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市场说丨严查消费贷入楼市,一个重要的监管信号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 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其中,城市上涨1.9%,农村上涨1.5%;食品价格下降0.2%,非食品价格上涨2.3%;消费品价格上涨1.0%,服务价格上涨3.1%。
点评:保持稳定
近日,北京市住建委相关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房地产经纪机构违规行为情况检查的通知》,要求中介机构对近三个月本机构及从业人员经营活动开展自查。
点评:谁会去查
据财联社报道,全国第一个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正式通过,合作区调整为深圳全面主导,正式改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
点评:鸡犬升天
9月7日,深圳市民政局在回复人大代表建议时透露,深圳将争取开展“以房养老”保险产品试点工作,前期准备和相关配套已经完成,并初步获得政策支持。
点评:无人喝彩
禹洲地产发布销售业绩, 8月实现累计销售金额为人民币266.93亿元,同比上升59%,完成全年销售目标400亿的66.7%。
点评:新上台阶
9月5日,北京银监局、人行营业管理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银行个人贷款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情况检查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自查工作,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随后的近日,北京住建委相关部门又针对经纪人员协助购房人以办理“消费贷”、“经营贷”、“个人信用贷”、“房抵贷”等方式套取资金作为购房首付等违规行为,要求中介机构对近三个月本机构及从业人员经营活动开展自查。
的确,为抑制过度投资投机风潮、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热点城市“限贷”政策严格执行,今年以来居民购房按揭贷款得以较好控制,整体规模没有过快增长,银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增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约25.1%,较去年全年降低了10.9个百分点,较去年下半年的高峰期降低了19.9个百分点。但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居民短期消费性贷款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前7月,居民新增短期消费性贷款高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远超2016年全年8305亿元新增短期消费性贷款总额。
而奇怪的是消费需求并没有爆发式增长,前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与上半年持平,前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同比上涨1.4%,物价涨幅依然维持低位,说明社会商品普遍依然供大于求。也就是说,天量的消费贷款并没有最终进入居民消费领域,那去哪里了呢?
看看各地火爆的楼市、屡屡出现的“日光盘”,答案似乎不言自明。很显然,可以说大部分居民短期消费贷款都进入到房市中了。第一,严格“限贷”使得“非标”按揭贷款申请难度大大增加甚至不可能,而且很多城市正常的首套房首付比例也提升至30%-40%、二套房首付比例提升至60%-70%甚至80%,且房贷利率也普遍提高。第二,当前很多热点城市项目开盘即热销,开发商基于自身回款需要,普遍首选一次性付款,特别是很多改善型项目,对拥有多套房的客户要求一次性付款,这种情况下购房者只能把原有住房抵押申请消费贷款。虽然消费贷款的用途明确规定不能将资金投资房地产或者炒股等,但大都有相应方式来规避监管,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购房者纷纷给自身加杠杆、提升支付能力。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限贷”政策对需求端支付能力有很大影响,首套、二套的首付要求及利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目前改善型产品需求依旧持续旺盛、交投活跃,究其原因仍在于购房者可以通过其他各种各样的途径获得资金支持。此外,一些企业主甚至可能将经营性贷款转投到楼市中,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在当前购房金融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尽管银监、央行等监管部门都三令五申地明确规定消费贷款不能用于房产投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直都很难全程使用监控。银行发放贷款一般只要发放的账户不是房地产公司的话,银行对后续资金的划转使用就很难实施监督,这也使得银行对消费贷用途管理面产生很大难度。此外,消费贷款的利率明显高于按揭贷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银行也乐见购房者选择消费贷款而非按揭贷款。
目前,北京已经开始严查个贷资金违规购房,这可能也预示着全国对个贷违规操作清理工作的开始,虽然可能最终没有一家金融机构会承认自己提供了“首付贷”,但这些违规手法大多以“马甲”产品、通过变相的方式如“消费贷”、“经营贷”、“个人信用贷”、“房抵贷”等形成购房首付、进入房地产投资领域。
所以,严查容易,能查出什么结果,对当前市场能产生何种影响也很难说,不妨先看看北京做了再说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