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这四个人才离开魏国,统一天下的未必是秦国

作为我国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之一,魏国在距今两千多年前曾经一度成为中原的霸主。早在魏国建国之初,开国之君魏文侯便积极变法图强,他任用贤才,大胆改革,帮助魏国国力迅速提升。在他之后,魏惠王又与齐威王会盟于徐州,宣告了魏国的正式称霸。

然而,曾经国力强盛、称霸诸侯之中的魏国却在国力发展到极盛后走上了下坡路,不但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国内的统治也十分混乱。最终,国力大大衰弱的魏国被秦国所灭,成为了始皇帝一统天下的垫脚石。

对于魏国的凄惨灭亡,产生过影响的因素有着许许多多,而在众多理由当中,四个人的出走却格外引人注目。那么,这四人分别是谁,他们的离开给魏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四人当中最为知名且产生影响最大的一个毫无疑问是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尽管本是卫国贵族,但商鞅年轻时便作为魏相公叔痤的门客生活在了魏国。公叔痤病重时,曾告诫魏王说商鞅有非凡的才华,要么重用他,要么就得杀掉他,防止他的才能被别国利用,然而,魏王却认为相国是老糊涂了,说的话不值得重视。

对于商鞅,魏王是既不加害也不重用,因此,为了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商鞅选择了前往秦国,向正在招贤的秦孝公宣扬自己的思想。后面的故事相信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前往秦国的商鞅和孝公一拍即合,二人共同在秦国推行变法,让秦国的国力得到了显著且长久的提升。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可谓积贫积弱,而位于其东边的魏国则正是如日中天,因此,曾经魏国经常攻打秦国,并夺取了大量土地、人口。经过变法后,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加,军队战斗力也是空前强大,而为了一雪前耻,秦军在商鞅的带领下出兵东伐,且取得了大胜。

魏王的忽视导致了商鞅的出走,而商鞅则带领过去经常被欺负的秦国改头换面成为了强国。由此观之,商鞅的离开对魏国的消极影响实在很大。

商鞅出走向西,孙膑的离开则是往东。当年,孙膑、庞涓一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而学成之后庞涓前往魏国当了将军,孙膑则也受邀来到了魏国。然而,庞涓嫉贤妒能,竟然对同窗痛下毒手,导致孙膑遭受膑刑丧失活动能力,脸上也被刺了字。为了报仇雪恨,孙膑寻机前往了齐国,并在那里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军师。

尽管孙膑的受辱和魏国其实没有太大关系,但作为主使的庞涓颇受魏王重用,这就导致孙膑的一腔怒火也燃到了整个魏国身上。

此后数十年当中,孙膑数次帮助齐军击破魏军,也除掉了自己的仇人庞涓。孙膑的出走尽管更多是因为和庞涓的私人恩怨,但魏国确确实实是由于此事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这实在是多少有些'冤'了。

继商鞅之后,张仪也从魏国出走,并来到了秦国,且得到了重用。张仪本是魏国贵族的后裔,但却没有为祖国效力,而是为实践自己'连横'的政治构想前往了秦国,并为秦国的发展壮大不懈努力。

为了秦的强大和自己思想的实现,张仪曾多次不惜损害母国的利益,让魏人深受其苦。结果,当自己在秦国失宠后,张仪却还能回到魏国担任相国,这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的奇景。

四人中的最后一个也是由魏到秦,他便是范雎。范雎生于魏国芮城,因遭受魏相魏齐的排挤和侮辱而出走,并前往了秦国。来到秦国后,范雎先为客卿,后为相国,深受秦君的宠信和重用,而因为曾经在魏国遭受侮辱,范雎自然不会轻易放下复仇的念头。他不但私下逼迫当年羞辱过自己的人自尽,还与名将白起合作,多次在战场上重挫魏军,让魏国承受巨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改革家商鞅、军事家孙膑、纵横家张仪和政治家范雎四位杰出的人才都曾经有可能为魏国效力。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他们都从魏国离开,转而前往了其它国家,并反过来帮助其它国家对付魏国。

如果能够重用这四人,魏国毫无疑问会更加强盛,甚至有可能一统天下,而如果没有这四个人,或许秦国不会强势崛起,魏国也不会接连遭遇巨大的打击。因此,确实可以说这四人的离开对魏国凄惨灭亡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