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合指数,你算对了吗?
临床上我们经常回听到上级医生提问:这个病人氧分压是多少?氧合指数是多少?氧分压可以通过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得到,氧合指数怎么算呢?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听到上级医生问:这个患者动脉氧分压是多少?氧合指数是多少?氧合指数反应了患者体内的氧合情况。
很多人会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氧合指数=动脉氧分压(PaO2)/吸入氧分数(FiO2)=PaO2/(21+4*V)%。
V代表吸入氧气流量(L/min)。21代表海平面空气中氧气分数。
当我们看到一个患者动脉氧分压降低时,给予患者5L/min的纯氧吸入,患者氧分压升高不明显,再把氧流量调高到8L/min甚至10L/min,希望能提高患者的氧合指数。
这样做对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一下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在这个公式中,唯一需要我们计算的就是吸入氧分数。我们正常人的潮气量在500mL左右,呼吸频率在20次/分左右,也就是每3s呼吸一次,这3s中,吸气时间为1s,呼气时间为2s(1.5s 可完成)。口鼻咽的死腔容积大约为50mL(这个数值非常重要!)。
当患者使用鼻导管吸氧,吸氧流量为6L/min时,我们来计算一下患者的氧合指数。患者用1.5s时间完成呼气,在下次吸气开始前还有0.5s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鼻导管内的氧气填充口鼻咽的死腔。填充容积为100mL/s*0.5s=50mL。正好能够将死腔填满。当患者下一次吸气时,吸入气由几个部分组成:⑴口鼻咽死腔中的50mL纯氧;⑵鼻导管持续提供的纯氧,100mL/s*1s=100mL;⑶潮气量为500mL,已经吸入150mL纯氧,还有350mL气体需要靠空气来补充,空气中氧浓度为21%,我们假设为20%,350mL*20%=70mL。患者一次吸气,吸入氧分数(FiO2)为50mL+100mL+70mL/500mL=44%。
列举这些数字是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来看一下一般的情况:
患者吸入纯氧量:0.5*V(吸气前0.5s死腔内的氧气量)+1*V(吸气时吸入的纯氧量)+(500-0.5*V-1*V)*20%=1.2*V+100。
FiO2=(1.2*V+100)/500=0.0024*V+0.2。这里的单位是mL/s。我们可以看一下不同氧流量时的吸入氧分数:
1L/min(16.67mL/s):0.24
2L/min (33.34mL/s):0.28
3L/min (50.00mL/s):0.32
4L/min (66.68mL/s):0.36
5L/min (83.35mL/s):0.40
6L/min (100.00mL/s):0.44
可以看到,当氧流量在1-6L/min之间时,氧流量每增加1L/min,吸入氧分数增加0.04,这就是文章开始公式中4的由来,这样计算出来的吸入氧分数与文章开头公式计算出来的数值是一致的。
这个公式的应用有几个前提:口鼻咽死腔容积为50mL(0.5*V的最大值只能为50),当氧流量超过6L/min(100mL/s)后,0.5*V的值固定为50;呼吸频率为20次/min,当呼吸频率过快或过慢时,都不能这样计算;空气中氧浓度为20%,当处于高海拔地区时,氧气浓度会降低,也不能应用这个公式计算。
综上所述,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计算氧合指数的公式只有在使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在6L/min以下、呼吸频率正常、海平面状况下计算才会相对准确。当使用面罩吸氧(死腔容积会增大)、呼吸过快或过慢、海拔过高时,都会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这就需要根据吸入氧分数计算的原理来重新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