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史上京杭大运河,今日皖河秋浦河
春节回家,得知老家的农村也通上了自来水,而且是南水北调过来的水,乡亲们终于可以告别一碗水半碗水垢的日子了。
南水北调工程,无疑是伟大的,将南方多余的水运到北方缺水的地方,符合“损有余补不足”的天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有人可能开始抬杠了:等等,其他话基本都对,“前无古人”这句话不对,因为我们中国在古代就有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船能从北京一直开到杭州,和今天南水北调工程差不多。
嗯?多数人看到“京杭”二字,就以为是从今天的北京到杭州,这种认知真的经过大脑了吗?
先不说,北京到杭州,关山重重,光靠人力挖沟渠,是否可行?
就算人定胜天,沟渠挖好了,让水从北往南在沟渠里流动,以古代的生产力条件,如何实施?
要知道,南水北调工程的关键,不是水,不是沟渠,而是从南到北的51个泵站。
换言之,在没有自然水系相通的情况下,南水北调的水之所以能从南方流到北方,全靠水泵抽水。
没有水泵的古代,如何能够用水渠把北京和杭州直接沟通呢?
————————————————————
京杭大运河的叫法,其实史料中是没有现成的记载。唯一比较接近的记载,是《资治通鉴》里所说:“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
隋炀帝的时候,下旨把江南河道连接起来(穿为贯之意),从京口到余杭,长度有800多里,宽10多丈(3米多),能够通行龙舟,并且在河道两岸设置驿站、酒店,打算东巡会稽。
从京口到余杭,故名“京杭”?(打个问号,是因为这个京杭大运河确实是后人臆造出来的)。
从《资治通鉴》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隋炀帝下令连接江南河道的目的,是巡视“会稽”。而古代的“会稽”,即是大禹所在地,今天安徽池州的九华山。(详见《大家莫抢,文字说话:大禹,原在安徽九华山》)。
古代的“京口”,即是今天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这里也是“京剧”的发源地。(详见《京剧,就是北京的戏剧吗?》
古代的“余杭”,即是今日安徽黄山一带,杭州、临安皆在此处。(详见《临安、东京、汴梁、开封——宋朝龙脉大揭秘》)
那么“京口”到“余杭”,实际上即是横跨长江,将南北两岸的水系连接起来。
————————————
先看长江北岸“京口”水系。怀宁县的西边,有一条河流,叫做皖河,发源于大别山,自西北向东南注入长江。
再看南岸“余杭”水系。发源于黄山牯牛降的一条河流,叫做秋浦河,从南向北,弯弯曲曲,流经黄山、池州,在安徽贵池一带注入长江。
皖河在长江北边,秋浦河在长江南边,《资治通鉴》中所谓的“穿江南河”,即是将皖河、长江、秋浦河贯通起来。
隋炀帝顺所谓“京杭大运河”巡视的路线图,古今地名对照为:
从安徽安庆怀宁县(京口)出发,顺皖河南下到长江,再顺着长江到达安徽池州贵池,顺秋浦河逆流而上,途径池州(会稽),最后到达黄山(余杭)。
皖河+长江+秋浦河,约400公里,合800里
——————————————
有人说:老马的文章,多是一本正经的胡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光知道学习,不知道思考,人就会变得糊涂)
老子说: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说话要有根据,做事要提纲挈领,只有那些无知的人,才认为我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