了。所以,书本上的知识只能依靠头脑中的想象,但是我们又没有实践过,这层想象就建立不起来。由此,断裂感就出现了。

既然断裂,就不熟悉,既不熟悉,自然昏昏欲睡。

🧩

· TuTouSuo ·

 学好新闻的第二条规则 

 新闻学的一个场域、两条路径 

那么,如此令人昏沉的新闻学究竟如何下手?

其实我们已经找到了此前觉得这个学科枯燥、无聊、无法下手的原因——对新闻业的实践内容不够了解和熟悉。

这种不熟悉除了让我们对这个学科生出一种「不知所云」感之外,还会让参考书上讲的很多知识变成「零散的碎片」,根本无法将其进行有效的串联。就拿最普遍的一本书,李良荣教授的《新闻学概论》来说,里面洋洋洒洒二十几章的内容,是不是让人读起来觉得好像这里说一点、那里说一点,但也不知道几十个章节之间可以用这样的逻辑进行串联,甚至不懂读完之后,这本书究竟要怎样进行记忆,它的考点又在哪里。

既然如此,为了更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直击重点」。如果这些迷茫的情况都是从「不了解新闻这个专业」开始的,那我们就从这个专业出发,去明确「一条新闻被制作出来需要经历哪些步骤」「这条新闻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在这个「新闻生产的场域」中,究竟存在着哪些影响因素,它们又是如何「控制」了新闻的生产、分发和传播。

这是了解新闻学的第一个逻辑:新闻的场域。

然后,我们再继续顺藤摸瓜,去聊聊新闻这样在大众媒介环境中出现的内容生产产业在网络媒介时代下又会生出怎样新的变化来。

在这里,我们将通过「传统+新兴」两条路径对「新闻学」进行更深层次的解剖和洞察——相信我,这也是新传考研出题的重要且关键的方向——新闻学终将与网络传播相汇聚。

 🧩

· TuTouSuo ·

 学好新闻的第三条规则 

 站对立场、明确理想和使命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有两条规则在手了,如果能够对新闻的专业性、生产逻辑和变化有所了解,那么恭喜你,在新闻学的考场上,你已经手握50%的分数了。那剩下的50%,这片半壁江山,就必须拱手让给我们看似和政治脱不了干系的新闻立场了。

记住,在咱们国家学新闻,什么都可以不记得,但是绝对不能忘记梁启超先生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新闻是党的耳目喉舌」。

如果说在西方,新闻自由、第四权力、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客观性是指导他们新闻实践的重要标准;那么在我们国家,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那个男人的新闻思想,就是所有一切新闻工作的立足点。

这个点没有站好的话,就甭谈新闻理想和新闻抱负了。

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学总是读起来又红又专的原因。

 🧩

· TuTouSuo ·

 学好新闻的第四条规则 

 参加秃头所的「新闻学公开课」

很好,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喊你们来听课。没啥别的想法,就是觉得人多热闹,人多比较不孤单,比较快乐。

在这堂课上,咱们力求突破这样几个瓶颈:

1.没有新闻实践经验导致的与新闻业疏离感太强

2.不明确新闻学究竟如何出题导致的学习没有重点

3.脑海中没有新闻学科框架导致的知识点记忆零散拖沓

在课上我会告诉姐妹们几个比较重要「新闻学思考逻辑」,不管是哪一本参考书,但凡是用了这个逻辑,没有一本是咱们组织不起来的。

除此之外就是会对「新闻学概论」为基础,串联其他几本参考书的知识。

一来是帮助大家更好地利用多元的教科书,形成一个超级庞大的、完整的、全面的新闻学框架体系——并且这个体系是连带着真题考察方式的;

二来呢,也能够最大程度上将新闻学划重点课不局限在某一本书,造福更多的、使用其他参考书姐妹。

手把手划重点参考例子:

总之,已经上过我们传播学划重点和网络传播导读课的朋友继续来听,三大学科框架直接呈现;没上过这些公开课的朋友也及时加群,赶紧去听。十几个小时的课,早听早超生。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