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攻击性行为,家长该如何对症下药?
生理、心理、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孩子的情绪产生影响,从而引发攻击性行为。因此,解决攻击性问题要从原因入手,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
小宇(化名) 男孩 4岁
对父母缺乏依恋,没有语言,对于呼唤或其他声音没有反应。在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没有交流,还有自言自语和异常行为出现。
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用牙齿咬别人的手、手臂或肩膀,用手抓人和用脚使劲的踩别人的脚。
— Why? —
造成小宇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身原因。
小宇处于幼儿园时期,年纪较小,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不能够适应有规律、有要求、不能随心所欲的生活,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不能听从老师的要求。
对于环境的不适应造成小宇情绪不稳定,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发生。
当小宇不愿意完成老师的要求,而老师却又强制其完成时,小宇攻击性行为进行反抗,这种行为往往会达到目的,不用按老师要求做事。强化了小雨攻击他人的不恰当行为。
第二,老师原因。
老师在课堂上向小宇提出要求,或强迫其做某一件不想做的事时,小宇就会用攻击性行为进行逃避,甚至是反抗。
老师的情绪对于学前儿童的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老师越焦虑越着急,幼儿的情绪也越不稳定,越会产生攻击他人的行为。
第三,家庭原因。
小宇的家庭情况比较优越,父母对于小宇有很深的歉疚感,并且十分宠溺。
父母在本应养成良好习惯,形成遵守学校规矩意识的学前期,没能坚持对小宇树立规矩。
在家中,父母会因为小宇的打人、咬人的行为而满足其要求或不再坚持本来的要求,进而强化了小宇的攻击性行为。
— How to do? —
综合上述原因
采取以下办法进行干预
第一,取得家长配合。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由于年龄较小,是最应该培养其良好习惯以及一些较为普遍社会规范的时候。
这个时候家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家中,特教老师辅助家长为孩子制定一些家庭中的规矩,要求小朋友一定要遵守。
第二,消除焦虑情绪。
当小宇出现攻击性行为时,老师不再用粗暴或强制的方式制止他,而是首先给他一个相对较为安静平和的环境,使其自己先稳定下来。
然后由老师或同学跟他一起做一些他较为喜欢的游戏,如折纸、拍手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对小宇出现的良好行为给予表扬。
第三,由易到难逐渐提出要求,选择适当的强化物进行强化。
要求小宇在课上做一些较为简单、并且小宇喜欢做的事情,在小宇完成后,积极给予表扬,并告诉小宇,下一次小宇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对于其不想完成的事情不要强迫其完成。
一个星期后,逐渐增加一些小宇不喜欢做的事情要求小宇完成。若小宇不想做,可以给予言语或行为上的鼓励,或辅助他一起完成。完成任务后,要采取更强烈的表扬和祝贺,使小宇从心底感到成功和喜悦。
通过8周的干预,小宇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并在观察期内基本没有再发生。
在问题行为,尤其是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中,循序渐进是非常重要的,家庭的配合对干预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