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从《长安十二时辰》说起 |「诗意的人」
本期诗意的人 : 贺知章
《长安十二时辰》里,何监的原型就是我们从小熟知的唐代诗人贺知章。他写过“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一面,我们一向所知甚少。
丰子恺(中国)
? 点击收听 ?
不知细叶谁裁出
演播:卫东
供稿:「为你读诗」诗意生活研究院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中,靖安司的司丞李必对何监说:“老师二十年前的杰作,写尽了大唐盛景。”何监说:“写尽了吗?也对,尽了。过去的大唐好啊,过去了,都过去了。”
作为一个已经八十多岁的老人,何监把一生奉献给大唐盛世,但最后只能朝着伟大时代的离去投下深情的一瞥。
何监的原型就是我们从小就熟知的唐代大诗人贺知章。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一面,我们所知甚少,历史上也少有相关记载。
尽管如此,何监的故事仍然打动了我。
历史上的贺知章,首先打动我的,是他的回乡。
与网剧中的何监一样,贺知章也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做过礼部侍郎、工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在朝里任职五十多年,是元老级的人物。
贺知章在八十六岁高龄告老还乡,唐玄宗依依不舍,下诏在京城都门外设立帐幕,皇太子、百官为他饯行。唐玄宗还写诗赠他: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送贺知章归四明》
这是贺知章一生的巅峰时刻,备显荣华。但贺知章的回家路,走得安静多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离别故乡五十余载,声名赫赫的贺知章回来了。他以一种和平、谦卑的姿态站在故乡的面前,如一个孩子站在母亲的面前。孩子们笑着问这个老人:“客官,你从何处来?”
贺知章没有夸耀自己的官衔、权力、京城的绚丽,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这首诗,被传唱至今。
贺知章另一打动人的地方,是对人才的发现。
我们都知道,作为诗人,李白是很伟大的,但在当时的唐朝,主流的诗歌圈子并不了解他,认可他。
在很长一段时间,宫廷、贵族掌握着诗歌的主流趣味。他们喜欢什么,爱好什么,这很重要。只有他们喜欢、认证过的诗人,主流文化圈才点赞,热捧。
和其他贵族不同,贺知章是从底层上来的。他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史可查的状元,“吴中四士”之一。其他几位,有写下《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有著名的书法家兼狂士张旭,还有包融。他们透露出新鲜的气息和情趣,为京城带来了新的风貌和血液。
而在宫廷之内,文学的扶持力量也在发生变化:张说和张九龄都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宰相,他们都来自相对寒微的底层。张说提拔了张九龄,而他们共同提拔了贺知章。
贺知章相信,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篇不是出自京城,而是来自京城之外,在民间,在路途上,在流放地,在心灵冲突的紧要处。
天宝元年,也就是公元742年,八十三岁的贺知章在京城见到一个四十一岁的中年人。这个叫李白的中年人把自己写的《蜀道难》给他看。刚读开头,贺知章就知道,伟大的诗歌来到了,他惊呼李白是天上的“谪仙人”。
贺知章也喜欢饮酒,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第一个说的就是他:“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贺知章酒驾,骑在马上前俯后仰,像坐船一样。他醉酒眼花,掉到井里,不仅没醒,还在井底酣然入眠。
一个部级官员,是这样一个随性的人,他拉着李白就往酒楼跑,两人一醉方休。买单时,贺知章发现身上没带银子,他不急恼,解下腰间皇帝赐给的金龟作了酒钱。
唐朝到底是唐朝。有逢迎拍马的人,有投机取巧的人,但一定有热爱诗歌的人。仅仅因为一首诗歌,就可以让两人跨越职位、权力,坐在一起喝酒。
这一点,贺知章和李白很像。
实事求是说,不仅有贺知章,还有玉真公主等重要人物的努力,才使得李白真正进入主流的诗歌圈子,并被唐玄宗接见。
李白很感谢贺知章,把他视为知己。贺知章去世后,他怅然若失,回忆往昔,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其中一首是: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贺知章一生留下的诗歌很少,也就20首左右。作为诗人的贺监,好像对自己的诗歌并不在意,而是更关心别人的诗歌。
在他一首著名的《咏柳》里,他写道: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后两句真是天趣盎然,像小孩子的语言。
贺知章的眼光的确不同,能从柳树的细叶想到春风如一把剪刀,正在把它细细裁剪。
好的剪刀可以裁出一段锦绣春光,坏的剪刀能把一切人才毁坏殆尽。
有李白,也要有发现李白的伯乐。一个又一个推手将新的天才、新的团体、新的诗歌形式和内容推向京城,推向诗坛潮流的风口浪尖,唐诗才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大景象。
贺知章(约659— 约744),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书法家。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宋之问、王适、李白、孟浩然、王维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杨柳岸,晓风残月
留言:说一首你最喜欢的、有关柳树的诗
﹀
﹀
﹀
贺知章不是唯一一个咏柳的诗人。柳树,在古诗里比比皆是。
它出现在快乐的时候。“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它出现在忧愁的时候。“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它出现在游子怀乡的时候。“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它出现在深闺思远人的时候。“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它出现在边关大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凉州词二首·其一》)
它出现在皇家的花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它出现在怀古的遗迹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为什么是柳树,而不是别的什么树被无数诗人传唱呢?
想想,有几个原因:
第一,它分布范围很广,生命力顽强。折一枝插在地上,就能成活。在今天新疆的塔城,还有著名的“左公柳”,那是当年左宗棠进军新疆时所栽的绿柳。
第二,柳丝柔顺低垂,象征情意绵绵;柳絮飘忽不定,好像人的烦恼;柳也和“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加上柳树易生速长,用它赠友,象征无论漂泊何方都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第三,柳树还是最早预示春天到来的植物。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真好啊,柳树让那么多人的情感有了寄托。而它,也成为了古诗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撰文 | 湘人彭二
校对 | 西格玛
故乡 许巍 - 此时此刻 巡回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