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亭南望是姑苏
项苏农
一
“常州尽处是望亭”之句,出自宋人杨万里《舟过望亭三首》中的第一首。当他在写这组七言绝句时,望亭还是属于常州府辖下的无锡县。而杨万里本人,就曾在淳熙年间(1174-1189)的早期,当过两年的常州知州,因此对其治下的望亭很是情有独钟,在写有《舟过望亭三首》后,又写了《过望亭六首》。
宋人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云:“望亭,在吴县西境。吴先主所立,谓之御亭。隋开皇九年置为驿,唐常州刺史李袭誉改今名。刘禹锡诗云'怀人吴御亭’谓此也。”望亭在秦汉时期,属于会稽郡吴县。东汉末年,当时身为豫州刺史的孙坚,曾在此建有一座用于瞭望古水道(今江南运河无锡苏州段)水面、检查过往船只的石头岗亭。因孙坚死后被追谥为吴国的武烈皇帝,这座石亭在当地乡人口中,就被尊称为御亭。从唐代开始,御亭这个地方,又归属于常州府无锡县管辖。当时担任常州刺史的李袭誉,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他认为“御亭”的建造不是当今开国皇帝所为,所以于事不符,也不能用“御”字来敬称此亭,因为于礼不合。为了尽量减少地名更改的影响,他就取南朝梁代诗人庾肩吾在《乱后行经吴御亭》中写的“御亭一回望,风尘千里昏”诗意,向朝廷建议改御亭为望亭。获准后,该地名就此一直沿用至今。
望亭为无锡至苏州的水陆要冲之处,明人张国维的《吴中水利全书》云:“无锡北来水,自望亭而南,经浒墅、枫桥,东出渡僧桥,交防于阊门。”清人顾祖禹在《二十一史方舆纪要》中也云:“运河在府城西。《漕渠考》:自吴江县南平望镇,接嘉兴府界,引而北,四十里抵吴江县。又北五十里经府城西,又西北三十里而达浒墅,又十五里至望亭,接无锡县界。”徐珂的《清稗类钞》在说到南航运河时,也有大意云:自吴县南行,有宝带桥横跨澹台湖上,南出吴江县,过八坼、平望,有莺脰湖,南入浙江省境。
所谓的北来水,是指从无锡过来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段,在隋大业六年(610),始被称为江南河,今则称为江南运河或者南航运河。在流经无锡进入苏州府时,最先到达的是长洲县西北面的市镇望亭,此后过浒墅关,经枫桥向东,直达府城下的阊门,再旁绕胥城盘门后东出,由觅渡桥往南,过宝带桥后就进入了吴江县内,依次途经知名的松陵、八坼、平望、盛泽四个集镇,全长约为一百三十五里水路。此后流向相邻的浙江嘉兴,直至终点杭州。
《清史稿·地理五》“苏州府”部分,则说得更为明白“(长洲县)西:运河自吴入”。《二十一史方舆纪要》的《运河》条下连相关里程都有:“而阊门至常州,有枫桥、浒墅、乌角溪在苏州府西北五十里。”其中的“乌角溪”今天称为沙墩港,在望亭的西北面,王鏊的《姑苏志》就说到常州府和苏州府“以乌角溪为界”,所以乌角溪又是望亭的代称。由于乌角溪离姑苏城只有五十里水路,所以杨万里在《舟过望亭三首》的最后一首中,继续写到“此去苏州半日期”。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时人凌寿祺在《乾隆甲辰迎銮棹歌》中,在杨万里说望亭是常州尽处的基础上,接着说“望亭南望是姑苏”。
二
最早将望亭驿写进诗中的人,古代编唐诗选的认为是唐人郭良骥,他的《自苏州至望亭驿有作》是这样写的:“南浦菰蒲绕白苹,东吴黎庶逐黄巾。野棠自发空流水,江燕初归不见人。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那堪回首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但明朝有个吴县人谢缙,认为此说不对,这诗应该是另一位唐人李嘉祐作的,为此他写了首《早春过望亭驿喜晴追次唐李嘉祐韵》:“远望晴烟散绿苹,推篷起坐整乌巾。野花开处多临驿,水鸟飞来似送人。愁里听穷三日雨,客边吟别一分春。今朝已有寻芳客,来往东风陌上尘。”无论《自苏州至望亭驿有作》的作者是郭良骥或是李嘉祐,但有一点确凿无疑,那就是在他们的眼里,唐时的望亭驿野趣盎然,满天鸟叫遍地花香,就是杳无人迹河水自流。
南宋陆游的《入蜀记》,记载了他在孝宗乾道六年(1171)时,坐船经过望亭时看到的景象:“(六月)十一日。五更,发枫桥,晓过许市,居人极多。至望亭小憩,自是夹河皆长冈高垄,多陆种菽粟,或灌木丛筱,气象窘隘,非枫桥以东比也。”
陆游眼中的人烟稀少市场萧瑟的场面,一直要维持到明代。在宣德(1426-1435)年间,有个叫赵迪的福建惠安人,写了首舟行纪事之作《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怅然有作寄从弟纡》:“东吴黎庶独何依,景物凄清旧日非。芳草园林人不见,落花门巷燕还飞。干戈时起风尘暮,烽堠春来戍火微。高卧东山犹未起,洞中花发忆荼薇。”
赵迪认为望亭地方人家尽空的原因是“干戈时起风尘暮,烽堠春来戍火微”。说起来望亭这个地方,确实曾经几次成为古战场。据《资治通鉴》载:“全武克苏州,追败周本等于望亭。”早在唐末五代时期,身为吴越国名将的顾全武,在乾宁五年(898)九月收复苏州,并在望亭这个地方经过一番激烈的战争,打败了南吴名将周本。《国朝献征录》有篇《骁骑前卫指挥使周显传》,其中就说到明太祖朱元璋手下悍将周显,“征常熟,与张士诚战于望亭”,这场发生在元末明初死伤惨重的大战,结果以张士诚的失败告终。此后的《倭变事略》载:“转至无锡望亭官河,见粮船,趋之,复毁数只,乃奔虎丘,而杀据焉。”《嘉靖东南平倭通录》也载:“贼夜走望亭,次日至浒墅关。苏松巡抚曹邦辅督各官兵围之。”说的都是倭寇曾经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对望亭地区进行烧杀抢掠。
就望亭遭受的损失而言,最为惨烈的还是在清朝的太平天国时期,为了争夺苏州发生的战争。在一本记载太平军和清军在常熟地区对垒的《漏网喁鱼集》书中,作者柯悟迟写道:“南北门烧尽,浒关、望亭亦烧。”其后的《清实录同治朝实录》有云:“且讯据贼供。忠逆暂退苏州北望亭一带。”“李鸿章奏、无锡官军连克高桥望亭等贼垒。”争夺战的惨烈程度,从《清史稿·蒯德模传》中“修望亭塘,为桥二十八,以利行旅”的记载可见一斑:说的是太平天国之后的同治三年(1864)八月,苏州府长洲县知县蒯德模,上任之后即开始清理战争废墟,重建民生工程,其中就包括望亭的不少桥梁。
三
据《大明会典》记载,明朝初年在望亭地方,就设立了“无锡县望亭巡检司”。巡检司是古代官署名,最早出现于五代的后唐庄宗时期。在元明清朝代,巡检司是县级衙门底下的偏重于军事性质的治安机构。主官称为巡检使,简称为巡检,为从九品,是官制中最小的官。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说过:“朕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由此可知,巡检司主要是在水陆交通要道的地方,盘查过往行人,缉拿没有路引的外出之人,检查货物收取厘税,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缉私捕盗、维护地方治安。清雍正二年(1724),无锡县东部析置金匮县,望亭因位于蠡河(今望虞河)南岸,与苏州府接界,因此被划归苏州府属的长洲县。设立在此的巡检司,则移驻无锡县荡口镇。
在《明季南略》一书中,记载了一个不知名姓的望亭巡检,在朝代更替之际突遇飞来好运的轶事:“望亭巡检来见,光斗曰:'汝好,该升一级’。即升主簿,掌县印。”说的是明末清初,已经降清的明朝官员刘光斗,在顺治二年(1645)奉豫亲王多铎命令安抚常州。刘光斗来到无锡后,那个明朝委任的无锡知县,早已望风而逃不知下落了,最后是当时的无锡县望亭巡检司的巡检使,当面向他献出了记载无锡县户口、粮役的黄册。刘光斗一看大为高兴,于是马上就对这个望亭巡检使笑哈哈地说:“你好!你这个巡检,应该官升一级了。”随即当场下令升这个巡检使为主簿之职。主簿秩正九品,是知县的佐官之一,主要负责户籍、缉捕、文书等文职工作,其职能相当于今天县办公室主任或者秘书长,同时将无锡知县的县印交给他,授权他代行无锡知县的权力。由于这个不知名的望亭巡检献上赋役黄册的举动,无锡县的全城民众,因此避免了清军的杀戮之灾。
元末明初的常州府武进人谢应芳,写有古风浑厚的《石箭头歌》,他在序中道:“丙午冬,吴人自望亭驿凿渠通漕湖。深丈馀,乃得石箭头。长洲徐伯昂氏以所得之一见遗,一以遗倪元镇,请各赋诗。”这出土的石箭头,从考古的角度而言,应为良渚文化的器物之一。由此可见,还在原始社会时,望亭就有先民在此居住,用原始的弓箭开始狩猎生活。
清人钱谦益的《牧斋初学集》中,有篇《华山雪浪大师塔铭》。雪浪大师是明代僧人,俗姓黄,名洪恩,字三怀,号雪浪,上元(今南京)人。生活在嘉靖至万历年间,为当时著名诗僧,有《雪浪集》存世。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有“雪浪被逐”条,说雪浪这个人“弃俗为僧,敏慧能诗,博通梵夹,为讲师翘楚,貌亦颀伟,辨才无碍,多游缙绅间”。在他募修好金陵大报恩寺塔并担任住持期间,因“性佻达,不拘细行”,也就是放浪形骸不拘小节,比如对朋友带来寺里游玩的女子不加拒绝,又比如参加豪华宴会观看戏曲表演,违反了僧人的清规戒律,最后被官府逐出南京,自此汗漫江湖奔走于吴越一带。
据《华山雪浪大师塔铭》文,可知雪浪大师“晚年接海众于望亭草庵,日则斋饭,晚则澡浴,夜则说法,二利并施,四众歙集”。后半生一直奔波的雪浪,终于在晚年的时候,停下了流浪的脚步,来到了运河边上的望亭镇定居。他白天沿门持钵行乞于集市,晚上在茅草屋里,向四面八方而来的广大信众讲经传法。
雪浪为了感谢望亭地方的人家向他施以粥饭的行为,遂以《望亭饭僧作》为题,一连写了以下四首六言诗,以记录他眼中的望亭风光:
一
隔岸长松疏柳,双溪一片湖光。夜听渔舟共语,风吹菱芡时香。
二
借得人家隙地,中藏几树梅花。旋构数间茅屋,欲谈一卷《楞伽》。
三
屋后一湾流水,门前几点青山。云去月来桥上,鸟啼花落林间。
四
添得一条略彴,如从画里行来。即此草庵亦可,何须百尺楼台。
《华山雪浪大师塔铭》是这样记载雪浪大师的最后时刻:“沐浴更衣,端坐而逝,万历戊申十一月十五日也。俗寿六十四,法腊五十一。弟子奉全身还葬于雪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