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五十一)明代鲜红釉器
明代鲜红釉器
明代的高温铜红釉瓷器是对元代的继承和发展。永、宣鲜红釉瓷器的特点是釉面匀净不裂,色调深沉稳定。器形计有盘、碗、洗、高足碗、僧帽壶、椭圆形水仙盆、盖钵、莲瓣卤壶、梨形小壶、凤首壶、梅瓶等。器口多有一道自然形成的圆润白边,俗称“灯草口”,红白分明,相互映衬,愈发显出红釉之艳。
永、宣鲜红釉器有内、外施红釉者,亦有内白釉外红釉者。绝大多数无花纹装饰,少数有模印或刻划云龙或海水云龙纹。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永乐鲜红釉高足碗之内底暗划“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景德镇窑鲜红釉地白云龙纹大碗
明·永乐
口径25.8厘米
1984年江西景德镇珠山御窑厂故址出土
现藏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
永、宣鲜红釉瓷器中有少数刻填白花器及描金器,装饰题材多为云龙纹。宣德鲜红釉器有署官窑年款的,亦有不署款的。署款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外底以青花料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另一种是在外底以尖状工具暗划同式款。
前人多把永、宣鲜红釉器同等看待,事实上,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永乐鲜红釉器的胎釉较薄,色泽光亮,鲜艳瑰丽;宣德鲜红釉瓷器的胎釉厚度均增大,特别是釉层厚度约为永乐时的两倍,釉面多泛桔皮纹,光泽度减弱,温润感却比永乐鲜红釉强。宣德鲜红釉在高温熔融状态时稍有垂釉,但垂釉不过底足,于足边处截然整齐。足部垂积釉处,红中显青灰色,俗称“青虾之背”色,釉内气泡攒聚,时代特征鲜明。
景德镇窑红釉菱花式洗
明·宣德
高3.8厘米 口径15.9厘米 足径13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景德镇窑鲜红釉描金花龙纹碗
明·宣德
高8.8厘米 口径20.9厘米 足径9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成化至嘉靖时的红釉制品,有通体红者,也有红釉白花及白釉器上局部使用红釉者。成化红釉窝盘,内白釉外红釉,外底施白釉,有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所见成化红釉白龙纹碗,内施白釉,外壁以鲜红釉为地,剔填白釉云龙纹,近足处剔填白釉变形莲瓣纹怍辅助纹饰,外底有本朝六字双行双圈款。
景德镇窑鲜红釉盘
明·成化
高5厘米 口径20.9厘米 足径13.5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正德时的铜红釉器仅见盘和碗,内施白釉外施红釉,有署年款者,亦有不署年款者。署款者在器之外底以青花料楷书“正德年制”四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正德红釉白花器见有红釉白鱼纹盘和碗,内施白釉,外壁红釉地剔填鲭、鲐、鲤、鳜四条白鱼,外底署青花四字双行本朝年款,外围青花双圈。由于所见正德时的红釉器比成化时多,所以人们常说正德时曾力图重振宣德以后红釉瓷生产不景气的状况,实际上并未达到宣德时的水平。
景德镇窑鲜红釉白鱼纹盘
明·正德
高35厘米 口径15.4厘米 足径8.9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物院
嘉靖时期,高温铜红釉瓷的生产虽未绝迹,然而已明显处于难产的地步。所见传世品只有仿青铜器造型的簋、小件文房用具及在白釉器的局部施铜红釉的器物。从文献记载看,嘉靖及其以后,尽管朝廷一再下令向景德镇御厂索要鲜红釉器,但因工匠逃匿、技术衰退和鲜红土告罄等原因,有关官吏不得不请求改烧釉上矾红,以资代替。万历十九年(1591年)黄一正撰《事物绀珠》载:“嘉靖窑回青盛作,鲜红土断绝,烧法亦不如以前,惟可烧矾红色。”《大明会典》卷二O一载:“嘉靖二年(1523年),令江西烧造瓷器,内鲜红改作深矾红。”嘉靖二年以后,这种状况仍未改变,《浮梁县志·陶政》载:“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月内,江西布政司呈称,鲜红桌器拘获高匠,重悬赏格,烧造未成,欲照嘉靖九年日坛赤色器皿改造矾红。”隆庆五年(1571年)都御史徐栻疏称……要烧造里外鲜红碗、钟、瓯……查例将鲜红改作矾红……”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嘉靖矾红盘、碗、梨形小壶等,就是嘉靖时以矾红代替鲜红的实证。隆庆、万历直至崇祯,传世品中几乎不见纯粹的高温铜红釉制品。
垂釉
又称“泪痕”。陶瓷烧制过程中的一种流釉现象。瓷器入窑焙烧时,釉汁因流动性过大而垂流,在器物下部凝聚成蜡泪状或玻璃珠状。这本为烧制过程中釉面产生的一种缺陷,但有时却产生一定的装饰效果,形成了一种瓷器特点。多见于南北朝时期的青釉瓷器和宋代的定窑、建窑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