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挑南铺
挑南铺
说起“南铺”这个词,我过去只是听到老家的人们口口相传,还从没有在书面上见到过,我也只能凭自己的理解,将它呈之笔端。
江汉平原,土地辽阔,一马平川,在那个大家都在为温饱而努力的年代里,大部分地里都种的是水稻。那时,农业机械还没有普及,当水稻成熟以后,人们会人手一把镰刀,到地里先把稻子割倒,然后,用工具把稻子挑到稻场晾晒、脱粒,这个挑稻子的过程,就叫挑南铺。
挑南铺的工具就是一根扁担,加一副钩绳。农村里的扁担都是用来挑重物的,所以扁担的材料非常重要。我们当地做扁担,通常都是选桑木,桑木的纤维粗长,密度大,韧性特别好,一根小小的桑木扁担,能承受200斤的重量。钩绳,就是一端栓有一个桑木钩的长长的麻绳。挑南铺的时候,要先把钩绳平直地放在地里,然后把稻子抱着放在钩绳上,再用钩绳把稻子捆结实了。由于有的田地离稻场还很远,大家为了少挑些趟数,尽早的把稻子收完,总是尽量一次多捆一些,这样,每挑稻子都非常之沉。等两捆稻子都捆好后,便用扁担挑上往稻场走。
刚割稻子的地里,泥都是稀软的,人就是空着手,在地里走的时候,脚也会陷到较深的泥里。当人的肩上挑着100多斤的担子,再走在那种地里时,可想而知,脚会陷得更深,走起来会更加困难。那种活大家干习惯了以后,也还觉得平常,我觉得最难的是在后面。当把担子挑到田埂边时,人要上到田埂上去,田埂有几十公分的高度,脚又还陷在田埂下深深的淤泥里,肩上还负着重担。这时,要先把一只脚踏上田埂,然后凭那一只腿的力量,使劲的一瞬间把整个人和担子撑起来,没有任何助力,确实非常困难。
上了田埂以后,那埂上因为先前下雨时也有人不停的走过,所以都是坑洼不平的,等太阳晒干以后,那埂上的黄泥又变得坚硬无比。当人们光着脚,挑着稻子行走在田埂上时,那坚硬不平的地面,把脚底扎得生疼。南铺已经挑在肩上,稻场可能还在一公里开外,人们也顾不得那么多,还只得加快脚步,健步奔向稻场。稻场那么远,中途一个肩膀肯定会挑累,因此,中途都是会换肩的。那时的农民,天天负重而行,也练出了自己的本事,挑着那么重的担子,中途换肩时,为了不耽误时间,是不会停下脚步的。一般都是在行走的过程中,使出一点腰力,很顺当的就把担子换到了另一个肩上。到了稻场,把稻子卸下后,一刻不停的再去到地里,重复同样的过程,直到把所有的稻子挑回来为止。
我已经近40年没有挑过南铺了,现在农村收割稻子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也无须人工肩挑手扛了,但当年挑南铺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挑南铺的那份艰苦,怎么也是忘不了的。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严圣华,湖北荆州人,从军20年后退役,现定居于武汉。专注于金融投资、研究。业余时间爱好阅读、思考,所写文章散发于期货日报、新浪财经等媒体。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