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珍珠梦
20世纪70年代中,黄桥公社刮起了河蚌育珠的发财风,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全社利用当地水面进行河蚌育珠可以说也是个政治成务。11(陈其)大队建造了10来间平房,办了个育珠场(都称蚌珠场),有场长和技术员(所谓的技术员,跟我一样脑子一片空白)。我们生产队由我专抓河蚌育珠,当时我一懂也不懂。在社会上到是听说一些流言蜚语,黄桥公社旺埂大队有个李某某,搞蚌珠从广州赚了两蛇皮袋人民币,[事隔40年后,我们后来成了牌友,有一次我好奇地问他,老李你当年搞蚌珠是不是赚了两麻袋钱?他确认有此事是做蚌珠生意,但钱多少吱吱唔唔不肯讲,]。黄埭红旗大队几位朋友,是到广州返卖蚌珠,还做其它生意,他们起步早几家合伙育珠是赚一点钱,当年内陆穷得叮当响比是发了小财。后来实际上生意也不行了,嘴巴上还吹嘘。他们还撘个班子,专们为人家加工植珠(做蚌珠),赚加工费。大队里蚌珠场也吹的天花乱坠,仿佛做一个河蚌就是黄金落地,上级领导也催得很紧,一定要搞起来。
我们 生产队(罗埂廊)里决定两条腿走路,先买一点河蚌先干起来,再繁殖小蚌,减轻成本稳扎稳打。生产队里穷得响叮当,买化肥农药都靠贷款,那来这笔钱。上级开绿灯,支持生产队集资(高利贷),本队社员优先投资,可以向队外任何人借贷。先筹到几千块钱,交于育珠场统一采购河蚌,还买一些当地社员摸来的河蚌。生产队里买了蚌箱(用钢筋制作成100x60x25厘米的架子封上网)丶毛竹丶绳子丶浮球等材料。冬季有育珠场"技术员"指导下,把一条小渔塘抽干,整平清理完杂草杂物,消毒后等待来年4-5月份孵化蚌苗。过年后5月份,技术员确认母蚌成熟,把蚌卵开出来,腾养300尾花鲢鱼苗与蚌卵放在一个浴盆里,数分钟后一起倒入早己放滿水的渔塘。就这样按照技术员的要求精心管理,等待蚌苗落地,一直到10月份还是一潭绿水,白忙一年。孵化蚌苗失败后,只有购蚌一条路,经商量一不做二不休又集资几万元,交育珠场购买河蚌。准备好养蚌的基地(水面),进行前期吊养适应。
吊养期间按规定防病除虫丶施肥,还是死了不少河蚌。
吊养期滿后,跟育珠场约定日期植珠手术,生产队里要准备一定的劳动力。要取蚌的,运输的丶清洗的丶服务的丶植珠后挂养的,都要一一分工。如果请外来植珠班子,还要管饭丶端茶递水。植珠的加工费是差不多的,只是付款方式不同,育珠场是转账,外请的是现金支付,可欠一部分。
接下来是漫长的管理期,期间要检查丶清洗,防病治病丶消毒施肥,清理死蚌,2-3年后才能成珠。期间年年盲目投入,育珠场损公肥私采购劣质蚌源,加上技术有限河蚌死亡率极高。采购河蚌贪腐弊案频发増加成本,摇摇欲坠生产队负债累累,生活艰困的社员们雪上加霜。苦苦期盼2年之后,生产队里组织劳动力开始采收珍珠,能采收的珍珠蚌是手术蚌的%70左右,这些蚌来源于苏北,水土和质量都是死亡率高因素。开出来的珍珠沒有几枚是园正的,大部份象米粒,还沒有大米饱满,有些珠还附着在蚌壳上。经过清洗处理凉干后,几十斤大小不等七歪八扭珍珠,有三个人保管。等待上级机构多种经营办公室组织销售,市场如流水千变万化,昔日那些信誓旦旦的领导们选择了沉默。又是两个年头过去,生产队眼看销售无望,就按人口分给社员,社员们分到那些形态各异的珍珠,无奈地回家,还背负了近千元债务。又过了几年,小贩来收购蚌珠,挑选几枚象样一点的蚌珠当白菜价收购,大部份都成为"宝贵"垃圾。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珍珠发财梦成为"噩梦",失败的都是老百姓埋单,成功的全是领导的荣誉。领导一句真言,确实能造福人民,干部一句失言贻害无穷,甚至造成灾难。柏杨先生书中写过,中国人"死不认错"很多是在当下现实社会都存在。拿育珠来说,出发点虽然是沒错,不考虑科学丶自然丶技术丶市场丶实际情况,上级领导意思唯命是从,到至今有谁认过错?连我这个当年充当"协从犯"生产队会计也沒正面认过错。这些教训是深刻的,內心里一直内久惭愧的。有人还为黄桥河蚌育珠唱赞歌,我要为苍生说人话。
蒋永芳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