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雨中周庄
忆江南|雨中周庄
江雁
离开沙溪后,我到底还是去了一趟周庄。
没错,我不是十分待见周庄。当然这是在我到周庄之前。
我的朋友们总是说,周庄现在太商业化了,少了以前的淡泊。我不是太能接受,一个本来宁静的小镇,突然间变得喧嚣起来。
但是,告别沙溪的时候,我查了一下天气预报,会有连续几个阴天。这样的天气,终归游人会比往日少一些,何况我恰好避开了周末。
那就去吧,也算不辜负中国第一水乡的美称。
2012年昆山的路况,只能算差强人意。我于微微的颠簸中,到达周庄。从一个古镇到另一个古镇,好像都没有什么前奏序曲,我进入梦幻一般的世界。
依旧是黄昏,只是少了夕阳。周庄的粉墙黛瓦、翘角飞甍被笼在蒙蒙烟雨中,如同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守在稍嫌浑浊的水边。
游人不多,但也不算少。想来陈逸飞在《故乡的回忆》中把周庄塑造得太过美好,所以即便有雨,也阻挡不住人们的脚步。没准儿,还有些人和我一样心存侥幸呢。
那就既来之,则安之吧!
因为雨下得有点急,我先到老街,寻了家小客栈安顿了下来。客栈的老板娘轻声慢语地说,行李放下去看看雨中的周庄嘛,美得很呢。不知是她长得太好看,还是说话的语气实在温柔,我竟然不忍心拒绝。好在,我喜欢那铺街的麻石,尤其喜欢它们在雨中的样子。
老街在周庄镇西面,悠长、古朴,我以为这样的街道最适宜在在雨中漫步。街道两旁的商铺、撑着伞的人影,一切的一切,都氤氲在朦胧的水气中,模糊,却很唯美。
据说老街最早是青砖铺成,但民国时期西万隆商号的掌柜高植斋,在一次南行中喜中大奖,便决定做件福荫后代的善事,从苏州采购麻石,用十几条大船运回,用作古镇大街改造。于是老街多了一个别称——麻石街。
而今,岁月的洗礼和行人的步履,使斑驳的麻石变得日益光滑清亮。尤其是在这样的雨中,麻石上甚至倒映出房屋、路灯等等的影子。
老街两旁的商铺,古旧斑驳,老式的剃头店、杂货店、铁匠店、银匠店等,在雨中静默着,让人恍然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我于漫无目的的行走中,来到了金家宅院。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老宅,院子里还有人居住,偶尔会向往来参观的游人报以微微一笑。
老宅和整个周庄的风格一样,也是青砖黛瓦,脚下仄小的青砖已经斑驳,有毛茸茸的青苔,从砖缝间探头探脑的伸出头来,窥视雨中的风景。老宅的木制窗格和廊柱,散发着古旧的气息。院西角一株二百多岁高龄的老树,郁郁葱葱,于光阴深处镇守着这座典雅静穆的老宅,无惧风雨。
华灯初上的时候,我辗转到达了沈厅。沈厅是沈万三后裔沈本仁在乾隆七年时建成的宅院。不过我到此并非想要瞻仰他的豪宅,而是想要进一步拥抱周庄的夜色。沈厅对面,便是游船停靠的河埠头。
水巷灯船,是周庄夜色的灵魂。安坐船头,听两岸江南丝竹,沿河琵琶铮铮,看游船穿过许多拱形桥洞,桥洞的彩灯辉映。此时的周庄,精彩纷呈,仿佛世上所有的繁华都被揉碎在水光潋滟中了。
摇橹是个技术活儿,但对于久练久熟的船娘来说,完全不在话下。尤其穿越桥洞的时候,你或许还在担心船舷即将撞上石壁,她却只是轻轻一个旋臂,船已然远远离开桥身,不由得让你发出一声赞叹。
千百年来,水润泽江南风物,也练就了江南人的水上功夫。
重登河岸时,周庄已然夜色深沉。尽管有些疲劳,我还是选择步行回了客栈。夜晚的周庄,纵然流光溢彩,但到底静谧多过喧嚣,难免不让人依依不舍。
清晨如约而至,我在淅沥的雨声中,悠然醒来。推开窗户看了看,觉得周庄已经是另一副模样。少了灯光的暖色,雨中的周庄给人的感觉是清冷而又寂寞的。
雨天的人,通常都是慵懒的,倒是给了周庄一个沉睡的理由。我原本是个急性子,在这样的氛围中,也只会慢悠悠地起床洗漱,慢悠悠地步出门来,吃上一碗馄饨面,开始我了我的漫游周庄。
周庄果真不负水乡的名头。本来就有四通八达的河道,再加上雨一直不停,简直铺天盖地都是水。
我坚持沿着河边走,但一不小心就会被某个小巷里弄吸引,走进逼仄的巷道中找寻追小镇的历史。好在,穿过这个巷子,没准就踏上那座桥,于是不时又回到河旁。
水多,周庄的桥也多。河道未见得有多长,倒是横七竖八地坐落着十四道石桥,仿佛要把周庄河两岸连成一片。
这些桥,跨越了元、明、清不同时期。从一头望去,桥中有桥,桥上有桥,一桥套一桥,桥身与桥影组合成一个又一个圆环,把周庄生生套成了一个整体。
当然,最著名的还是被陈逸飞画中的双桥。细雨绵绵中,双桥横折相依,立于两河之上。一圆一方的桥洞好像两把巨大的石锁,将两条小河紧紧地锁住一起。
我到底是幸运的,在这样的清晨,在这样的雨中,得以亲近原汁原味的周庄。没有古道西风瘦马,但有小桥流水人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