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真解
泰伯第八(14-16章)
1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朱子注:程子曰:“不在其位,則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問而告者則有矣。”
案此泰伯篇之第十四章,前章記孔聖教人身處治世或亂世之持守大道與道德底線,可見處治世易,處亂世難之意;此章進而記孔子教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可見各持職守,各安本分之意。治世之人,各司其職,各有職守。“不在其位”者,不司其職,不有其職守,故“不謀其政”焉;不在其位而擅謀其政,則為越俎代庖矣。此正常之情也。若司其職位者見問,則可助其謀之也。若世亂事亂,則可另當別論矣。師儒當位則世治,小人竊位則世亂。世治人人受益,世亂人人多難焉。人孰不欲世治也?然行不遵正道,則世亂矣!
15.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朱子注:摯,音至。雎,七餘反。師摯,魯樂師名摯也。亂,樂之卒章也。史記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洋洋,美盛意。孔子自衛反魯而正樂,適師摯在官之初,故樂之美盛如此。
案此泰伯篇之第十五章,前章記孔聖教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可見人宜各持職守,各安本分之意;此章轉而記孔子歎美師摯當位治樂,而得關雎卒章之美盛,可見賢人當位之治美也。師摯善知音,故當其初爲魯樂官而治樂,則有聖人之贊嘆:“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關雎,國風之始,美後妃之德,和美之盛,仁君平治之景象也。“關雎之亂,洋洋盈耳”,言其美盛之極,餘音繞樑也。樂官德位相當,乃有是美也。不唯樂官也,誠使朝臣德皆當位,則家、國、天下之治,一何美盛哉!後世天下之所以亂者,官缺位德也。
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朱子注:侗,音通。悾,音空。侗,無知貌。願,謹厚也。悾悾,無能貌。吾不知之者,甚絕之之辭,亦不屑之教誨也。蘇氏曰:“天之生物,氣質不齊。其中材以下,有是德則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故馬之蹄齧者必善走,其不善者必馴。有是病而無是德,則天下之棄才也。”
案此泰伯篇之第十六章,前章記孔聖歎美師摯當位治樂,而得關雎卒章之美盛,可見賢人當位之治美也;此章轉而記孔子言其 “不知”所以教之之三廢才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天地生人本皆靈善,故皆可教之以成其至善。然因物境不善、家境不善與胎教不善,致摧心身而成殘廢之才,苟非聖人而當天子之位者,不可教、不可用矣。有心殘之人,有身殘之人,有心身兩殘之人。此章所記,皆屬心殘。心殘則身難善用,故曰廢才。不直、不願、不信者,其心已病。加以狂、侗、悾悾,則成病殘矣。“狂而不直”者,膨脹其邪曲而致靈心殘廢狂妄也。“侗而不願”者,毀棄其端厚而致靈心殘廢無知也。“悾悾而不信”者,毀棄其誠信而致靈心殘廢無能也。聖人“有教無類”,若此三廢者,雖云聖人當位皆可超拔,然或未當正位,則以不屑之教而教之也。故曰:“吾不知之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