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是皇帝,老弟是皇帝,儿子也是皇帝,只有自己不是皇帝!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配套的一项制度,从商周开始沿用到清朝,这说明它的先进和成熟,它也确实以强硬的姿态避免了一些纷争,使得财产和政权的过渡变得平稳,其含义当然就是嫡妻所生的长子继承一切财产和政权,明朝是对这个制度维护得最用心、用心到都有点魔怔的朝代,然而也将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暴露无遗。
公元1955年朱元璋攻克太平,建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筹谋着第三次进攻集庆,马氏当时因为怀孕被留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后来朱元璋酣战之际才得知自己的长子出生,有着典型老农思想的朱元璋十分兴奋,转身就在山上刻:“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要放到现在,可能得抓起来罚款。
他为这个儿子取名叫朱标,对他的教育极为上心,1960年朱标5岁左右就开始给他找老师,最终确定让小时候有神童之名,长大后直接被举荐入宫的宋濂来教授五经,并且还对宋濂表示不听话可以随便打,宋濂当然没有打过他,因为朱标是和朱元璋截然不同的存在,宋濂还曾因为朱标的求情而逃过一劫
也正是在这一年朱棣出生了,当时朱元璋已经攻下了集庆,将其改为应天府,开始真正意义上发展自己的势力,实行广积粮、推行屯田法,网罗天下人才,可以说朱棣的出生环境好上太多,只是没多久陈友谅就攻陷了太平,威胁到了应天府,朱元璋投入战争,没来得及分心给他,反正儿子也多,有一个朱标就够了。这种不对等一直存在。
同样就是1364年朱标为世子,朱棣名字都还没有;同样是1367年朱元璋带着13岁的朱标去祭祖,趁机教朱标要知创业艰辛,要理解百姓,要仁厚勤俭,朱棣才在12月24日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名字;同样是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朱标为太子,为其开始构建东宫体制,将一流文武大臣都送到了他的身边,而这时候朱棣才正式接受皇子教育。
可是奇也怪也,尽管很多人都认为朱标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因为朱元璋本来就等着自己出去打仗就让他在宫中监国,所以放权放得特别干脆,大臣们也心服口服,朱标就等着到时候老老实实上位就好了,可是这时候“懿文背痈痛甚,号呼不绝口”,公元1391年又于陕西来回一趟,最终又病又累,于公元1392年去世了。
如果朱标不去世,朱棣是不会有上位的心思的,朱标作为嫡长子是真正意义上的名正言顺,又常常不惜惹怒朱元璋而为大臣求情,因此是心之所向,加上朱标对自己的兄弟也很好,朱棣就这么过一生也不会如何,最重要的是朱棣没有任何底子,根本干不过振臂一呼就有蓝玉、常遇春、徐达的朱标。
可朱标死了,朱元璋在朱允炆和朱允熥之间考虑了一番后,竟选择了朱允炆,朱元璋为朱允炆铲除了不少可能存在的祸患,其实相当于也将很多有用的将才剪去了,朱棣趁此机会积累经验,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了之后,一切都变得有可能了起来——朱棣名不正言不顺也能上位的可能性加大,朱棣几千人马起兵的可能性也变大。
1399年8月,朱棣以朱允炆蒙受宵小之臣的诱惑,没有把病情告诉他,又对皇子进行迫害,还毁了先帝居所等等“清君侧”的理由,发动“靖难之役”,经过这差不多4年的战役,朱棣将朱允炆逼到了绝境,下罪己诏不行,谈判不行,最终只能毫无抵抗能力地消失在南京的大火之中。
在整个朱元璋、朱标、朱允炆、朱棣的事件中,不难看出来嫡长子继承制一旦僵化后造成的危害,统治者一心想要避免兄弟残杀的情况,因此降低自己对继承者的要求,麻醉自己对其它继承者的看法,导致真正有能力的人产生怨怼,最终兜兜转转还是出现了“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情况。
而整个事件中最惨的还是朱标,他在朱元璋的高压下长大,兢兢业业,老老实实等到了37岁,其实但凡换个人都想把老子给撸下位子来了,偏偏他是真的纯孝,结果老爸是皇帝,老弟是皇帝,儿子还是皇帝,本来最应该成为皇帝的自己却与皇位失之交臂,想想都觉得朱标的棺材板一定在某一刻被掀起来过,果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