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开始变优秀的3个迹象
如何从平庸走向卓越?
吴强 | 作者
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 来源
01
修身从修心开始
中国人自古就相信“天人合一”,相信天地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是相通的,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道”是规律,“德”是规律在事物中的体现。身体都搞不好,这是德行肤浅的表现,修身有了余德,才能去领导别人。
修身的功夫,在于“形神合一、心如明镜、专气致柔、极静守雌”。专注、纯净、心外无物,人的内在生命才能健康,“精”“气”“神”才能旺盛。
修身之德有了余裕,才能生出“明白四达”的智慧,运用这种智慧,以“无知无为”去“爱民治国”,轻松、喜悦地实施治理,一点也不会感到烦恼和疲惫。
不要认为修身就是养生保健,要知道老子是反对养尊处优的。
修身的根本在于修心,修心就是克制欲望、收敛精神,让自己的意念坚定、纯净。这种内在修为对身体健康有极大的作用,同时能提升内在智慧,让人洞悉分明。
其实这一点也不玄奥,因为世界是我们内心的投影。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你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什么样的结果。
要改变局面,先要改变自己。如果你连生活、健康都管不好,那么你的团队和事业也不会成功。
常有人问:“如何成为一位更好的领导者?”
答案是:“先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那么,如何成为更好的人?
老子的答案是:停下来,静一静,让你的灵魂跟上你的身体。
02
把发挥才干的空间
留给别人
松下幸之助先生出生于1894年,活了95岁。
他创立了著名的松下电器,还创立了两个社会组织,一个是研究人类和平与福祉的PHP研究所,另一个是为日本培养未来领导者的松下政经塾。
他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神”,而且立功、立言、立德,算是拥有福寿双全的成功人生。
许多人认为,能被“封神”的人,一定是“狠角色”!
但松下先生可不是什么“狠角色”,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没怎么读过书,第二是体弱多病。
这不是忽悠人。松下先生9岁时,因父亲破产不得不退学打工补贴家用—最高学历小学二年级。年轻时还患过肺结核,在那个年头儿,肺结核可是绝症。
松下先生23岁创业,带着太太和刚刚中学毕业的小舅子(夏普电器的创始人)创立了松下电器制作所。后来,这个只有3个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了世界500强企业。
松下先生已经离世30多年,但松下电器并不像很多日本企业一样,创始人离开后便开始衰败。2020年,松下电器的年销售额高达689亿美元,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53名。真是余德丰厚!
中国企业家考察日本时,大多喜欢访问百年企业,因为大家都梦想做成百年企业。松下电器从创立至今,也超过了百年。
其实,百年企业存续的诀窍,不在于创始人自己干得怎么样,而在于创始人“百年之后”企业发展得怎么样。
真想做百年企业,要考虑的就是:“这个企业没了我,如何能更好地发展?”
可事实是,在很多企业家有一天真的撒手不管后,企业的衰败速度往往与企业家的能干程度成正比。
平庸的领导者总是对自己的能力很自恋,而高明的领导者懂得把空间留给那些比自己能干的人,让别人有机会发挥才干和作用。
松下先生说,因为自己没读过书,所以必须向有知识的人求助,并且很敬佩能为自己指出不足的人;因为身体太弱,无法凡事亲力亲为,所以就总是思考如何委托和授权,如何培养第二个、第三个松下幸之助,甚至希望让每位员工都成为经营者。
老子在《道德经》第11章中告诉我们: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以车轮、陶罐、房屋来打比方,告诉人们不要执着于“有”,要关注“用”。
他说,“有”但是“无用”,还不如“没有”!我们喝水的杯子是“有”,但真正盛水的是杯子的中空,如果杯子是实心的,还能用吗?
我们买的房子由门窗和四壁组成,但用的确是房子内的空间,如果房子里砌满砖块,那还能住吗?
苹果公司是世界上最赚钱的手机公司,2010年时,苹果公司每卖出一部 iPhone就赚取58%的利润,而中国企业为它完成全部的生产组装,却只有1.8%的利润。
苹果公司只有研发和品牌,自己没有工厂,不生产任何元器件,但能把中、日、韩等国的能力用足,使自己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也算是一种“无之以为用”吧。
所以,真正的领导者不执着于自己有什么,就算他“一无所有”,也能让全世界为其所用。
03
懂得内在成长
才是成功的意义
美国的戏剧家大卫老师,曾在重庆参加一个为期四天的戏剧课程,课上到第三天的时候,老师给大家表演了一幕莎士比亚的戏剧,一人饰演四五个角色,每个都演得惟妙惟肖,令人惊叹!
演出结束后,我问老师:“您在戏剧中要扮演很多角色,在生活中也要扮演很多角色,对您来说,每个角色都是一个'我’,但哪一个角色才是'真我’?”
老师回答说:“在所有角色背后的那个可以不断进化的内在自我,才是'真我’。”
我觉得这段对话很有哲理,就发到了微信朋友圈。有位朋友留言写道,
“人生即成长,不成长即死亡(life is growth, you grow or you die)。” ——菲尔·奈特
是啊,一个人的身体成长,基本上到十七八岁就停了,但内在生命的成长,却可以伴随终生,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道德经》第12章就是告诫人们:过度追求外在的欲望,反而会让人陷入迷途,失去生命的敏锐和鲜活;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在生命的成长,而非外在的事物。
“为腹不为目”就是这个意思。
现代人对于感官刺激的追求,远超老子那个年代。在商业社会中,一些品牌商每天投放巨额广告给我们洗脑,告诉我们如何过上美好生活,而大多数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就是让人的感官和虚荣心得到更大的满足。
又如,各类电子产品厂商和App设计者,总想着各种法子让你沉迷其中。不刺激你的欲望,怎么让你乖乖掏钱呢?但这样的刺激,能给人带来什么?
喧嚣过后,人们只会更加空虚。感官满足所带来的幸福感是短暂的,各种满足物欲的消费过后,留给人们的是目盲、耳聋、口爽、心狂、行妨,这不仅会伤害人们的身体,还会让人们的心灵之泉日益枯竭。
日子是为自己过的,不是给别人看的,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眼中的面子,去追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高的位置。
也不要被人性的欲望绑架,沉迷在精神毒品中无法自拔。
什么是成功?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下面的两层需求是生存和安全的需求,比如性和食物。在这些生息繁衍的需求上,人和动物(比如昆虫)都是一样的。
再往上,是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尤其是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将人和其他动物区隔开来。
周星驰在电影里说过一句话:“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但如果人的梦想,只是更多的食物、更多的安全的生存资源,那么人和咸鱼就有分别吗?更多的生存所需,都可用金钱换得。
所以,如果你对梦想和成功的定义,只是拥有更多金钱,那跟咸鱼还是没分别。
有智慧的人知道,有意义的生活是“为腹不为目”,“腹”是指精神的、内在的,目是指物质的、外在的。
对于物质的需求但求温饱而已,内在生命不断成长,不断在精神层面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才是人应该追求的。
关于作者:吴强,现任伟事达(Vistage)中国地区特许经营权持牌人,上海老椅子管理顾问合伙企业合伙人。曾任《投资者报》执行总编辑、正和岛副总裁。
本文经出版方授权“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原创首发,整理自机械工业出版社《跟道德经学领导力》。转载请添加身边君微信(shenbianjun),并备注“转载+公号名称”,谢谢。