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滑稽而温暖的故事——《手套 》导读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429号一个滑稽而温暖的故事——《手套 》导读阅读推广人 石头说明:1、这是一个对经典绘本深度解读的公众号,已累计发文在三百篇以上。2、查找是否有您想阅读的文章,可以从历史消息中输入您想要的书名搜索即可。3、如果您喜欢本公众号,先点击上边蓝色的“经典绘本导读”再点击“关注”。4、本导读的宗旨是为亲子阅读而努力、为父母深度掌握绘本精髓而奉献。一、内容简介奶奶给尼基织了一双雪白的手套,他偏偏不小心把手套掉在了雪地里。接下来的故事就很精彩了:一只鼹鼠发现它并钻了进去,然后是一只兔子,接着是一只刺猬,一只猫头鹰,一只獾,一只狐狸……甚至有一只熊钻了进去!要是你以为手套被撑坏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一只小老鼠钻进去之后,反而让大伙儿都呆不下了。二、绘本信息书名:手套文图:简·布雷特译者:杨玲玲 彭懿适读年龄:3-6岁 (仅供参考,并非绝对)选题策划:森林鱼童书出版社:浙江人们美术版出版日期:2017年11月三、绘本导读【封面】
解析:这是故事的主人公,小鼹鼠、雪兔、刺猬、猫头鹰、獾、狐狸、大熊和小田鼠,他们都贪婪而凝视着雪地中间的线手套。这是一个关于手套取暖的故事。《手套》改编自乌克兰的民间故事,创作这个故事时,作者不仅向乌克兰籍的朋友们咨询,还亲自到乌克兰博物馆考据细节,尽可能地展现真实的乌克兰的建筑风格和服饰特征。
这是两个不同版本的封面,我们会从关键的情节对比这两个不同诠释的童话故事,让读者分享两个故事不同的手法和主题。右边是由叶夫格尼·M·拉乔夫编绘的《手套》,在一个隆冬的下雪天,一副手套丢在了白雪皑皑的野地上,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就从这个很普通的画面开始了。手套是一位遛狗的老人不小心丢下的。馋嘴的老鼠钻进了手套里,紧接着蹦蹦跳跳的大个头青蛙、跑得飞快的兔子、爱打扮的狐狸、一身灰毛的大狼、长着獠牙的野猪,都陆续赶来,也想到手套里去。不知怎么的它们都钻了进去。这时,一头动作缓慢的熊也赶来了,也想进去。虽然并没有出现手套里装着七个动物的画面,但想象这个面更让人觉得愉快。故事以自然为背景,在每一个画面中,手套像房子一样变化着,这种对细节的想象力和巧妙设计,显示了作为“用图讲故事”的图画书画家的非凡表现力。叶夫格尼·M·拉乔夫是前苏联图书作家的代表,其写实的绘技法和想象力巧妙融合的图画书表现方式,在国际上也受到很高的评价。【环衬】
解析:因为乌克兰人最喜欢大红色。于是,小屋的门是红色的,桦树皮上的很多乌克兰的刺绣图案是红色的,尼基的帽子是红色的,书名也会红色的,当然环衬也不例外。【扉页】
解析:扉页的背景是利用自然纹理铺展开来的桦树皮,明亮而柔软、光滑而细腻,各层纹理,色泽不同,给人以回归自然、返朴归真、耳目一新的感觉。而桦树也正是产自北半球的高寒地区,也是对乌克兰民间故事的一种记忆。而由长方形捆扎的边框则是主人公家栅栏的选材,也凸显了故事的发源。作者的所有作品都是用水彩画的,在创作时,作者先画出一本假书,就像是一本书的卡通版。接着,布置好画纸,用铅笔画,再用水彩上色。【第1画面】
原文:献给西尔维·娅凯勒、露丝·安·约翰逊、丽贝卡·利姆和塔德·比格勒。特别感谢我的乌克兰朋友——奥克萨娜·派塞克吉。解析:这个故事是作者从3位乌克兰老师那里听到的,所以作者将这本书献给他们。主画面是献词,但故事却已经开始了,从左右两个边框可以看出,小男孩早晨醒来,从窗户中看到大雪已经停了,然后跑出家门。故事左右的边框中,采用两只相对的手套作为背景的图案,以彰显故事的主题是手套引发的故事。【第2画面】
原文:从前,有个男孩叫尼基,想要一双崭新的羊毛手套,要像雪一样白。解析:小男孩从献词页边框中走出家门,而在第一页则进入主画面,看到厚厚的积雪,在雪地上兴奋地跳了起来。飘雪压低树枝,皑皑白雪覆盖大地,天空瓦蓝纯净。从树缝隙中看到屋顶上白色的烟囱和树枝围成的鸟窝。而边框手套中出现了一个老奶奶,她摇动着纺车,眼睛却看向窗外的白雪。而右边框中老奶奶正在梳理筐里的线团,为织毛线做着准备,而筐下放着一条已经治好的线围脖。这部作品沿袭作者一惯的绘画风格,展现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丰富的天性、对细微处的要求、用色的鲜艳华丽,尽皆展露无遗,如刺绣一般精美。故事中小小的边框里暗藏玄机,中间的跨页大图与两侧的小图双线并陈,一是故事的主轴,一是故事的副线,两者分列、交叉、汇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纵观作者的每本书边框的纹路和花纹也不一样,有时是路边的野花,有时是邮票和钱币,有时是相框、森林积雪。一草一木都暗藏匠心,这团团簇簇的逼真镜像里何尝没有作者对创作的仪式感呢?这样的绘画处理,打造出画中有画,目不暇接的视觉效果,不仅能瞬间抓住孩子眼球,同时留下悬念与伏笔,引领孩子放飞想象,自我预测故事情节。【第3画面】
原文:一开始,芭芭——他的奶奶——并不乐意织白色的手套。“要是它掉进雪地里,”奶奶说,“就再也找不到了。”可是尼基就想要白色的手套。奶奶拗不过他,只好织了一双。解析:小男孩回到屋中,因为外边很冷,他从毛线筐中找出白色毛线,恳求奶奶一定要织一副白手套。奶奶起初不同意,最后没有办法,只能依了他。只因白手套掉到雪中,就再也找不到了。为什么非要白色的手套呢?就是要造就故事的可读性和戏剧性。屋中的布置很简单,一个两层的白色壁炉正在架柴取暖,正面镶嵌着鲜艳的花束。乌克兰人的穿戴很有特点,墙上挂着的衣服,袖边和下摆边沿都绣着花边,而奶奶穿的衣服以及小男孩的衣服都有着美丽的花边。还包括长凳上的坐毯,墙支架上的纹花瓷盘,都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而老奶奶盘绕的头发凸显东欧女性的装扮。我们看到尼基的衣服很宽松,这也是乌克兰人的穿衣习惯,因为这是家人手工做出的衣服,会从爸爸或者大哥哥传下来。他会系一根腰带,束住外套,让衣服穿得更合身。靴子也要略大,他可能在靴子里塞进一些报纸,或者多穿一双袜子,让靴子更合脚。左右边框手套中是大雪力压树枝的雪景,这种转变,也是故事的切换。【第4画面】
原文:织完手套,奶奶对基尼说:“等你回到家,我要先看看你的人好不好,再看看你的白手套在不在。”尼基戴上手套,兴高采烈地出了门。可是没过多久,一只白手套就掉进了雪地里。解析:生活经验丰富的奶奶料想到基尼在雪地中疯玩的结果是什么?于是就有了这个特殊的约定,“等你回到家,我要先看看你的人好不好,再看看你的白手套在不在。”以此来强调手套的安全性,这也引发了以手套为核心的故事。奶奶出去喂鹅,而基尼脚踩树墩、手攀树身远方眺望,却不经意间把手套丢在雪地上。雪地里手套就像一只脚印非常的不明显,这就是奶奶的忧虑所在。一个大跨页的全景,把尼基家的房子、院落、栅栏尽收眼底,还有远景的茂密的枯树。观察《手套》中的篱笆,你会看到倒扣的陶罐,它相当于美国人门前用的欢迎地垫,意思是篱笆后有水,路过的人可以用罐子取水喝,寓意“欢迎来喝水。”作者把“房子上画鸟窝”,“篱笆旁放罐子”,这些乌克兰生活中的细节放到了绘画作品中,凸显当地的风情。而主页的边框和两侧手套造型的边框都是篱笆的造型,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纯美的关系。边框手套中由室外的雪景,转变为出现一只胖胖的小鼹鼠,光滑的皮毛,两只大爪子特别醒目,眼睛注视着前方。故事的主线也就此开始了。这个受人喜爱的古老民间故事,起源于乌克兰。故事的主题为:太多的角色不断挤进一个容器,直到它爆裂开来。这个故事有许多版本,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国家,故事中出现的容器包括手套、帽子、陶罐、一座房子——甚至马的骨头!【第5画面】
原文:一只鼹鼠挖地洞挖累了,出来透气时,发现了手套,便拱了进去。手套里又舒服又暖和又宽敞,于是他决定待在里面。解析:故事的主线切到动物的世界。镜头拉远,更大的视野出现在画面中。基尼的脚印已经表明他已经离开大树,向前走去,且走开画面,小鼹鼠成为故事的中心和关键点。纯洁的大雪覆盖大地与树木,雪掩盖了冬日的荒芜,却掩饰不住生生不息的生命,屋顶冒出的白烟,暗示生机盎然。主画面中看到一只鼹鼠正要钻进手套里,小鼹鼠是从哪里出来的呢?看他身后的脚印,和在雪地上隆起的人字形踪迹,哦!那是小鼹鼠在地上盗的洞穴。他挖累了,出来透气,发现了手套。在寒冷的冬天,雪地上躺着一只毛皮手套,你想想小老鼠会怎么做?当然是住进去了。于是他第一个钻了进去,当然比洞穴舒服暖和多了。我们还看到草编屋顶上白色烟囱旁边的鸟窝了,房后还有一个靠墙的羊圈,房子侧面看到一个结冰的水坑,那是鹅的栖息地。小男孩的去向从左边框中看到,正在小跑,脚下是什么呢?踩在了一根圆木上,圆木洞中却住着一只小白兔,右图的边框中则看到这只肥胖的白兔子,从刚才小男孩踩到的位置跑了出来,留下一串脚印,他跑向哪里呢?小男孩又去了哪里呢?看到这里,孩子能预测到接下来登场的就是小兔子吗!看到这里,不禁要为作者的巧思鼓掌叫好。单薄的画纸有了更立体的视角,仿佛一座旋转舞台,给孩子展现了同一时间线上、目不所及之处,不同角色的活动空间。这让孩子们一边听着主线的故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副线的小画面,猜想着、预测着故事的发展,无形中锻炼了观察力和想象力。除此之外,她的作品画面感非常饱满,总能在一幅画面里面看到非常多的东西,可每一样东西又不觉得多余。下图是叶夫格尼版的第一个动物小老鼠的出场,这与布雷特版本此页的小鼹鼠一起进入故事的正文,而后者已经铺垫了许多。相比较,前者是由一个老爷爷在大雪纷飞中行走,而不慎丢失了一只绿色的棉手套,没有呈现出人物,而在故事的结尾也同样没有老爷爷的出场。而布雷特版本的故事则是一个小男孩在雪中玩耍而丢失了手套而引发的故事。后者显得故事更丰满、有更强的故事性。前者则要单薄的多。
【第6画面】
原文:一只雪兔蹦蹦跳跳地路过,停下来欣赏自己厚厚的冬衣,一眼便瞥见了手套。他先把脚伸进去,接着一扭一扭地往里钻。鼹鼠觉得这里挤不下他们俩,可一看到兔子那双大脚板,就只好往边上挪了挪。解析:一只雪兔蹦蹦跳跳地从另一个方向路过,看到了手套和里面取暖的小鼹鼠,他也一扭一扭地钻了进去。这里看到大雪兔和小老鼠身体的对比,手套已经被撑大了许多。小鼹鼠似乎在说,手套太小怎么会挤得下呢!从上图看到手套正好能装进一只鼹鼠,但小鼹鼠没有办法,谁让雪兔有着一双大脚板而不好惹呢。这页镜头视角拉大且仰视着,只能看到房顶和远方的树冠,让一片巨大的平整的雪景成为画面的中心。右上角的一颗大树已经被厚厚的积雪包裹起来,手套前方的小松树顶着积雪,雪下的很大也很厚。我们看到那棵大树后面的桦树,你和画面的背景比较就能看出,整个画面是采用了桦树的质地。左侧中小男孩在雪丛中寻找什么呢?一只小刺猬从中露出头来。右侧边框中小刺猬被小男孩惊扰从窝中跑了出来,他跑向哪里呢!《手套》的每一页画面都具有可预测性,让幼儿读者根据画面,就能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第7画面】
原文:接着,一只刺猬“呼哧呼哧”地爬过来。一整天,他都在湿漉漉的树叶底下找吃的,巴不得有个地方暖和一下。鼹鼠和兔子被推来推去,可谁也不敢跟这个浑身是刺的家伙讲道理,只好让出一个位置。解析:镜头拉近,看到小刺猬正往手套里钻,他在鼹鼠和兔子间推来推去,雪兔歪着头,眼睛瞥向刺猬,一身的硬刺恐怕受到伤害,小老鼠被压在下面,也无可奈何。这一页我们更加看清了小鼹鼠的洞口和地洞的走向,而雪兔的大脚板和小刺猬的小脚丫在雪地上的对比,手套被撑得更大了。而小男孩来到一棵大树下,在树洞中找寻什么呢?而上边的树洞里却露出一个猫头鹰的脑袋,这是尼基不曾想到的。猫头鹰受惊扰飞走了,我们也看到了小男孩离去的背影和留下的脚印。眼睛锐利的猫头鹰也看到了雪地里的手套和手套中的动物了吗?故事边框交代了接下来出场的动物,作者还在边框里画出了他们在雪地里的脚印和痕迹。作者把书中的字体会设计在平整的背景上,这更加方便孩子们阅读。可见作者费尽了心思。【第8画面】
原文:刺猬刚钻进手套里,一只猫头鹰就闻声而来。他也打算钻进手套里。一开始,鼹鼠、兔子和刺猬都不答应,可当猫头鹰亮出锋利的爪子时,他们立马就乖乖地腾出了位置。解析:猫头鹰看见了手套,四只眼面面相觑,小鼹鼠、小刺猬和雪兔已经把手套撑大了几倍,鼓鼓囊囊地把他们包裹起来,他们已经拥挤的很难受了,他们再也不愿意在让其他动物进来了。但猫头鹰亮起了锋利的爪子时,他们就变得很乖了。巨大的猫头鹰身体比他们三个摞起来都大,显然致胜的法宝是自身的利器与个头的大小了。镜头又进一步拉近,整个画面凸显了这四个可爱动物的对峙。而边框中的小男孩,此时玩起了打雪仗,一个个雪团投向了一颗大树。而就在那颗大树下,却冒着一个尖尖的脑袋。【第9画面】
原文:一只獾从雪地里探出头来,打量了一眼手套,便往里边钻。鼹鼠、兔子、刺猬和猫头鹰当然不乐意,因为已经很挤了。可一看獾那挖掘机一样的大爪子,大家都默默地闭上了嘴巴。解析:猫头鹰钻进手套后,手套又被撑大了一圈。一只獾从尼基开始的那颗大树下探出头来,情景又回到起初小男孩攀爬的那颗大树下,原来树洞中还隐藏着一只獾。他看到了之前他们的举动了吗?此时的手套中,最先进入的小鼹鼠歪着身子,被其他动物压在下面,旁边还有浑身带刺的小刺猬,太难受了。小刺猬的尖刺已经露出手套的毛线,雪兔和猫头鹰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但对于他们之前的环境还是暖和多了,以至都不想出去。当然他们不想再让其他动物进入了,太挤了。但獾扬起那挖掘机一样的大爪子后,大家都沉默了。这时,大树的后面的天空变得阴沉,又飘起了雪花。小男孩又来到一堆圆木上,却不经意间扰动了躲在其中的一只狐狸。雪地里,一个小男孩丢下的手套,一只接一只动物发现手套,一只接一只地钻进去……听起来似乎不可能的事,但画面却让人相信,这就是绘本的魔术!随着场景的变化缩小,变大,只要敢于想象,整个世界也能装入小小的手套中,也许这才是这本书的真正魅力所在!故事中挤来挤去的情结, 满足了孩子喜欢挤来挤去的心理。也想象手套的伸缩自如,故事画法、手套置中,且从不同角度呈现手套, 让一个个小动物合理的进入手套,图画中视觉游戏画法让人接受很多小动物的进入。【第10画面】
原文:下雪了,动物们舒舒服服地窝在手套里,空气中弥漫着温暖的气息。一只路过的狐狸忍不住停下脚步,想看个究竟。一见到舒服的手套,他就开始打瞌睡,一头钻进手套里。鼹鼠、兔子、刺猬、猫头鹰和獾一看到他那亮闪闪的牙齿,都自觉地闪到一边。解析:动物们虽然在手套中比较拥挤,但却很温暖而舒舒服服地窝在手套中,享受着手套带来的温暖。但这只路过的狐狸也看上了这个温暖的手套,也想钻进去好好睡一觉。手套中的动物们看见他的亮闪闪的牙齿,都没敢出声就自觉地闪到一边了。看到手套整体翻转了180度,小刺猬的位置已经转到里面。狐狸的脑袋已经钻入手套,挡住了其他动物,只有猫头鹰露出半个脑袋。这已经超饱和的手套又怎能把狐狸的身体装进去呢!外边露出的巨大的身躯就是这个用意。而小男孩自己玩起了滑雪游戏,谁知雪堆下面竟有一只大熊。于是大熊跑了出来。主页和边框的附页都飘起了雪花,天空不再明亮而阴沉。下面是叶夫格尼版的《手套》中大灰狼出现的画面。
我们看到这本书有一个主要的特点,是形容语句的重复使用,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蹦蹦跳跳的青蛙,跑得快的兔子,爱打扮的狐狸,长着獠牙的野猪等。这点很像伯宁罕《和甘伯伯去游河》中的语言风格。【第11画面】
原文:一只大熊迈着沉重的步子经过,被鼓鼓囊囊的手套吸引住了。这么冷的天,他可不乐意待在外面。于是,他伸出鼻子,使劲往里探。大伙儿都挤得不行啦,可是,谁敢跟一头熊争辩呢?手套被撑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长,足足是原来的很多倍了。幸运的是,芭芭织的手套一向很结实。解析:一只大熊看到了窝在手套中的动物,他也想钻进去。我们看到从小鼹鼠钻进手套后,陆续又有5个动物钻了进去,一个比一个个头大,一个比一个厉害,导致手套被撑得越来越大。这怎么可能呢!这时天气已经放晴,乌云东移了。这前后的三页,天空由短暂移动的云层,天空也飘起了片片雪花,给故事增添了一点乐趣。可这本故事活灵活现地反映了各个动物的特征,一只小手套竟然能装进七只动物,这是不合常理的,可画家却通过画面从容而自然地容纳下了他们。六个比手套还大的动物们钻进了小手套里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被设定在寒冷的冬天,动物们钻进了暖和的手套取暖。这个故事,会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觉得“太好玩了”。而死守常理的大人是很难领会到“谎言成真”的荒诞乐趣的。这本童话还推翻了大家普通的认知,比如狐狸、刺猬、大熊都是坏的角色,故事把他们赋予了可爱的动物形象,仅仅是个动物,是朋友,是小伙伴。外面那么冷,没有一个小动物会把手套外的动物拒之门外,即便是看上去很可怕的。小读者会说,怎么大熊也进去了,要吃了他们怎么办?可见平时孩子们接受的信息的多半大灰狼、大老虎都是坏人的代表啊。如今这本温馨的童话告诉孩子,其实大灰狼也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不一定是坏人哦。边框中的尼基坐玩累了坐在树墩上,手搭凉棚遥望着远方,而从树墩下洞中跑出一只小老鼠来,而尼基站起身,一脚踏在树墩上,整理鞋子。【第12画面】
原文:最后,一只比橡子大不了多少的田鼠也跟了进来。她扭着身子,钻进最后的空隙里,舒舒服服地趴在大熊的鼻尖上。解析:一只小手套装下了六只越来越大的动物,最后急转直下来了一只很小的小田鼠,她没有插入某一个缝隙中,而是趴在了大熊的鼻尖上。这可是一个敏感的部位,会出现啥情况呢?其他的动物眼睛呆滞地打起了瞌睡,似乎一切都很平静。边框中的尼基一扭身突然发现腰中的手套缺了一只,他非常的惊讶!因为事先和奶奶有约啊!下图是叶夫格尼版的《手套》中动物集结的最后一个画面,七只大小不一的动物:馋嘴的老鼠钻进了手套里,紧接着蹦蹦跳跳的大个头青蛙、跑得飞快的兔子、爱打扮的狐狸、一身灰毛的大狼、长着獠牙的野猪,最后一头动作缓慢的熊也赶来了。两个版本的故事,情节相似,但不同的作者演绎的主人公略有不同,画法技巧不同,前后呼应的情节也不同,通过比较可增加更多的联想。
【第13画面】
原文:大熊被田鼠的胡须弄得直痒痒,打了个巨大的喷嚏。“阿——阿——阿——阿嚏!”打喷嚏把手套掀到空中,动物们也被抛向四面八方。解析:最后来的小田鼠没有一丝睡意,那一缕小胡须惊扰了大熊的神经,事情出现了巨大的反转,大熊的一个大喷嚏结束了大家手套中温暖的聚会。大熊仰地打着喷嚏,而大家却被惊得四处逃窜、翻滚在地、狼狈不堪了。此时,尼基正在四处焦急地寻找着手套。而叶夫格尼版的《手套》中只是说,老人和狗返回来找手套了。于是动物们从手套里跑了出来,朝森林里四散奔逃而去,故事在读者的惊奇中,画面只留下一只手套而结束了。这种急转直下的结尾,让孩子们感到吃惊,同时又陷入联想。两个版本,两个关键点的收官,给读者留下更多浮想联翩的结果。丰富了读者的认知,也诱发读者有自己重新演绎经典故事的冲动。这是叶夫格尼版的《手套》中,首页和尾页的合成图,这本绘本的第一页的文字是“有一个老爷爷在林子里走啊走,猎狗跟在他后面跑啊跑,老爷爷走啊走,走啊走,丢了一只手套。”此处,画家拉乔夫并没有画出老爷爷和猎狗,在故事的结尾,老爷爷走回来捡回手套,拉乔夫也没有画出老爷爷和猎狗。这是别具匠心的设计,为的是不分散小小读者对手套的关注,为的是让小小读者们意识到手套才是故事的主角。
【第14画面】
原文:回家的路上,尼基看到远处蓝色的天空中,飘着一样白白的东西。那正是他丢失的手套。解析:戏剧性频频而出,尼基回家路上,蓝色的天空正好映衬出白色的手套,手套失而复得,完璧归赵,也成就了一曲美好的故事。那些小动物们归结到边框,被凌乱地摔到了雪地上,他们愣愣地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真是一只充满魔力的手套啊!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禁也想到手套里去住一住,体验一下那种温暖和拥挤的感觉。我想这个故事的魅力和感人之处在于向人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包容性。乌克兰的冬天是非常冷的,常常有零下几十度。如果人与人之间都能像动物们这样,遇到困难大家互相抱团取暖,这将是件多么美好温暖的事情啊!【第15画面】
原文:他跑过去抓雪白的手套时,看到窗户上映出了奶奶的笑脸。她要先看看他好不好,再看看他的新手套在不在——当然在啦?解析:画面中的尼基微笑着接过手套,就像是天降的馅饼,大大的奖赏。而空中的手套更像是一只白色的飞鸟回到了主人身边。从一个侧面全方位地看到了雪后的自然与欢乐的世界,而小动物们也回归到他们原来的洞穴中,一曲浪漫温暖的插曲就此终结了。我们看到主跨页始终围绕手套展开的故事,随着手套的易主主人公的位置也发生着变化,同样边框也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变化。【第16画面】
解析:一个单页,老奶奶看着两只差异巨大的手套百思不得其解,出家门时还是一样的呢?而尼基背过身去,脱掉靴子坐在壁炉前取暖,也不想解释,因为他也无法说明啊!【封&底】
解析:封底中央一支花束,提取正文中的一个饰物,而背景是桦树皮的展现,都是自然的流露,凸显作者天然纯洁的向往。这个精选的经典童话,流传成上百年,有着恒久的生命力,每个孩子童年的必读!故事内涵丰富,永恒的主题,深刻的哲理,让孩子吸收精神营养,获得智慧的启迪。四、作者信息简·布雷特Jan Brett,美国知名童书作家、插画家,《纽约时报》畅销作家,作品全球印刷发行量超过4000万册。她笔下的画面如刺绣一般细节丰富,色彩鲜艳,生动展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自然和人文风景。她的画往往带有“故事性边框”,不仅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同时还巧妙地展现了支线故事,可谓独具匠心。为了完善书中的细节,她常常一年只出一本作品。说明:本文属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可转载和移作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