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简读:印度种姓制度(所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的形成
印度种姓制度逐渐形成
92
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以后,将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称为“达萨”,意为敌人。
以后越来越多的战俘变为被役的奴隶,“达萨”一次也就用来表示奴隶了。至公园钱1000年左右,伴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体现阶级压迫的种姓制度也在逐渐形成。
“种姓”一词在梵语中称为“瓦尔那”或“迦提”。“瓦尔那”意为“色”、“种”等。而“迦提”有“族籍”等意。
最初雅利安人只是将自己与土著居民区分为两个种姓,随着社会分化加剧,雅利安人内部分裂为三个种姓,于是整个社会便形成界限分明的四个等级,即所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为了维护这种等级制度,统治者一方面编造出诸神分割巨神普罗傻是,其口、双臂、双腿分别变成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的神话,从而使姓种制度披上一层冲圣的外套;
另外一方面又制定出许多“达磨”(意为“法”),为各种姓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和生活方式作出严格规定。
婆罗门居种姓之首,是专门的祭司贵族集团,他们不仅垄断宗教,文化大权,还通过充当国王顾问等形式影响国家行政。
刹帝利为种姓第二,是军事行政贵族集团,其基本职业是充当武士,国王通常也属于这一种姓。
第三种姓是吠舍是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平民,他们必须以纳税和“布施”等形式供养前两个种姓。
第四个种姓首陀罗,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以及雅利安人种失去公社成员身份的贫民,他们或为奴隶,或为雇工,为高级种姓服务是他的义务。
前两个种姓完全以剥削为主,不从事任何生产劳动,而后两个种姓便是他们剥削、奴役的对象。前两个种姓与后两个种姓的对立,是奴隶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对立。种姓制度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
the end«««
更多内容,站内点关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