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千年灞桥
.
回溯千年灞桥
.
西安东部的“国际文化交流轴”的核心,就是灞河。这条在西安城区流淌18公里的河流,塑造了东部的城市格局和形态。
灞河,在西安和中国文化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桥,故称“灞桥”——它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自古为关中交通要冲、长安东出通衢。
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唐时就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的风气,为文人骚客所乐道。因此,曾将此桥叫“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桥柱408个。1996年11月20日,灞桥遗址被成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终始灞浐,出入泾渭。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两千多年前,司马相如描述八水萦绕长安的巨丽。
早在秦汉时期,灞水两岸的河堤上就广植柳树,隋唐之际灞河两岸更是杨柳含烟,柳絮飘舞,呈现出"灞柳风雪扑满面"的胜景,灞水、灞桥、灞柳更是自古就闻名于世。
当地的柳树也被称“灞柳”,古人折柳送别即源于此,每年三月柳絮漫空飞扬,何其美哉,灞柳身为长安八景之一“灞柳风雪”即由此而来。
秦汉时,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像冬日雪花飞扬。
“灞桥风,吹落千年沧桑;灞桥柳,舞动离别忧伤”。灞桥和灞柳,也不断进入到西安当地歌手的摇滚音乐中,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