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字 号(小说)
百姓故事
老 字 号(小说)
文/任冉
蔡金良在五味斋干了整整四十个年头了。
五味斋创办于公元一八七一年的清朝同治十年,是清江浦城里仅存的最为古老的老字号了。门头的楠木匾额上的“五味斋”三个字还是当时担任漕运总督的苏凤文所书。五味斋的菜肴以淮扬风味为主,品种达一百多种,其中以“软兜长鱼”最为出名,同时又是市区惟一能制作蟹黄汤包的饭店。
蔡金良的师傅是张震淮,解放前是清江浦城里很有名的厨子,一般的达官显贵都吃过他做的菜。据说解放后他还曾经到北京参加过主理淮扬菜的国宴,现在早已作古。
蔡金良从十六岁就跟张震淮学习厨艺。在张师傅的辛勤调教下,蔡金良开始了漫长而又丰富的厨艺生涯。他从最基本的刀工开始学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断地磨练,最后达到了快如飞、薄如翼、细如丝的刀工水平;在火工上,他更是刻苦研习,从配料选择、油温掌握、色彩搭配以及菜肴的造型与创新等各个方面都虚心地学习和研究,反复琢磨,无论是炒、烧、煸、炸、烩、炖、焖,还是煮、煎、烹、蒸……都能掌握得恰到好处。在七、八年的学艺生涯中,他的烹饪技术日臻完善,很快成为清江浦比较出名的厨师了。
如今他已是五味斋的一块招牌,他所带的徒弟以及徒弟的徒弟都已成为各大宾馆、酒店的总厨、老板或中坚力量。还有的徒弟到北京、上海甚至国外发展去了。
招商引资带来了城市的大发展,到处是大兴土木、旧貌换新颜的热闹景象。现在五味斋所在地区被一个开发商开发了,将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区。五味斋的员工都被进行了改制,这个百年老店也被即将在轰隆隆的推土机声中化为灰烬。
蔡金良没有参加改制,他申请提前退休。
临拆迁的那天,他让徒弟取下五味斋门头上的楠木匾额,送到自己家里。他亲自调了漆,将楠木匾额又重新漆了一遍,又将“五味斋”几个字重新描了金。然后挂在家里,每天擦一擦。咋咋退休,闲得无聊,每天总觉得无所事事。有一位在一家大酒店担任老总的徒弟邀请他去做厨艺总监,年薪十万。他没有去。
蔡金良只有一个女儿,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现在已经成家立业,并且有了一个孩子。老伴前几年就退休到女儿那里带孩子,如今小外孙子已经上幼儿园了,老伴也就回来了。
老伴看到蔡金良每天消沉的样子,便提出将自己家改造成饭店的意见,很快得到蔡金良的响应,他托人将家的一面墙打通,装了塑钢推拉门,又将“五味斋”
楠木匾额挂在门头。收拾了一些桌子椅子,就开张了。
蔡金良每天和老伴俩人忙和着,也不雇人,他虽然没有像他徒弟那样有一些诸如“高级烹饪技师”、“中国烹饪名师”等令人羡慕的称号,但食客们大多是冲着他的手艺去的。
他一般都看人做菜,几个人吃几样菜,都给客人配置得恰到好处,决不让客人浪费。
他开的店刚好有个加油站,来往的司机也经常光顾他的店,但决不让司机喝酒,哪怕是一小杯啤酒或者你跟他闹翻了,他都绝不让步。大家都说他是怪老头,说你开酒店无非是为了赚钱,你干吗不让人家多点菜或者喝上一小杯呢!有的司机酒量大,喝上一小杯啤酒,又有什么呢!但他依旧不依不饶:他说他开这店是为了让人还记得五味斋这老字号的招牌。至于赚不赚钱,他根本不在乎!
也许,你哪天有空,可到他五味斋坐坐,你会觉得老字号真是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