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例话之九:一箭双雕的经典战例
春秋时期,原有的政治军事相对稳定的局势已被打破,诸侯国出现并立的局面,军事上弱肉强食的状态已经出现,战争频发,兼并开始出现,强国征服弱国成为常见的事。
当时,地处中原地带的晋国,属于发展比较快,崛起比较显著的诸侯国之一,在弱肉强食的混战中,她频着自己政治军事上的强大力量,不断征服小国,四处兼并,而在晋献公当政时,晋国盯上了南面虢国和虞国两个小国,把它们作为吞并的目标。
晋国兼并这两个弱势国家势在必行,可是,要顺利实现兼并目标并非易事,虢、虞两国虽是“弱肉”,但晋国要想一口吞下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此两国虽地狭人稀、国力弱小,但她们是同姓毗邻,两国结成同盟,晋国一旦进攻两国中的其中任何一国,就意味着同时与两国宣战,晋国必须同时应对两国的军事力量。
晋国当然不愿意同时对付两个国家,于是,开战前,如何拆散虢、虞同盟,分化敌人,避免两线作战,以便先集中军事力量来对付其中一国,这是晋国首先必须策划和解决好的关键问题。
终于,在战前军事会议上,晋国大夫荀息想出了一条妙计:用用重金珍宝贿赂虞公,将其收买为为晋国说话的人,通过他来拆散虢、虞之间的同盟,接着,晋国可以借机向虞国借道,假意要远途去攻打虢国,而待虞国中计、虢国败亡之后,晋国可以把两国都灭了。
晋献公听了荀息所献的计策之后,知道是妙计,只是,晋献公还有两个顾虑,一是很舍不得自己的珍宝,拿去贿赂了就没了;二是担心虞国的一位睿智的大臣宫之奇会识破晋国的计谋。
大夫荀息说出了他的道理,消除了晋献公的疑虑,荀息告诉晋献公,用不着担心珍宝会灭了,贿赂给虞公,只暂时寄存在那儿,很快就能拿回来;而虞国谋臣宫之奇确实有可能看出晋国的计策,但是,虞公爱珍宝,未必会听宫之奇的意见,不必担心。
晋献公听了荀息的分析之后,打消了顾虑,他令文武大臣依荀息之计而行。
不久,荀息携带着良马、美玉等奇珍异宝出使虞国,晋见虞公,献上珍宝,并向虞公正式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一方面贪图良马、美玉,喜爱珍宝,另一方面,他又不敢得罪晋国,考虑之后,他便答应了荀息的请求。
虞国谋臣宫之奇见虞公应允了荀息的请求,知道了这是晋国的阴谋,他极力谏阻虞公不要答应晋国的要求,但虞公根本听不进去,他一意孤行地顺了荀息之意。显然,他是傻乎乎地主动钻进了晋人设计的圈套。
公元前658年夏,晋大夫里克、荀息统率晋国大军,顺利通过了虞国的国土,去攻打虢国,虞公很守信用,他不但让晋军通过了虞国国土,而且还派出军队与晋军会师,共同攻打虢国,晋虞联军进展顺利,很快攻占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平陆境),并迅速控制了虢、虞之间的战略要地,同时,晋军利用这次军事行动,摸清了虢、虞两国的军事实情,为下一步军事行动掌握了可贵的军事情报。
假道伐虢
三年之后,晋献公故技重演,再一次向虞国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
这一次,虞国大夫宫之奇已经透彻地看清了晋国“假道”行动所隐藏的险恶用心。他向虞公尖锐地指出:“虢国若亡,虞国必随后即亡!”他提醒虞公:“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他仔细地对虞公阐述了虢、虞两国“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极力劝阻虞国假道于晋。
可是,虞公利欲熏心,以为上一次晋国假道,虞国安然无恙,并认为晋乃虞之同姓国,必不会伤害虞国,断然拒绝了宫之奇的建议,他再一次答应晋国借道要求。宫之奇大为失望,他见虞国灭亡近在旦夕,便领着族人离开了虞国,以避祸害。
晋献公亲自统军借道虞国再一次攻打虢国,此次出兵,声势更大,气势凶猛,晋军一路破敌,很快便兵临虢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城下,将上阳围得如水桶一般,虢国弱小,失去了虞国的联盟,数月之后便被晋军所灭,虢公丑弃城逃往京师(今洛阳)。晋军随即凯旋回师,返途时经虞地,假意驻军修整,却突然向虞军发起攻击,虞军毫无准备,很快并击溃,虞公被生擒,晋国不费吹毛之力便灭了虞国。此次战役,晋军顺利地吞并虢、虞两国。
晋军的这一次巨大胜利,关键在于分化了虞、虢的同盟,锐师隐而不露,以借道的计谋掩盖晋国对虢、虞两国各个击破的真实意图。
假道伐虢之计
荀息深谙“兵不厌诈”的军事谋略,而晋献公能及时采纳智臣的建议,行动迅速,顺利地推行了以强击弱、以大攻小的战略计划;而虞公贪图珍宝,昏庸无能,轻信敌人,不听名臣建议,主动入套,最终被虏,国破家亡。
晋军的“假途灭虢”之战,是春秋时期的经典战例,晋国诱骗虞国,借道灭虢之后又灭虞,一箭双雕,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很典型的战例。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著名的兵书《三十六计》将“假道伐虢”作为一计,用以概括一箭双雕的军事谋略,很值得重视。
这一计的重点在于:用谋掩盖己方的真实意图,充分利用敌方统帅贪利、畏怯等弱点,以联手攻击第三方为借口,分化敌方联盟,各个击破,一箭双雕,将敌方两股力量一起灭了。
“假道伐虢”在古代军事史上,常被借用,也常作为引为警惕的案例,确实是很值得深思的军事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