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色:心理学是怎么样帮你戒色的?

其实这个问题,如果你心理学学得好
我一句话,就给你解决了:
“所谓戒色,就是心理和行为的相互影响,抓住这个核心,就能戒掉”
如果你还是不懂,那就往下看
什么是心理?
什么又是行为?
先来说一个,最基础的东西:“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在高手看来,就是一个破戒的信号
但凡,在戒色过程中出现:
“呼,刚刚不小心看了片,幸好没破戒”
“好久没有听课了,但是我几乎没欲望啊”
等各种侥幸心理
几天之内,如果没有加强功课,那肯定就是必然破戒了
当然,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并不是怎么样排解欲望
问题的根源,在于:
“为什么会出现侥幸心理,你几天内就会破戒?
以及,怎么样因为侥幸心理,导致破戒?”
这就是心理学,才能科学解释清楚的问题了
要理解这个话题,又得讲另外一个基础知识:“道德许可效应”
有着侥幸心理的人,多半都是踩了这个坑
所谓的:道德许可效应
说得就是,因为你做了一件,你自己认为的好事,而对自己产生了道德上的认同,你因为自我感觉良好,接着,你就允许干了一件“坏事”的行为效应
比如,最常见的道德许可效应:
“我已经放生200只鲤鱼了,我定力肯定很足了,我看一眼美女应该没关系吧?”
“我已经念佛200天了,佛就是我,我就是佛,我现在看破了红尘真相,来美女我也不怕!”
“我已经努力200分钟了,打一句游戏怎么了?”
……
一旦你对自己产生了道德认同,你就会对自己接下来的一些行为,不加修饰,虽然不是什么重大错误,比如你只是刷刷抖音,或者说,你就不带意淫地,看了一眼黄片
这些小的动作,又是如何让你走到欲火中烧,最终破戒的呢?
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知识点,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
——行动会改变态度
你大脑中的想法,是会受行动影响的
比如,你早上醒来,感觉很困,很想继续睡懒觉,但是你必须起床,因为你得赶40分钟后的考试,这个时候,你只要起来了,就不会感到困了,甚至还可能觉得,这一觉睡得很舒服。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你身体的姿态,已经发生了改变,你站起来了,你的大脑就得自动调整到“站起来”的模式;如果你的身体继续躺着,潜意识就会继续发出信号:“你还很困”
这就是行动改变态度的解释之一
放在,解读“侥幸心理”破戒这里,再好不过了,首先是,侥幸心理往往伴随着“对自我的道德认可”,自我感觉良好之后,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要求一旦松懈,你就会允许自己做一些违规的小动作,这些小动作积累起来,就最终导致了破戒。
而破戒之后,往往伴随的是连续破戒,这也是你的行动在影响你的态度,你只要一直做跟破戒有关的行动,你就会一直有破戒的想法,心理和行为彼此促进,最终是疯狂破戒
直到你的身体,接受不了这种摧残,你才舍得给我发信息:“老师,我连续破戒三次了,还有救吗?”
而如何解决
1.道德许可效应
2.行动改变态度
这两个问题,同样是需要心理学的方法
首先要解决“道德许可效应”
解决的方案,当然就是“去道德化”
不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道德上的评价
例如,放生,努力,吃素,听录音,做笔记
都不能成为你道德上自我感觉良好的东西
你还是你,不会因为多放了几条鲤鱼,你就是全国道德标杆了
你还是会被黄片,诱惑性内容挑逗起欲望,所以你要真正要做的
是——“学习欲望防止被挑逗起来的方法”
另外,把听录音,学戒瘾文章当成是你分内做的事情,是你的责任
认真履行你的责任,就是一种去道德化的方式
当然,去道德化,还可以用在你破戒之后的心态调整
破戒之后,不对自己进行道德层面的评价
只客观分析自己的行为,到底有哪些要做的没做到
该怎么样才能做到,是应该加强学习,还是应该加强行动
抑或则,是找个过来人问问,理清楚思路
这些细小而又简单的动作,都可以让你在“去道德化”的心理状态下
很快的完成调整,同时又能够快速进入新的状态
说白了,所谓戒色,就是你运用一系列心理学戒色知识
处理好“心理和行为”的关系
达到一种,心理行为动态平衡的状态
就是成功的戒色了
我是自强老师,关注我,学习100个心理学戒色干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