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读书明理,辅国治民

文/归途如虹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里,薛宝钗对林黛玉说了一番真心话,讲了一番大道理。薛宝钗的话的核心意思就是男人应该“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样的读书观,很务实,也很有正能量,无可指摘。历史上也有不少留垂青史的好官,清官做到了这一点。比如魏征、包拯、范仲淹、海瑞等。这些人,按照鲁迅的说法,是“中国的脊梁”。

“辅国治民”简单来说就是学以致用,做一个清正廉洁,恪尽职守的好官。“国”是国家,是江山社稷,“民”是黎民百姓,是劳苦大众。也就是说,薛宝钗是觉得一个人读书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追求荣华富贵。应该尽职尽责,让国家安定祥和,繁荣富强,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是非常好的一种读书观。让人想起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让人想起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人想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薛宝钗并没有对林黛玉阐明,男人“读书明理”,应该明白的是什么理。后来,她和贾探春对讲学问的时候说的话,让我们知道。薛宝钗觉得朱熹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没有虚比浮词。可见,薛宝钗心中的理,就是从南宋末年开始,就始终是官方哲学的程朱理学。

不少现代人不喜欢程朱理学,觉得“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压抑人性。有道理,这个口号的确压抑人性。但是程朱理学就真的一无是处吗?不是的,宋朝产生的理学,是有其积极性的。

不说别的,看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里对《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所做的注解吧。

《大学》里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样的话。这段话简单地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对这段话的解释是:“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这段解释或许稍微冗长了一点,也不见得是《大学》的原意。但是朱熹强调一个人应该保持公正之心,保持恭敬和光明磊落的做人态度,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薛宝钗提到过朱熹的《不自弃文》。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为人孙者,当思祖德之勤劳;为人子者,当念父功之刻苦,孜孜汲汲,以成其事;兢兢业业,以立其志。”这段话也是很正面,很积极的一段话。是鼓励一个人勤勉自立,光宗耀祖。

可见,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朱熹的学说。就连贾宝玉那么叛逆的人都觉得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真知灼见。烧书的时候也保留了《四书》。可见,《红楼梦》并不反对儒学本身。

可惜的是,《红楼梦》里并没有真正“辅国治民”的好官。贾雨村包庇薛蟠、和贾赦狼狈为奸陷害石呆子。贾政表面上正直,但是却碌碌无为。那些宦官卖官鬻爵,还对贾府敲诈勒索。节度使云光配合王熙凤操纵婚姻官司,害死了一对多情知义的男女。王熙凤唆使尤二姐原本的未婚夫张华去告状,结果官员两边收受贿赂。这些官员都是贪赃枉法之人,没有人为民请命,也没有人为国尽忠。

从“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样的诗句可以看出,贾雨村做官就是为了飞黄腾达。所以他才会为了自己的前程而在“护官符”面前妥协。贾政到后来名利之心大灰,可见他一开始做官也是为了名利。他们都不是为了“辅国治民”而去做官。因此,他们都当不了好官。

当然,薛宝钗的读书观也过于务实了。毕竟,男人读书明理之后,也可以著书立说,可以传道授业,可以修身进德,不一定非要兼济天下。但是,一个人在可以做到兼济天下的时候,还是可以尽量去做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