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安边措施,满腔报国豪情 ——郑州市2020届高三三测《河朔吟》解析

系列安边措施,满腔报国豪情

——郑州市2020届高三三测《河朔吟》解析

郑州市2020年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选用的是范仲淹的一首诗《河朔吟》,简单品读之后,习惯性地去百度搜索该诗,查不到解析;翻开厚厚的《宋诗鉴赏辞典》,没有选录。随之想到教研室组织的模拟考,都属原创,哪里有资料可供参考呢!转念又想,这岂不是好事!对于考生,可以考出其真实的鉴赏能力;对于命题老师,可以真正显现出自己的命题水平;而对于需要给学生讲评这首诗的高三教师而言,则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恣意地”联想和想象,尽兴发挥,率性讲解,岂不快哉!当然,仍须“随心所欲不逾矩”滴。下面,我们就来尝试解读这首诗。

原题展示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河朔吟

范仲淹

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

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

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夸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

[注]①燕赵:即河朔一带,大部分为燕云十六州领地,后晋时被石敬瑭割让于契丹。北宋初年宋为夺回此地与辽展开过多次交战,均以失败告终。宋真宗时签订“澧渊之盟”,此地渐趋平静。②对诸侯:指孟子见梁惠王。③夸:大。④严忧:即严尤。王莽时任大司马,曾向王莽论及抵御匈奴之策。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见本文末“试题解析”部分)

15.范仲淹认为安边御敌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原诗赏析

关于诗歌鉴赏流程,可以点击查看往期推文:

高考查漏补缺之古诗鉴赏:题画诗当如何读?且看苏子这一首

高考查漏补缺之诗歌阅读技巧  ——郑州市20届二测诗歌《重阳日荆州作》解析

一、关注题目,推测内容。

标题中“河朔吟”,可以推测内容。“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结合注释可知,题目中的河朔即燕云十六州领地,后晋时被石敬瑭割让于契丹。北宋初年宋为夺回此地与辽展开过多次交战,均以失败告终。宋真宗时签订“澧渊之盟”,此地渐趋平静。这是个有故事的地区,既然如此,可推知较为接近咏史怀古诗,内容会提及此地的前世今生,以及作者的期待与感慨。标题中“吟”字,推知可能是古体诗,但整首诗共八句,中间两联又非常工整对仗,可知应是一首律诗,且是即景抒怀诗。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作者范仲淹,一流诗人,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曾发起“庆历新政”,后失败被贬。中学阶段学过他的作品:词作《渔家傲·秋思》,“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苍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岳阳楼记》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

关于范仲淹的更多了解,请点击查看往期推文:

梁衡:《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1052年,一个文武奇才走了,留下举国皆知的千古名篇

三、大胆翻译,进入意境。

在文言翻译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语境,大胆地联想和想象,进行散文式的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意象和情感就融为了一体,构成了整首诗歌优美的意境。

河朔吟

范仲淹

曾多次闲游太平的燕赵之地,

却让三十为官的我忍辱含羞。

愿做知书敢言的一代儒将,

喜爱孟子的仁义思想,

希望它能推广至诸侯。

像张良那样运筹帷幄, 天下方太平,

像赵将李牧那样领兵屯田,

安民保边就有时候。

百姓丰衣足食士兵有好的将领,

抵御敌人哪里还用请教严忧。

四、把握情感,体味妙处。

首联,诗人即事抒怀,渴望能够施展抱负,为国出力,抒发了诗人的壮志难酬之情。

第一句“太平燕赵许闲游”。“闲”字貌似闲适,实则寓含着诗人的壮志难酬之情,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之“闲人”。“太平”一词,可谓意味深长,屡战屡败的大宋最后签订了澶(chán)渊之盟,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不平等条约,由此而带来的“太平”景象,如何能让人开心呢。“燕赵”照应标题里的“河朔”,诗人闲游河朔之地,想起往日历史,平添几分抑郁不平之气。

第二句“三十从知壮士羞”。“从知”是一个小官职,在此可理解为动词“做官、从政”。三十而立之际,方进入仕途,面对“太平”燕赵,作为忧国忧民的诗人,真真是忍辱含羞啊。

首联为下文张本:“我”该如何施展抱负,来扫尽这历史的屈辱,以一腔热情来报效国家呢?下文开始谈具体的措施。

颔联,提出了定国安邦的两个措施,一个是任用大将,一个是推行仁政。

第三句“敢话诗书为上将”。“上将”,一代儒将。这里诗人明确表态,“我愿做知书敢言的一代儒将”,驰骋疆场,指挥若定,报销国家。这句提出了治国安边的第一个策略,要任用像“我”这样的儒将。

第四句“犹怜仁义对诸侯”。“仁义对诸侯”用典,可以结合注释二来理解,指孟子以仁义之道游说诸侯而无果。孟子和孔夫子一样,也曾周游列国,极力说服诸侯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寡人之于国也》就极有代表性,由“王道之始”至“王道之成”,真是“仁者无敌”的大同社会,可惜诸侯们听听而已,无人采纳他的主张。“怜”者,爱,喜爱。此句意谓,我非常喜爱孟子的仁义思想,希望它能能够普及四方。这句提出了治国安边的第二个策略,要推行儒家的仁政。

颈联,继续谈定国安邦的措施,一个是讲究策略,一个是屯田耕桑。

第五句“子房帷幄方无事”。这句用典。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汉高祖刘邦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句的意思是只有像留侯张良那样运筹帷幄天下方能太平。诗人明确指出,行军打仗一定要讲究策略,切忌盲目,这是安边的第三条措施。

第六句“李牧耕桑合有秋”。本句意思是像赵将李牧那样领兵屯田,安民保边就有盼头了。

“李牧耕桑”又是用典。李牧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苏洵《六国论》有云,即是对该历史的一个概括评价:“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李牧守雁门关,就地设置政府管理经济,使得边城生产足以供养守边军队,这是中国军事伟大创举之一,叫做屯田制,为中国历代沿用。屯田制是能够永远扛下去的策略,是守势军队的策略。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南泥湾屯田,建国后在新疆屯田,使得军队建设不但不消耗国民经济产出,而且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经济许多交通电讯基础建设都得益于解放军的贡献。李牧置政府,就地收租养兵,发展边疆经济。

诗人这里指出,要想安边,必须屯田耕桑,这是第四条措施。

尾联,谈定国安邦需要让百姓丰衣足食,士兵能获良将,并收束全文,可见诗人胸中丘壑。

第七句“民得夸襦兵得帅”。夸襦:宽大的棉衣,此处代指衣食。

“民得夸襦”意即“百姓丰衣足食”,这是第五条措施,要养民富民,方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兵得帅”意即“士兵需要有合适的统帅”,这是第六条措施,重视选用良将,与第三句中的“上将”相应。这两个措施下来,百姓才会拥军,士兵才会尽力,安边才有保障。

第八句“御戎何必问严忧”。请参考注释。严忧:即严尤。王莽时任大司马,曾向王莽论及抵御匈奴之策。此句意即“若做到了上述几个措施,抵御敌人哪里还会失败呢!”此句总结上文,收束全篇,可见作者踌躇满志,平戎之策早已成竹在胸。

本诗即事抒怀开篇,然后引经据典,以古代的军事英雄为榜样,提出了系列的安边固边措施,展示了诗人杰出的军事天才和深远的政治预见,抒发了诗人立志杀敌报国的满怀豪情!

温馨提醒:

1.要充分利用注释,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同时要灵活运用课内学过的知识,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方能融会贯通。

2.不急不躁,遇到一首诗,积累一首诗。“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分有一分的欢喜。”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读诗的感觉越来越好。 

试题解析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燕赵一带的太平景象,让正值而立之年的诗人满怀羞愤。安于异族统治的燕赵百姓与辛弃疾《永遇乐》中“佛狸祠下”的人们何其相似。

B.颔联感情复杂,既表现了诗人立志成为一代儒将的非凡抱负,又抒发了诗人对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义却没有成效的怜悯之情。

C.颈联使用“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及赵国名将李牧的典故,表达了对名相良将的敬意,也暗示愿以两人为楷模,要做像他们那样的人物。

D.作品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平实质朴,情感深沉厚重,展现了一个务实、有抱负的青年政治家形象。

参考答案:B(“抒发了对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义却没有成效的怜悯之情”有误。“怜”在句中意为“爱”,而非“怜惜”。)

解析:这是考查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这是古诗文选择题的独有特色,建议多积累文言字词。

15.范仲淹认为安边御敌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措施:①推行仁政。通过使用孟子见梁惠王的典故,表达了对儒家仁政思想的推崇,表明守边应推行仁政。②重视农业生产(或“以耕养战”)。通过使用李牧在边关屯田的典故,表明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使边军粮食充裕,边防稳固。③养民富民。推过推行善政,使边关民众衣食丰足,才能得到民众拥护,有利于守边御敌。④讲究谋略。通过使用张良的典故,表明需要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使用良谋妙策,方能有效御敌,使边关安宁。⑤重视良将的选拨和任用。认为士兵需要得到合适的统帅,这样才能抵御来犯之敌。(每答对一点给2分,其中“措施”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逐联逐句分析即可,需要大胆翻译,理解诗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