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古中國社會生活史的另面 ——《中古時期社邑研究》出版
《中古時期社邑研究》
郝春文 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定價:128.00元
BOOKS
《中古時期社邑研究》
天災人禍,普羅大衆如何抗禦風雨?
婚喪嫁娶,社邑鄰里如何攜手互助?
精英平民,佛教信仰如何走進人間?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資深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
郝春文先生之中古中國社會生活史專著《中古時期社邑研究》,
以普通百姓爲視角,爲您描繪中古民衆生活的生動細節。
作者簡介
郝春文,歷史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兼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敦煌吐魯番研究》主編、《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主編。曾任耶魯大學、臺灣中正大學客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英國國家圖書館客座研究員,南京師範大學講座教授,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敦煌學和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著有《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録》1至15卷(合著)等著作二十多種,發表論文和書評100多篇,承擔或主持國家項目多項(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一項),獲省部級以上獎項多項(包括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兩項)。
内容簡介
《中古時期社邑研究》是研究中古中國社會生活史的一部重要學術專著,是郝春文教授二十多年來有關中古時期社邑研究成果的結集。全书分上、下兩篇:上篇集中探討中古時期即中國古代的魏晉至北宋初期社邑與佛教的關係,重點探究中古佛教社會與世俗社會的互動。下篇主要是研究敦煌寫本社邑文書的相關成果,涉及敦煌寫本社邑文書的内容和價值,敦煌社邑的教育與教化功能,敦煌私社的“義聚”及“春秋坐局席”、喪葬互助等活動,敦煌的渠人與渠社與女人結社等問題。《中古時期社邑研究》以普通百姓爲視角,由民衆的日常生活細節建構中古中國社會生活史的另面,揭示了中古民衆生活的諸多生動細節。其特色在于,以文書爲載體,揭示中古時期社邑運行的多重面向;以史實爲依據,勾勒中古社邑的形式、功能與價值;以社邑爲媒介,探索中古佛教社會與世俗社會互動。
S.527女人社社条(IDP)
P.3489社会(社条)
引 言 / 郝春文
本書之“ 中古時期 ”,係指中國古代的魏晉至北宋初期 。
社邑 (社)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基層社會組織,自先秦至明代在社會生活中始終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社的名稱、性質、類型、活動内容及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秦漢時期,社主要是祈年報獲的祀典與組織。漢代,里普遍立社,里名即爲社名,里的全體居民不論貧富都參加,其主要活動是每年春二月和秋八月上旬的戊日祭社神,並舉行聚會飲宴活動。此外,漢代還出現了並非由全里居民組成而是某一地區部分居民自願結成的私社。魏晉南北朝時期,私社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首先是傳統的里社合一的制度遭到破壞,里社逐漸私社化,其性質與活動内容實際上已與私社没有多大差别;其次是出現了以宗族地望關係爲紐帶而結成的“宗社”和按階級、職業結成的私社。這些社邑均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大多保持著傳統的春秋二社的祭社和聚會飲宴活動。在舉行祭社活動時要殺豬宰羊以爲“血祠之祈”。
東晉南北朝時期,在我國北方及南方的一些地區,廣泛流行著一種由僧尼與在家佛教信徒混合組成或僅由在家佛教信徒組成,多數以造像活動爲中心的佛教團體。其名稱以邑、邑義、法義等名目較爲多見,也有的稱爲邑會、義會、會、菩薩因緣等 。
隋唐五代時期,私社得到很大的發展,其中以從事經濟與生活互助活動的私社最爲引人注目。這類私社的活動是以喪葬互助最爲重要,大多仍保存著春秋二社的祭社風俗。而東晉南北朝時期稱爲“邑、邑義、法義”等的佛教團體自隋唐以來逐漸與從事經濟互助活動的私社相互趨同,這兩類團體在名稱、思想與活動内容等方面都有合流的趨向,後者亦每每自稱爲“邑義”,而前者也常以“社”爲名,成爲私社的一種 。
所以,本書討論的“社邑”,包括以上兩種起初淵源與性質均不相同而最終已難分彼此的民間團體。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集中探討社邑與佛教的關係,下篇主要是研究敦煌寫本社邑文書的相關成果。《 敦煌寫本齋文及其樣式的分類與定名 》 一文,是在整理“社齋文”的過程中,爲探討齋文文本及其樣式的性質而撰寫的。“社齋文”是齋文的組成部分,因而,上述探討是整理和研究“社齋文”的必要理論準備。《關於敦煌寫本齋文的幾個問題》,則是我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思考。這兩篇論文的寫作,緣於整理敦煌社邑文書的需要,其内容也與社邑文書的研究密切相關,可以説是我對敦煌社邑文書整理和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因其並非專門討論社邑文書,故將其作爲附録收入本書 。
本書是我二十多年來有關中古時期社邑研究成果的結集。在此期間,就客觀條件來説 , 無論是資料的佔有還是學術信息的檢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資料的佔有方面,在20世紀80—90年代,很多藏在海外的資料我們很難看到,現在,絶大部分資料都已公開出版 , 這當然爲我們全面地佔有研究資料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在學術信息的檢索方面,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隨著電腦、互聯網技術的飛躍發展,使得我們可以更加便捷地瞭解國内外的相關研究信息。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我所掌握的資料和研究信息都大大地豐富了。就主觀方面而言,二十年來,我的認識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本課題的研究成果,記録了我個人的學術成長過程。以我現在的認識水平觀察, 我在20世紀 80年代、90年代發表的相關研究成果,在選題、研究視角、觀點和論證諸方面都有令人不滿意之處。所以,在這次結集過程中,我對自己有關這一課題的相關研究成果做了通盤的調整和整合。其中上篇是在原來的研究成果基礎上重寫的。重寫的部分,論題雖然相同,但早年的研究是力圖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解讀社邑與佛教的關係,現在則試圖從文化發展的角度重新觀察這一問題。在概念的使用上,此次重寫更加重視當時人的説法和用法。如在我過去的論文中,將東晉至五代宋初的佛教結社統一簡稱爲 “佛社”,就這類團體的性質來説,以上簡稱當然是可以的。但 “佛社”一詞出現於唐代以後,而東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結社時人稱爲 “邑”、“邑義”、“法義”等 ,以稱 “邑義”者居多,爲增强歷史感,本書將東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結社改稱爲 “邑義”。下篇的各題,也都有改動,或補充材料,或訂正錯誤,或調整内容與看法。總之,以往筆者公開發表的與本論題相關的論文,如有與本書不同處,應以本書爲準 。
我對此課題的研究始於協助寧可師搜集和整理敦煌社邑文書。我自1983年師從寧可先生以來,就在他的指導下從事敦煌社邑文書的整理和研究。在我參加這個課題之前,寧可先生已經搜集了不少相關資料,並對相關問題進行過比較深入的研究。在寧可先生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我對敦煌社邑文書和石刻資料中的相關材料進行了徹底的調查,所搜集到的材料數倍於初。在此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先生在發現和確定此課題時所具有的卓越的學術眼光。可以説,如果没有寧可師的安排,這部書稿也就不會存在。在長達二十多年的合作過程中, 我們共同完成並出版了《敦煌社邑文書輯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一書,並聯名或各自單獨署名發表了一批學術論文。寧可先生單獨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後來大多收入了 《寧可史學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本書所收成果 ,多由我獨立完成。
只有 《敦煌社邑的喪葬互助》 一文,是我和寧可先生合作的成果。另外,《敦煌社邑文書與中古社邑研究》 一文,是由我執筆成稿,但曾與寧可先生聯名發表過。現徵得寧可先生同意,將這兩篇論文也收入書中。需要説明的是,即使由我單獨完成的論文,也都凝結著寧可先生的心血。我在從事此課題的過程中,時時得到寧可先生的指導、幫助和支持,正是通過這個課題,先生把我引領入神聖的學術殿堂 。
感謝饒宗頤先生和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在 2003 年9至12月邀請我到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從事此課題的研究,使我得以集中精力對書稿進行修改。其間,得到鄭會欣博士和沈建華女士的諸多關照。在從事此課題的過程中,還曾得到很多師友的幫助、鼓勵和支持,在此一併致以衷心的感謝!
目 録
引言1
上篇 中古時期社邑與佛教的關係
壹 從衝突到融合 ——傳統社邑與佛教的關係7
貳 專門從事佛教活動的民間團體及其與佛教的關係56
叁 結語150
下篇 敦煌寫本社邑文書研究
壹 敦煌社邑文書與中古社邑研究155
貳 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私社的教育與教化功能173
叁 再論敦煌私社的 “ 義聚 ”189
肆 再論敦煌私社的 “ 春秋坐局席 ” 活動206
伍 敦煌社邑的喪葬互助220
陸 敦煌的渠人與渠社238
柒 再論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初的女人結社252
捌 《 唐末五代宋初敦煌社邑的幾個問題 》 商榷277
玖 再論唐末五代宋初敦煌社邑的幾個問題297
拾 《 敦煌社邑文書輯校 》 補遺311
附録
附録一 敦煌寫本齋文及其樣式的分類與定名389
附録二 關於敦煌寫本齋文的幾個問題401
後記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