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淀粉样变的多种治法

皮肤淀粉样变是一种淀粉样物质在组织中沉积所引起的皮肤病变,属中医“松皮癣”的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先天气血不足,外感风湿之邪,客于肌肤,郁于气血,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所致。

[辨病]

1 临床表现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是指淀粉样蛋白仅沉积于正常皮肤内,而无其他器官累及的证据。根据皮损特点可分为:

1.1 苔藓样淀粉样变 又称淀粉样变苔藓,临床最常见,多见于中年人,皮损对称分布于双小腿胫前,其次在臂外侧、腰、背和大腿。基本损害为淡褐色、棕色或肤色圆锥形、半球形的丘疹,芝麻至黄豆大小,表面粗糙,角化过度,有少许鳞屑,顶部有黑色角栓,剥脱后留脐形凹陷,皮损互不融合,排列成半球状,呈荔枝壳样外观。有剧烈瘙痒。

1.2 斑状淀粉样变 多见于中年以上,好发于背部肩胛区,亦可累及躯干及四肢,皮疹为褐色或紫褐色色素沉着斑,由点状色素斑聚合而成,呈网状或波纹型,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展开剩余87%

1.3 结节状或肿瘤状皮肤淀粉样变 也称淀粉样瘤,罕见,是单发或多发黄色或皮肤色结节,位于头、面、躯干和四肢,自觉瘙痒。

1.4 结节萎缩型皮肤淀粉样变 女性多见,好发于躯干和四肢,呈单个或多个,棕色或金黄色约3cm大小的结节,表面皮肤萎缩松弛,中心指压有疝样下陷。

1.5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 简称PCA综合征,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在20岁前发病,男性多见,好发于背、腰、耳后或分布全身,除苔藓样丘疹外。有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网状色素异常,多在春夏季出现水疱或血疱,可有掌跖角化和对光过敏,身材矮小或正常。

1.6 肛门、骶骨部皮肤淀粉样变 多发生于老年人,可能与压迫、摩擦等机械刺激有关。以肛门为中心有手掌大小、角化过度、暗褐色色素沉着斑,呈放射状或扇形线条状分布,有痒感。

2 诊断要点

2.1 有典型皮损。

2.2 病程缓慢,常迁延数年至十数年或更长时间,间可自行消退,但易复发。

2.3 刚果红试验阳性(用1.5%刚果红溶液注入可疑皮损内,24~48小时内在有淀粉样蛋白处呈红色)。

2.4 组织病理和特殊染色显示淀粉样蛋白沉积。

3 鉴别诊断

3.1 神经性皮炎 大多数发生在颈部,皮损为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常融合成片,表面发亮而光滑,日久有典型的苔藓样变。刚果红试验阴性。

3.2 粘液水肿性苔藓 在红斑浸润的基础上分布有淡红色或黄色群集蜡样苔藓样丘疹,组织病理显示真皮有粘蛋白沉积,HE染色呈亮蓝色。

3.3 肥大性扁平苔藓 皮疹为疣状增殖之肥厚性斑块,有薄的鳞屑,斑块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周围有散在性扁平丘疹。损害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及皮肤萎缩。刚果红试验阴性。

[辨证]

本病辨证可分为风湿蕴阻证和血虚风燥证两个证型。

1 风湿蕴阻证 皮疹颜色淡褐,融合成片,皮肤粗糙肥厚,阵发性剧痒,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弦。

2 风燥血瘀证 皮疹干燥、粗糙,呈荔枝壳样改变,有灰白色薄鳞屑,或伴色素沉着,舌暗脉细。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风湿蕴阻证 治宜疏风利湿止痒.方选消风散合二妙散加减。

1. 1.2风燥血瘀证 治宜搜风润燥,活血化瘀。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全虫、莪术、鸡血藤等。

1.2 成药、验方

1. 2.1 当归片、地龙片,每次各5片,同时服二陈丸9g,1日2次。

1.2.2 全虫6g,皂角刺6g,防风10g,苦参10g,白藓皮30g,白蒺藜20g,当归10g,丹参15g,鸡血藤30g,首乌藤30g。水煎服,每日2剂。

2 西药治疗

2.1 氯喹,口服,每次0.25g,1日2次。

2. 2 普鲁卡因静脉封闭:0.25%普鲁卡因100~200ml,维生素C l一3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缓慢静滴。对剧痒者较佳。使用本法时应先做皮试。

2.3 其他 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与丹参注射液,口服维生素A和维生素A酸,可试用。

3 外治法

3. 1 外洗 荆芥30g,苦参30g,丹参30g,白藓皮30g,大黄20g,地榆20g,大枫子20g,赤芍20g。水煎成2000ml微温外洗患处。

3.2 外涂 用疯油膏、金粟兰酊外涂。

3. 3 热敷疗法 用苍术、黄柏、防风、白藓皮等量各30-~60g,分装布袋,煮热后外敷局部皮损,每日1次,每次1小时,每剂中药可应用5—7天,对剧痒的疣状局限性斑块有一定疗效。

3. 4 吹烘疗法 用lO%硫磺膏外涂皮损后,以电吹风吹烘15分钟,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3.5 滚刺疗法 先按常规消毒,再用带小钝刺滚筒进行推滚,直至皮肤损害处全部渗血,揩干血后,撒上消毒的枯矾粉研磨片刻,外贴伤湿止痛膏或橡皮膏,5—7日推滚1次,7次为l疗程。注意有疤痕体质者不宜用。

3. 6 神灯照射疗法 局部外涂10%硫磺膏后,照射神灯(7DP)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l疗程。

3.7 艾灸疗法 用艾条或用艾绒直接灸皮损处。

3.8 针刺 下肢皮损主穴取足三里、阴陵泉、血海,得气后留针15分钟。

3.9 穴位封闭 取足三里、三阴交,用当归或丹参注射液每次每穴注射0.5ml,隔El治疗1次,7次为l疗程。

3. 10 温泉浴疗法 全身浸泡在水温41—44℃的温泉水中,每次1小时,每日1次。

3. 11 矿泥疗法 用矿泥经温泉水浸泡后加热至60—65℃,做成5'~6cm厚的泥饼敷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1次,每周休息l 日,30次为1疗程。

[单验方]

1.透骨草30克,苦参15克,白鲜皮15克,王不留行12克,红花12克,水煎外洗。

2.五倍子10克,羊蹄根10克,白酒180毫升,浸渍1周后外搽。

3. 荆芥30克,苦参30克,丹参30克,白鲜皮30克,大黄20克,地榆30克,枯矾20克,大枫子20克,水煎成2000毫升,微温外洗患处,每日1次。

[现代研究]

1 发病学研究

西医学对于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主要是由于淀粉样蛋白代谢紊乱所致。部分病人有家族遗传史。有人提出本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证据表明在苔藓样和斑块病变处的淀粉样蛋白来源于表皮。结节状病变的淀粉样蛋白可能由局部浆细胞或纤维母细胞所合成。

2 临床研究

孙步云采用中药内服(基本方:秦艽、白僵蚕各10g,徐长卿、白花蛇舌草各30g,生山楂、玄参、紫丹参各15g,生甘草6g。湿热互结,蕴于肌肤者,加紫草、夏枯草、龙胆草、车前子等;气滞络阻,痰凝血瘀者,加红花、鸡血藤、炮山甲、白芥子、胆南星、生大黄等;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者,加黄芪、当归、熟地、制首乌、白蒺藜、青防风等)配合液氮冷冻,治疗本病52例,结果痊愈40例(76。9%),有效9例(17.3%),无效者3例(5.8%)。

杨桂芹等以苦参汤(苦参、艾叶、花椒枝、徐长卿、硫磺、白矾)外洗治疗本病20例,全部有效。

尹玉贞采用梅花针弹刺配合枯矾粉外搽的方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其治疗机制在于梅花针弹刺能疏通经络,活血祛瘀,治疗后经络畅通,气血条达,痒感减轻,皮疹变薄缩小。

[述评]

皮肤淀粉样变在我国较为常见,它已肯定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皮肤病,而且与遗传、免疫反应均有一定关系,目前在根治上有相当困难。本病由于病程缠绵,必致经络阻隔、气滞血瘀,故在辨证基础上,须兼用活血化瘀之品。此外,近年在临床上我们试用补肾法,也常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可供参考。

[特别提示]

1.平时多以温水洗浴,保持皮损区清洁,避免过度搔抓,防止感染。

2. 增加营养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忌食辛辣发物。

文章节选自360图书馆。图片来源于沙沙野官网,由海上杏林寻珍编辑整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