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越剧《南冠草》的改编始末,及夏完淳的舞台形象想望
《南冠草》编剧毕华琪写过一篇文章:《从越剧<南冠草>的再修改谈历史题材的古为今用》,如今看来不免有很浓重的时代气息,但还是很有意义的。从文章里,不但可以看到越剧《南冠草》改编始末,也折射出了五十年代越剧人,面对历史爱国剧这样一个筋骨分明的类别时所感到的彷徨,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竺水招的现场录音,竺小招的现场配演,不可能再会有这样的演出了01 原文(节选)《南冠草》是郭沫若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名著,剧中歌颂了明末青年爱国诗人夏完淳的爱国行为及坚贞的民族气节,鞭笞了以汉奸洪承畴和叛徒王聚星为代表的无耻败类。将《南冠草》改编为越剧上演,是一九五三年的事。当时剧团的主要演员和编导经过第一次文艺整风学习,认识到提高剧目政治思想水平的重要,将这个戏改编,突破了当时才子佳人戏充斥越剧舞台的状况,是个很大进步,因而上演后立即受到文艺界的重视、支持,也获得了观众的欢迎。七八年来它一直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不断在和地上演。南京市越剧团几年来曾对《南冠草》进行了五次比较大的修改。但五次修改,都始终没有使剧目的思想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现在检查起来,主要是由于改编者思想上存在问题,认为这个戏的主题思想没有问题,要加工的只是在艺术处理方面。我们只是考虑如何摆脱原著话剧结构的限制,使之适应戏曲表演的要求以及如何保持原著的诗剧气氛,使之更为优美等等。因而就戏改戏,在一些具体情节的安排上争论不休,不得要领。裨上这正是离开了毛主席教导我们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原则来考虑问题,离开了剧本的主题思想,孤立地研究艺术处理问题。这样来提高戏的质量当然是不可能的。今年春节,继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的学习之后,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剧团里开展了“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反对文艺上的修正主义思潮”的学习。通过这次学习,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认识。这样,我们就重新研究了越剧《南冠草》的改编本,又对剧本作了再一次比较大的修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正确理解和体现了原剧的积极因素。过去的改编工作中虽然注意表现了夏完淳、刘公旦等爱国志士的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的英雄气概,但对《南冠草》全剧的理解始终局限于“历史悲剧”的概念,因此在不少地方往往追求悲剧效果,使剧情蒙上一层伤感低沉的色调。例如在《狱中》《受俘》两场戏中,过多地渲染了母子、夫妻生离死别之情,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英雄人物的形象,也与今天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这次修改则适当加强了夏完淳的母亲、姐姐、妻子等的正义感和对清廷残暴统治的仇恨,使这个父子两代为抗清而牺牲的家庭,产生了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避免了一般的离合悲欢。又如,过去几次修改中,由于偏重追求所谓诗意和悲剧的气氛,曾一度将全剧结束在《狱中》夫妻永别一场,显得非常压抑;这次修改以《骂贼》一场结束,夏完淳在痛骂洪承畴之后,意气昂掦,从容就义,显示了正义力量的不可战胜和反动黑暗势力的卑贱渺小。此外,过去我们的本子中引用了夏完淳的一些过于哀婉的诗句,例如曾把《大哀赋》中:“草入语儿之馆,月明响屧之廊,美人则紫台黄土,英雄则白草青霜。”四句作为全剧的主题歌放在幕前合唱,现在看来是欠妥的。这次修改就换了另外四句:“投军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匈奴头,万里飞腾正有路,缟素秦庭矢报仇。”(编者按:星星眼……好稀饭夫妻诀别后就落幕的结尾……以及,好稀饭“美人则紫台黄土,英雄则白草青霜”作为主题曲。)
其次,在过去的改编本中,我们在刻划夏完淳这个英雄人物身上,将一般封建士大夫在民族危急关头孤立追求个人精神道德完美的“气节”观点和幻想“青史名标”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作了不适当的渲染。在唱词中,好几处都袭用了一些“清风亮节世少有,千秋万古美名留”,“挺立两间扶正气,长垂万古作完人”之类的词句。这些思想都带有封建时代的烙印,我们今天来塑造历史英雄人物时,对这些思想就不应该以赞赏的态度加以表彰。在这次修改中,我们摒弃了这些东西,而努力通过英雄的行动,通过民族革命的历史环境,去刻划人物在民族革命斗争上的英雄性格。还有,在过去的《南冠草》改编本里,没有能把夏完淳、刘公旦等士大夫阶级的先进人物的爱国行动和当时抗清革命的群众运动紧密地联系起来。剧中写了杜九皋这个人物,他是夏完淳的战友,并暗示了他和当时革命群众有联系,但我们把杜九皋的一切活动如营救、探望夏完淳等写成是他个人的行动,并且把他写成一个来无迹、去无踪,行踪诡秘的“侠客”式的人物。现在我们对他的活动作了较多的补充和说明,并突出了他营救夏完淳的活动是出自广大革命群众要求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而清廷统治者正因为畏惧群众的激愤,不得不放弃用长期监禁威胁利诱来屈服爱国志士的幻想,匆匆杀害了夏完淳等人。(编者按:再次星星眼:原来那个个人英雄主义的九皋形象我好喜欢啊……)02 个人碎碎念 一般来说,提及竺水招总是讲她的戏和别家不同。团里自己人这么说,比如蒋鸿鳌;五六十年代的老戏迷更是统一口径。他们所认为的,大抵就是,竺水招演的戏,一般别人尤其是其他越剧人不会演的,比如《陆文龙》《武松》,还有《南冠草》。但我们知道,《陆文龙》还真不是独此一家,越剧里面随便捋捋有一把,就算是《武松》,当年竺水招演这个戏的时候,徐玉兰就在对门,两家打对台呢。《南冠草》说实在的,是个十七岁的少年郎,也不见得能有何独占性。所以,我的理解,一般所认为竺水招所演戏与别家不同,其实是因为她的风格清拔,别无二家,导致她的戏给人一种错觉,好象她演的,别家就不会演似的。独特到就连《柳毅传书》,亦是如此,天底下再也没有这样一个君子了。而从《南冠草》的改编过程,给我感触最大的则是,竺水招风格再特别,她哪怕再也有性格,“我就这样,您爱看不看”,但是,从市场里拼搏打出来的那一代艺人,她们最注重的仍然是观众体验。越剧最合适演什么?越剧观众最能接受什么?没有比她以及她同时代更了解的了。越剧重视才子佳人,讲究悲欢离合,这是发挥了越剧的特长,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有什么错呢?显然,竺水招不以为错。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南冠草》这个戏并不是一开始就适合越剧的,如果能够自由改编戏剧,竺水招大抵不会考虑编演此剧。从它的改编过程来看,所能体现竺水招本人的思路,无外乎是:如何能贴近越剧一些?再贴近越剧一些?以此为基础所做的一切改编及努力。
当然,我们要说,所有的改编都并非空耗心血,由思想来指导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但是,创作人员也并没有简单地把之纲领化、线条化,乃至机械化。《南冠草》的改编有些方面很显然是进步的,就是上面小编星星眼的部分,比如夫妻诀别作为结尾啦,比如以美人英雄的感时之叹啦,这些都是非常合适越剧的,但是改后的部分,淡化个人主义,避免抬高夏完淳历史形象,都是值得赞赏的改编。很显然,这样做更加符合历史剧的“大历史”观点,并且,最关键的,由于竺水招自身能唱得出、演得出这样的涵量,尤其使得这样的改编,铁骨铮铮,正气凛然,少年英雄的声音足以回荡千载,《南冠草》才是竺水招的越剧中,最为独一无二的一个作品。03 夏完淳的舞台造型探佚最后,几经大改后的《南冠草》,竺水招的夏完淳究竟是怎样一个舞台形象?现在只能看看剧照。此外,找到一篇老观众对于夏完淳形象的回忆,原载于西陆网站,《越剧西施竺水招》,作者谢舒。以下文字引自该文,很生动,令人无限向往。
去看彩排,我不为看戏,专为看素面素装的竺水招。彩排开始前,演员在台上走过跑过,打着桃色腮红,眉眼高吊,细窄的鼻影勾勒出粉白高鼻梁,穿着白衬里子的衬裙,飘飘的像走在云里,有时蹲在台口跟台下的人讲话,有时跑到边幕旁指指点点,有人拉水袖整衣领,后台有人咿呀咿呀地开声,江南细糯的悦音在缭绕,忽然琴音响起,转轴拨弦三两声,离开场不远了。竺水招很容易辨认,她的漂亮如此耀眼,一身雪白,头发束在后面,五官精确对位,鹤立。看她飘然走过舞台,脸上表情清淡,我发誓日后去学唱戏,最好唱越剧,演小生。越剧的唱腔柔美婉转,最易表达细致感情,如诉如说,没有南方女人不爱听越剧的。越剧是女扮男装,跟京昆相反。女人扮小生,有女人的清丽又有男子的峻拔。南京越剧团团长竺水招,人是大美人,却是当家小生,被誉为越剧西施。竺水招的戏只要在省委礼堂演,我就非要去看,她演的小生,是第一美男,拍成电影的《柳毅传书》中,竺水招演的柳毅,何等风采!在我记忆中,竺水招演过的所有人物,最数《南冠草》中的夏完淳令人忘不了。《南冠草》是一部有名的历史剧,1943年在重庆轰动演出,后来改编成越剧,在上海、北京、南京,一时洛阳票贵。1949年以后的中国戏剧史上,夏完淳这个值得讴歌的少年英雄,唯竺水招将他搬上了舞台,成为绝响。过去那么多年,我仍记得《南冠草》中的第一幕。大幕徐徐拉开,竺水招从左侧台上场,背朝观众,双臂背在身后,水袖下垂,去冠,发髻束顶,及腰,一步一步朝台中央侧行,行至正中,肃立,悠然一转,正面亮相。顶灯,侧灯,脚灯,全部打开。夏完淳玉树临风兀立光中。台下一片静寂,鸦雀无声。久久之后,掌声山呼海啸,经久不停。(啊……花痴一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